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偉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學工部,浙江溫州325027)
企業文化對大學生創業和就業的影響
楊偉偉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學工部,浙江溫州325027)
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創業開始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本文對企業文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從創業的角度,探索如何運用企業文化來達到提高創業就業率的目的,以期能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成功。
企業文化創業就業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低下成為了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大障礙,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逐步向創業觀念轉變,于是大學生創業便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然而要開創一個成功的企業或加入一個知名的企業,我們必須意識到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大學生在價值觀錯位的今天,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敢于挑戰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就業過程中要學會掌握資源,掌握市場主動權,并且要融入企業中,看清企業的盲區,從而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文依據實踐隊所得到的相關資料,對企業文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從創業就業的角度,探索如何運用企業文化來達到提高創業就業率的目的。
杰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并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影響了大到企業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泰倫斯·迪爾和艾倫·肯尼迪)
我對企業文化有一個自己的定義:企業文化是一種符號,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底蘊,它應該體現一個企業的精神及價值觀。
康奈集團有限公司對企業文化的定義:企業文化是企業創業和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企業理想目標、行為準則、制度規范和外在表現的總和,是企業意識形態、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的復合體。文化管理是最高層次的企業管理,是各項工作創出一流水平、做出一流業績的動力源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康奈不僅提到了企業文化是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而且意識到了創業之初企業文化所起到的作用。這便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之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逐年下降,造成多數大學生從就業大軍中跳出,紛紛轉入創業之流,可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卻高達90%。
設計一份精美簡歷,參加一輪又一輪的考試,準備一套職業服裝,背好自我介紹,是應屆生求職時所做的事。
但這些準備還遠遠不夠。當你幸運地通過考試而進入面試的時候,你所要做的不僅僅是聽報告或回答面試人員的問題,你所要做的重要一點是了解企業的文化。
企業的正式員工有時也沒有融入企業的文化。因為文化不是一個實體,它包含企業的精神,見證企業的發展,也預示企業的將來。企業的理念、價值觀、團隊合作精神都是其中一部分。
大公司憑借自己的實力,總是有機會在很多場合宣傳自己的企業文化,應屆生可以很容易地進行了解。但公司的宣傳詞通常比較概括、簡潔,單憑此無法真正獲得對公司的了解。公司的文化是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所以了解公司的詳細的發展歷程是應聘者應該做的。公司招聘新人,是它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鏈條。或者公司原有的業務需要擴大規模,或者公司需要開展某項新的業務等,招聘新人是為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服務的,并非是公司每年有義務來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把公司招聘看成是整個公司發展過程中的一步棋,求職者便更容易把公司的需求和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判斷自己是否與企業的發展目標一致。而在面試的時候思考問題就能處在和面試人員同等的位置,提高自己求職成功的命中率。
通常在幾名候選人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具有與公司的文化相融的個性的求職者是最后的成功者。比如新東方學校招一個秘書,可能會選一個有培訓教師潛質的人,而不是一個只純粹做文秘工作的人。
讓我們看以下一組數據:

A.個人能力不足;B.學校就業指導不夠(包括就業信息不足);C.求職方法技巧欠缺;D.缺乏工作經驗;E.缺乏社會關系;F.用人單位選拔不公正;G.其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以及前輩總結的經驗。它也許很適合當時前輩們的時代,但也許就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了,因為時代在變,人們的思想也在變,社會適應力也在變。
一個企業的建立需要領導,而領導不能只憑一腔熱情,思想上要求深邃,才能帶領企業提高到一個層次,對市場資源的了解要大于等于85%,對財力必須有50%—80%的把握,在運營中學會使用加減法(負價值)。(溫州人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您對大學生創業持何種態度:
A.非常贊同%B.基本贊同
C.持中立態度%D.完全不贊同

當創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這種新的就業方式的時候,我們發現在大學校園里創業的概念也越來越為廣大的同學所了解與接受,高校學生的創業意識也越來越強。
創業并沒有被獨立為教育中的一個部分,它只是被歸為社會實踐中的一項活動而已。如今許多高校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希望大學生能夠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當把創業僅僅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行為時,高校都表示鼓勵大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前提是不影響學業,兼顧學業。
在大學里,課程設置更注重的是理論學習,對于實踐應用卻不夠重視,這就需要大學生自己主動去參與社會活動、鍛煉自我。創業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也是很鍛煉人的事情。
調查表明,企業人員也普遍支持大學生創業,因為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能力,同時也能使其以后踏入社會更方便、更快地適應這個社會。
在大量的學生接觸創業的時候,很多人問出了這么一個相同的問題:一個企業,是什么時候開始有企業文化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從開始就有的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好在它追到了企業文化產生的歷史。
我們說,雖然可能有個別企業在一開始就有清晰和明確的企業文化,并且能夠從第一天開始就把這個企業文化貫徹到企業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去,但對絕大部分企業來說,企業文化通常是在半年、一年或者兩年以后,在企業成功地活下來以后,才開始在原來非常粗糙的原始企業文化上,進行再創造而形成的。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在創業中注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使其貫徹到日常管理中,一定能提高創業率。
[1]張德銳.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2][美]彼得·德魯克著.許斌譯.管理的前沿[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88.
[3]孫玉娟.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2).
[4]謝茂華,曾江化.論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