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平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關于加強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習適應能力的研究
李錄平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生的比例不斷增大,高職生越來越成為大學生中重要的群體。而高職生中的大一新生作為這一群體中特殊的一部分,會面對許多新環境的沖擊,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適應問題,能否順利地渡過“轉變期”,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大一新生的現狀,通過調查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強他們的學習適應能力。
高職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學習適應能力
根據研究,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的標準是: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剛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正在“變形”,這種“變形”會誕生一個“真我”,但變形的過程卻帶來極度的焦慮和抑制。這段時期很關鍵,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引導學生安全地渡過“過渡期”,增強他們的適應性和承受能力。在經歷了結束期和過渡期的通過和掙扎后,“新開始”才會到來,這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就是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技術系,共有39個教育班,在校生有1270人,2009年新生為460人。
(一)實驗時間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實驗對象
全體2009級新生。
(三)實驗方法
以自然實驗法為主,輔之以測量法、個案法。
(四)實驗因子
1.開設心理輔導課
針對大一新生我們開設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輔導課,以談話法、目標教學法的形式進行講解。課堂結構是“激興、自學、研討、明理、導行”。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進行愉快的學習。通過討論,學生將心里話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這樣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識,認識了自己的心理問題,并懂得應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輔導課中,教師引導督促學生按每課的自我訓練要求去做,培養他們的心理素質。
2.設立“海內寸知己”QQ平臺
我們設立了“海內寸知己”QQ平臺讓學生隨時把心中的苦悶寫出來,將請心理咨詢教師每周二、四午后進行心理咨詢,咨詢前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然后逐個填表登記,確定談話內容、時間和形式。談話后還要進行跟蹤調查,檢查結果。
3.建立“個案卡”對學生進行“個案追蹤研究”
根據軍訓期間對大一新生所進行的SCL-90測量的結果,確定班級中心理素質較好的和有心理障礙的同學,建立“個案卡”,進行個案研究。我們通過“個案卡”對學生家庭情況、家長的基本素質、家庭教育等情況進行初步了解。重點對學生的個性、愛好、心理障礙原因進行追蹤、記載、分析。對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個案研究的專門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4.利用校內的宣傳欄開辦心理健康專欄
利用這個實驗過程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有關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書籍、電影和圖片等,以豐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他們的心理自助能力。
5.開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訓練
進行如“天使在行動”等贊美式訓練;“人生五樣”的人生價值的探討,使學生一步一步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結”的團體合作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更快地融入到這個新的集體中來。
(五)實驗工具
本實驗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諧”、“總體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負向因子的“抑郁”、“焦慮”的自評量表作為測量高職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根據王登峰、黃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就是自我和諧。自我和諧量表所揭示的問題尤其是其中不和諧因子揭示的問題正是反映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基礎,可以解釋問題的原因,可以作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因而自我和諧量表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問題普查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輔導與心理咨詢的效果評定的工具之一。總體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根據以往的研究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的正相關。抑郁與焦慮一直作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標。
(一)高職大一新生自我和諧和總體幸福感的實驗前后對比分析
實驗前測量和實驗后測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諧存在顯著差異,實驗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諧高于實驗前的大一新生。其中,在刻板性上,實驗后的大一新生顯著低于實驗前的大一新生,但結果不顯著;靈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數越低越靈活,在靈活性上,實驗后大一新生的得分顯著低于實驗前大一新生的得分,但結果不顯著。實驗前測量和實驗后測量的大一新生的總體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實驗后大一新生顯著高于實驗前大一新生,但差異不顯著。
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大一新生從高中進入高職院校,是成長道路的新起點,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點。由于生活環境、學習內容、理想目標、情趣愛好、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全新的環境使他們易出現不安定的心理隱患。他們甚至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越來越大,使得他們自我產生不和諧狀態,幸福感下降,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大學的一年級學生,從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尚不平衡,往往興奮占有優勢;性生理已經成熟,而性心理尚未成熟,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現實,導致他們產生許多與性有關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出現自我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幸福感下降。二是,隨著實驗成果的體現和時間的推移,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有所增長,思維上更成熟,認知上更易變通,同時應對方式上更積極,根據李昊等人的研究“積極應對對自我靈活性有較大的正向預測作用”,自我靈活性增強,這都使他們對自己生理、心理變化發展過程的理解、控制和調節增強,更能理解生理上的變化,具有更合理的性觀念、更健康的性意識;能夠對新環境盡快地適應,具有更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學習活動更有興趣,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任務等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包括學習的動力性、計劃性和方法等,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趨于緩和,進入穩定發展階段,自我和諧程度較高,總體幸福感較高。
(二)高職大一新生焦慮和抑郁的實驗前后對比分析
實驗前測量和實驗后測量的大一新生的焦慮和抑郁存在顯著差異,實驗后的大一新生焦慮和抑郁低于實驗前的大一新生。
高職大一新生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年級學生剛步入大學校門要經歷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過渡期,面臨全新的環境,如由熟悉的校園環境過渡到生疏的校園環境,由家庭照顧依賴父母過渡到相對獨立的集體生活,由相對封閉的高中生活過渡到相對開放的大學生活,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動變化較大,常有較多的負性情緒體驗,這些變化會使大部分新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沖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心理對父母依賴程度較深,在人際交往方面一時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造成人際沖突與焦慮。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學校集體中找不到這種一體感,或如馬斯洛所稱的歸屬感,他們就會向校外尋找這種歸屬感,結果很容易選擇消極同一性,同時大一學生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因此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與沖突,造成心理發展中的失調和不平衡,這些問題都容易產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悶、焦慮和抑郁。經過實驗成果的體現和時間的推移,實驗后的大一新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逐步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焦慮抑郁情況較少,心理健康程度較高。
(一)高職院校應加強大學生入學教育
高職院校應針對學生綜合素質低的特點,在新生入學開始,就加強大學生入學教育,通過給新生講解學校的歷史、優勢學科、建設歷程,讓學生盡快熟悉教學環境,了解學校,提高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避免陷入網絡中無法自拔。
(二)高職院校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咨詢中心負責具體咨詢、指導、心理知識講座等工作。二是投入專款,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質條件。三是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以兼職為主體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四是建立三級防護,主動干預機制。通過建立學生心理問題防預機制,防止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發生,保證每個高職生健康成長。
(三)努力營造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應加強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制度環境等)的建設,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首先,做好校園內物質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創造一個賞心悅目、輕松愉快的直觀感覺。其次,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和娛樂活動,使學生在健康、活潑、向上的氛圍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練,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加強校風、學風和班風建設。
(四)建立全員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一是加強任課教師的責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仍擺脫不了中學的模式,依賴性、被動性較強,對教師寄予的期望很高,常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為其解決一些入校所遇到的問題,告訴他們一些人生真諦。但是,一部分教師往往忽視新生的心理特點,只教書而不考慮育人的職責。表現是上課匆匆來,下課匆匆去,與學生缺乏溝通。因此,學生對教師所抱期望不大,上課只是聽講。高職院校必須配備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擅長循循善誘的教師,幫助新生順利渡過大一。二是配備負責任的輔導員或班導師。高職院校班導師和輔導員與中學班主任有所不同,其責任較中學班主任更重。他們不僅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有要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這要求給新生所配備的輔導員或班導師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廣博的愛心和工作的熱情。
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的數據得出:大一新生進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他們學習適應的能力,可以引導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1]威廉,布里奇斯.轉變.機械工業出版社:12-15.
[2]毛燦月等主編.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45-56.
[3]黃希庭徐鳳姝主編.大學生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6-145.
[4]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5-214.
[5]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1999:314-317.
[6]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1994:83-86.
[7]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1999:235-236.
[8]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1999:194-195.
[9]許燕.自我和諧是構建心理和諧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2006增刊.
[10]陳繼紅.高職新生入學心理適應初探.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6,12.
[11]李昊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自我和諧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8).
[12]宋芳,張麗華,白學軍.遼寧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