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祥
(云南曲靖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云南 曲靖 655000)
滇東北內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組成,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為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境內有烏蒙、梁王兩大山系;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河、黃泥河等,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有國家級和省級保護植物和國家珍稀動物各30余種,屬國家和省級保護植物的有樹蕨、野茶花、木蘭、辣子樹等37種。曲靖人文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幽美,民風古樸。這里是著名的爨文化發祥地,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因有極高的書藝價值及史料價值而被世人推崇,被譽為“南碑瑰寶”、“神品第一”。滇東北有戰國至元明時期的龐大罕見的珠街八塔臺古墓群;有被稱為“云南第二奇觀”的地下藝術宮殿——天生洞;有美妙絕倫的羅平風景區——九龍瀑布群、美麗的多依河;有有“小三峽”之稱的魯布革峽谷;有地理奇觀壯、秀、幽、絕的陸良彩色沙林;有被徐霞客稱為“秀拔為此中之冠”的翠峰山、廖廓山、郎目山,群峰聳立,峽谷深陷,烏蒙山巔,云遮霧障,神秘莫測,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絕唱。
滇東北具有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高原獨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高山、河谷地和壩子三大體系組成的奇特自然景觀,為山水畫家提供了創造高原景觀三大體系意境符號的依據,同時也給畫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景觀符號和審美境界,理應造就一批非常優秀的山水畫家。然而滇東北山水畫尚未形成較大氣候,和中心城市創作相比,力量明顯薄弱。這種差異由歷史、文化特別是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造成。交通不利所形成的封閉狀態,造成各種渠道的交流不方便。本土畫家或多或少、自覺或不自覺地弱化了對傳統山水畫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放棄了對周邊多元文化的兼容并畜。在作品上明顯反映出傳統功底不深厚,筆墨拙嫩,技法不嫻熟,風格過于單一,傳統的筆墨、樣式過于明顯,韻味不足,沒有很好地把傳統與地理環境資源結合起來。同時,美術教育沒有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視,美術基層力量不足,導致地方文化斷層現象較嚴重。山水畫本身是孕育區域文化的直接參與者,而定型的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山水的感受與認識。
滇東北山水畫一直沒能擺脫來自外省、市繪畫風格的沖擊和束縛,更沒有形成一種范圍更寬的語言方式。滇東北山水畫始終在世界藝術格局中處于邊緣位置。由于缺少對當代藝術的了解,有關的研究、探討往往局限在視覺形式范圍內,對于如何具有地域性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事物、物質的本質中發現新的語言方式的問題尚未提及。雖然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但由于認識的不足常常隨波逐流,跟隨當下時興卻浮躁的流行畫風。相反,浙江山水畫卻仍能夠在全國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坐落于杭州城的中國美術學院居功至偉。學院的學人們堅持執守,始終沉思中國畫的現狀,尋覓其未來的出路。傳統在他們身上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使命,是他們執守中國畫底線和一掃中國畫壇浮躁與迷茫之氣的標桿。如此的重傳統、重學問修養的教學思想,使得浙美的山水畫家個個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并具有了較高的文化修養,這是全國其他地方畫家所不能比的。
紅土高原獨特的地理、地貌、歷史、人文特點,造就了獨特的高原自然景觀,給畫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景觀符號和審美境界,帶給畫家的是節奏韻律、中國畫筆墨與各種肌理材料等構成的高原景觀符號,而要去發現創造這一高原景觀的意境符號,則需要努力用心感悟自然萬象。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就藝術地域性風格而言,其在歷史上沒有得到過比較成熟的表現,先天優勢被我們以區域群體化意識的方式不自覺地、卻又是必然地轉化成了劣勢。囿于一種小區域的滿足心態,山水畫家或多或少、或自覺或不自覺地阻斷了與傳統山水畫的長期親密對話,放棄了對周邊多元文化的兼容并畜。在中國山水畫創造上選擇表現這塊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也沒有形成可供后人參照的經驗,這恰恰成為其形成獨特風格的條件之一。
紅土高原藝術地域性風格在歷史上從沒有得到過比較成熟的表現,也沒有形成可供后人參照的經驗,因此在中國山水畫創造上選擇表現這塊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一些觸覺銳敏的青年畫家應該對山水畫展開反思,在恪守古訓的同時,嘗試著搞些地域性的探索分析,分析山水畫中丘壑、地貌等自然造化與山水畫之間的關系,并認真對個人特征,以及畫派、畫風源流的自律性作用的關系作分析,既體現對地方的感情依戀,又豐富中國山水畫選材、內容和藝術風格方面的原創性和獨特性,為滇東北山水畫的創作創造出一片小天地。
由于缺少對當代藝術的了解,有關的研究、探討往往局限在視覺形式范圍內,對于如何具有地域性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事物的本質中發現新的語言方式的問題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條件進行積累、借鑒,在向外省優秀的山水畫家學習的同時,還應該花大力氣,扎扎實實地反省自己,研究傳統,結合滇東北特點找到突破口。從語言形態,可以尋求繪畫觀念和語言上的轉型,不斷地擯棄自己繪畫語言上那些不純凈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東西,從繪畫語言、繪畫圖式、繪畫動機等方面尋找新的形態,完善和形成有個性的繪畫語言,山水藝術也會通過這次轉型獲得更豐富的藝術語匯,成為現當代的藝術表達。水墨畫一直都受著大眾文化的影響,不管是潛在的還是顯性的。當代山水畫更多的是反傳統的,把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運用到水墨畫中間來,能起到批判解構的作用,而過多地把個人情緒和精神的表現結合起來,簡單地說是圖像的破壞,則與現實經驗的聯系不密切。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因為生活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的居住空間和環境、生活方式(交通、信息傳播)等方面的變化,必定導致人的時空觀念的變化,影響人對世界的看法,也必定改變人與人的交往方式、人與社會的交往方式。事實上,我們在繪畫家的作品中已經看到了新的表現手法,新的水墨語言形式。這些新的探索不是從繪畫語言內部進行的,而是從生活中,從都市文化中,從現實的生活層面展開的。在人類審美心理和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中,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藝術家在體驗到自然地理環境之美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對于大自然的模仿和認識,并最終由模仿上升至一種理性高度。
高原獨特的地理、地貌、歷史、人文特點,造就了獨特的高原自然景觀,而這也給畫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景觀符號和審美境界。生活在這特定環境中的藝術工作者,其作品藝術高低,不單是藝術語言的獨特和藝術形式的新穎,更多而復雜的內涵是體現作品語言和形式背后的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力,所以我們應把精力集中在通過生活來提高藝術語言和形式的表現力。這在當代山水畫創作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