李曉通,張 瓊,劉方濤
(文山學院體育系,云南文山 663000)
“民族健身操”是近年來民族體育工作者在研究健身操、健美操和民族舞等項目的基礎上針對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動作套路提出的一個概念,其目的是保護、純化、完善和開發這些動作套路,為全民健身及豐富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服務。從民族文化傳統的分類標準來看,一般將其歸為民族舞的類別,因為從動作本身、表現形式、傳達的意義及其所賴以存在的文化基礎都具有舞蹈的特征,其發展歷程和思路也幾乎沒有脫離民族舞這一思想主線,所以將其歸為民族舞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民族心理特征的。據統計,僅云南民間風格各異的舞蹈套路就有 6700種之多,[1]由于民族地區多種文化交匯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體育生態系統的相對封閉,也促使民族舞蹈具有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互融共生、風格各異的藝術特質。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民族健身操在很久以前就以藝術形態存在了,只是不夠規范、獨立,文化背景也相對復雜。
首屆全國性的民族健身操比賽在 2005年舉行,自此民族健身操才正式成為相對獨立的待開發的民族體育項目。2007年夏,昆明的世博園藝術廣場舉行表演賽時,“民族健身操”這一運動在云南才真正形成影響。比賽共有景頗族、傣族、苗族、彝族、佤族等不同民族風格不同年齡階段的 14個州市的20支隊伍參加,其中云南民族大學隊在煙盒舞基礎上改創的“跳起來”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賽后針對云南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的定義仍有爭論,對其內涵的判斷也較為謹慎,但也說明已經走進大學校園,在民間也有一定影響。隨著對民族體育研究的不斷深入,立足民族文化和大眾體育健身的雙重視野和藝術、體育、操、舞的多維角度,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名舞而實操的動作套路除了具有在節日慶典、農事、祭祀活動、外交活動及其它慶祝儀式中具有的烘托氣氛、表達情感等功能之外,還具有很強的健身功能,而這些動作具有鮮明的節奏感韻律感,具有很強的“操”的特征,很像現在的健美操韻律操,只是動作略顯單調,形態較為原始,其操化價值有待開發。
有研究認為:民族健身操就是在操樂化的民族音樂伴奏下進行的以民族舞蹈語匯操化動作為主的身體練習,達到身體全面發展,提高各項身體素質,健心美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2]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民族健身操是在操樂化的民族音樂伴奏下進行的操化發展了的民族舞蹈身體練習形式,具有操與舞雙重健身和愉悅功能,它重組了兩種運動項目的優秀基因,也是對民族舞和健身健美操的一種穿越。原始形態下的民族健身操在漫長的發展與傳承中,保留了原有的動作風格和服裝式樣,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影響的蒂固根深。現在意義上的民族健身操剛剛起步,仍在尋找發展方向。
在較為原始的分類中,民族健身操仍歸為舞蹈一類,因為從動作的原始形態來看,其動作多數來自生產勞動、狩獵、祭祀等文化活動,動作中仍有原始的農耕文化或漁獵文化的烙印,動作結構較為簡單自然,有些動作也不夠舒展甚至顯得局促,但很有節奏感,反映了民族個性和心理,體現了原始的民族舞蹈特征。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時“操”和“舞”是很難界定的,從文化內涵和表達情感的主要功能上來講,我們可將其稱作 “舞”,從動作構成和表現形式來看,又具有很明顯的“操”的特征,這種特征幾乎在各民族舞中都有所體現。因此我們認為在民族傳統體育中 “操”和“舞”是同源的,很多動作套路中同時孕育著操與舞的元素。這些動作多數是在原始的鑼、鼓、鈸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的,如果把這些從民族的宗教、祭祀等文化中解脫出來加以規范的話,就具有明顯的健身價值,因此,我們從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其開發利用就會獲得不同的收益。民族健身操的命名與開發體現出一種很時尚的思路,用當代體育的眼光來看,操類動作可以認為主要來自生產勞動和舞的變異。
從現代體育科學的視野來看,民族健身操的很多動作都比較簡單,對身體素質也沒有特殊的要求,這些動作都符合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原理,沒有危害身體的動作,原始的動作套路也較為流暢自然,富有表達力和感染力,具有原始的意識形態美。由于節奏鮮明的電子樂問世較晚,所以民族地區傳統的“操”和“舞”都是由傳統樂器伴奏的,針對不同年齡的練習者,節奏可以適當控制,這樣就能保證成年練習者的血壓和心率都在正常范圍內。資料顯示:首屆民族健身操成套操長度一般在 4分 20秒~4分 40秒之間,比賽后成年即刻心率范圍在 140~190次∕分之間,強度中上;少年練習者在 90~150次∕分,強度中低,運動 6分鐘后基本都能恢復。[3]動作強度分布均勻,量可以隨練習次數自由控制,長期練習可以增強體質、愉悅身心、塑造體形、提高免疫,充分體現了有氧健身操全面發展身體的特點。基于這些特點,就算尚未量化編排的散亂的動作也早已在各民族的健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民族健身操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動作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就更能喚起民族練習者的親切體驗和其他練習者的好奇心,增強了娛樂和文化交往功能。
民族體育其實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與演進的歷程中承載了民族的性格與精神,反映了民族的認識水平和文明程度,對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民族健身操是民族體育的杰作,詮釋了民族的體育文明,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對相對落后和閉塞的民族地區而言,一個動作可能就是一種民族心情,一套組合就可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的動作展現都是一種體驗。很多民族操、舞類的動作套路歷經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而風格不變,一直以一種相對穩定的方式表達了民族的信仰和情感。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民族文化也將遭到新的考驗,民族傳統體育也不能固步自封,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科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結構和觀念的轉變,從外來文化打破本土文化的封閉狀態到本土文化的主動吸納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認識到體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它不再依附于其他文化形式而存在,健身娛樂等體育的本質功能越來越直接的體現出來,這為民族健身操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未來發展中民族健身操必須盡快實現 “藝術”向 “體育”、“舞”向 “操”的兩大嬗變。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高校早已引起廣泛的關注,很多時候高校體育場館被作為民族體育盛會的賽場。理論上講,校園是實現少數民族體育元素和其他文化因子分離并按某種社會需求而重新整合的最理想的場所,少數民族體育走向校園,也體現了一定的時代需求,以體育項目的開展促進體育文化的傳揚是廣大體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大量的相關著作和論述隨處可見。很多學校已組織編寫了教材,將其作為新課程進行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地處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學院體育系的課題攻關小組,就在當地苗族傳統舞的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健美操的元素創編了苗族健身操,獲得一致好評,實現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新跨越。事實上,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類項目在各類慶典中一直是云南各地高校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尤其是操、舞類項目。實踐證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開展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也很受歡迎,可以作為校本課程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有效彌補學校體育的不足,也符合國家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高校體育系更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繁育基地,一些高校的民族體育工作者著書立說撰文講座,對傳播體育文化開發傳統體育項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民族體育項目一直以來都是民族地區高校難舍的情結!
操類項目由于融入了很多的時尚元素,近年來備受青年人歡迎,比較而言民族健身操則體現出更豐富的內涵,展現了一定的自身優勢。民族地區高校在讀的大多是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多數來自當地的民族地區,在讀大學之前對民族體育項目就已經很了解,民族健身操常給他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無形中提升了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熱愛,在習練過程中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現民族風采實現民族文化交流的舞臺。他們精力充沛激情勃發,對民族體育具有濃厚的興趣和較深的感情而且接受力強,為民族健身操走向校園奠定了基礎。再者,民族地區高校大都有體育院系而且建設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有一支相對穩定的運動員隊伍和幾乎取之不盡的后備人才資源,這些都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人力物力的全面支持。因此,民族地區高校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和發展的首要選擇。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結合各方面的因素,經過合理的計劃和運作滲透到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其中凸顯出更多的是科技科研的力量。科技導航、經濟搭臺、體育唱戲已成為體育職業化商業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而這種現象也體現出相應的時代需求和體育發展規律,事實上群眾體育也是如此。很多事實已經表明:一項運動是否能夠普及與發展主要取決于科研的成敗,科研決定了是否認識到項目發展的規律,找到了合理的發展方向,能否采取合理的研發方法,能否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而避免其他消極因素的干擾,將其推上平穩的發展軌道。在這個過程中,科研就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高校作為民族體育項目開發的前沿陣地,在科研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常為體育的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民族地區的高校當然也將為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科研續航能力,尤其是關鍵時候的智力支持。
民族健身操從民族舞中被剝離出來,穿上了現代健身健美操的外衣,既有操類運動的時尚和活力,又有民族舞的古樸與簡潔,是把操與舞的積極元素合理結合起來的典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這種操與舞的結合過程,事實上也是二次創作的過程,這一過程更突出了健康、簡單、輕松、自由、趣味及時尚的主題,因為民族健身操的表現形式和民族舞及健身健美操都有很大的區別,在操與舞之間以獨立的姿態出現。這些都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再者,民族健身操的習練對場地和器材都沒有太高的要求,只需一小片平整的場地就可以開展,顯得經濟實效也符合校園操舞類文化傳播的時尚特征。云南地州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場館建設相對不足,學生健身條件也較為落后,短期內改善提高幾乎不可能。因此,對民族健身操的合理開發利用顯得很有必要,也能很好的彌補這一不足。
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族地區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經濟觀念也不斷增強,初始階段僅具有微弱經濟功能的民族健身操,再像民族傳統舞蹈那樣在民間發展,將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現有條件下為之尋找一片繁育基地是很有必要的。不難理解,具有濃厚的民族體育情結、豐富的體育人才資源和強大的科研續航能力的民族地區高校,當然應該是民族健身操成長的不二選擇。在這里,民族健身操的編排、實驗、修正及推廣普及等諸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具體來講,整個操作過程可以遵循以下步驟:首先,體育專業教師和音樂專業教師合作,從風格確定、動作編排、音樂選擇、指標檢測、藝術評定、難度實驗等多方面努力創造民族健身操新套路;其次,選擇骨干運動員集中培訓,作為表演隊伍在運動會及各種校慶活動中面向全校表演并錄制視頻資料,制造影響,為在全校的民族健身操愛好者中進一步推廣創造條件。再次,在不斷推廣過程中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編制教材納入教學計劃并在體育專業、舞蹈專業及全校愛好者中作為選修課實驗性推廣,逐步擴大影響。最后,教學、科研、推廣模式逐步成熟,作為校本課程積極開發,力爭有更多的作品問世,培養更多的具有傳播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民族健身操走向社會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創造基礎。
民族健身操作為一種帶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風情的文化形態從民族舞的桎梏中脫胎出來,在積極吸納健身健美操營養元素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自身風格,日益引起廣泛的關注。作為一種新的體育項目,民族健身操自然有其發生發展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充滿艱澀,但它已經大膽沖破了相對封閉的民族體育觀念,形成獨立開放的自身體系,積極吸納外來元素不斷壯大自己,顯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民族地區高校校園,作為民族健身操繁育的沃土和推廣的前沿陣地,為其繁育與推廣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在不斷創造著其它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在云南,民族健身操在部分地方高校推廣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正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積極向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縱深發展做準備。
[1] 曾金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石裕祖新著《云南民族舞蹈史》簡介)[J].民族藝術研究,2006,(4):11.
[2] 黃詠.民族健身操與健美操之比較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50.
[3] 許愛梅.民族健身操價值及應用前景 [J].體育學刊,200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