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培
(永順縣列夕鄉九年制學校,湖南 永順 416705)
對于一堂語文閱讀教學課,教師應該怎樣設計教學思路,進入最佳的教學狀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閱讀教學中,我認為還是應以讀為主。一方面,我認為“讀”是閱讀教學性質和任務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我認為讀是語文教學的歷史回歸與發展。
中學生的課堂閱讀,既不同于成人的閱讀,又不同于課外閱讀。它只是一種范文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它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要求,基本上屬于學習性閱讀和接受性閱讀。其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要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這就離不開“讀”了,感受語言要讀;領悟語言要讀;積累語言,更要讀。這正如學生上音樂課以學生唱為主,上美術課以畫為主,上體育課以練為主,上寫作課以寫為主。那么,閱讀課理所當然就應以讀為主了。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都是語言的精品,是供學生作為范例來學習的。因此,一般的范讀還不行,而要細讀、精讀。
我國自古以來,把學生進學校學習稱之為“讀書”,可見對“讀”的重視。在古代私塾教育中,確實以讀為主的,大教育家朱熹強調:“讀書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令有味。”葉圣陶先生回憶說:“我小時侯讀私塾,先讀《三字經》、《千家文》,然后是《四書》、《詩經》、《易經》都要熟讀,都要在老師跟前背誦,背得出了,老師才教下去。每天還要理書,就是把先前背熟了的書輪替溫理一部分背給老師聽。”
自從語文學科設立以來,在科學主義的思潮影響下,語文教學從以“讀”為主逐漸變為以“講”為主,以“講”為主是針對私塾那種過于強調學生的自我感悟,過于忽視理性指導,使得學生難免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朦朧狀態的弊端而來的,是對私塾以讀為主的反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完全違背了學習語言的規律。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語言實踐,而不是靠“聽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認為一講一聽之間的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我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這實在是一個大大的誤解。之后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紅領巾教學法”問世之后,它所倡導的“談話法”盛行起來,語文教學又以“講”為主變為以“問”為主了。所謂“談話法”就是把教師要講的內容,通過師生談話方式端出來。以“問”為主的談話法,也是針對以“講”為主的弊端而來的,是對以講為主的反動,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進步,因為學生從只有聽老師講的份兒變成相對有一點主動性、積極性了,課堂氣氛也顯得活躍了。于是人們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只要是“問”就是“啟發”,就是好方法。于是發展到一切皆問、滿堂問的情況。新時期以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談話法”又被當作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法。但是,以“問”為主,同樣違背了學習語言的規律,忽視和削弱了“讀”,學生對語言的材料沒有充分地感受、領悟和積累,主要精力用于答“問”,語感就得不到培養,語文能力也就難以形成了。
我們今天提倡以“讀”為主,是對以“講”為主和以“問”為主的否定,也是對以“讀”為主的歷史回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主張應把“以讀為主”提升到更為科學的高度。
文本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例,在閱讀課堂上,應立足于文本的閱讀,組織和指導學生學好文本提供的語言范例。所以,在讀時應處理好以下幾個環節。
1.關于相關資料的引進
一篇課文,與之相關的資料太多,如寫作背景、作者情況、社會影響等,凡是對學習課文語言沒有直接關系的一律不引進,確實對學生課文語言有直接關系的,也不過多地引進,吸取精華,點到為止。要堅決杜絕大量引進相關資料來沖擊文本的閱讀。如閱讀《魯迅自傳》這篇文章時,不要對他一生當中每一個階段的經歷都用一些相關資料加以介紹,如果介紹的話,不單延長了課時,學生也不容易把握魯迅人生的關鍵點。所以只要引進魯迅三次經歷的變更,以及變更原因和變更的目的,這樣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就抓住了重點,同時也能對魯迅這個人物認識到位。
2.關于教學手段的運用
適當和恰當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農村中學沒有先進的科技手段,不能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上課時,教師總是呆板地講和問,學生總是機械地回答,這樣就會剝奪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和領悟,鈍化學生對語言的感覺。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就更要注重立足文本,用情感領讀、帶讀,學生細讀感悟,這樣學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感悟語言。
3.關于文本內容的直觀演示
沒有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一點表演朗讀也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農村中學,就有利用課外活動表演課本劇,但是直觀演示不可以在課堂上濫用。如有人教《裝在套子里面的人》,讓學生裝扮別里科夫出現在課堂上;有人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林沖殺死陸虞候的場面。這些都會影響閱讀,都是不可取的。
4.關于課的導入
“導入”的觀念,來自凱洛夫教育學的五環節課堂教學結構,其結構包括:1.組織教學;2.復習舊課導入新課,3.講授新課;4.鞏固新課;5.布置作業。這個課堂教學結構,比較適合用于知識性、認知性的課程。這些課程是由比較嚴密的知識體系組成的,學習新知識之前復習以下學過的知識,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很有道理。但是,對于從本質上看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的語文教學來說,“導入”并非必要的教學環節,語文課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系統,與前后課文并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如果說,為了創造一定的良好的教學氛圍,偶爾來一點課引子,也無可厚非;如果不問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地規定必須有導入的環節,那就不妥當了。
各學科的課本,一般都是用語言表達的,但除語文之外,各學科要讓學生學習的是語言表達的內容,并不是學習語言本身,只有語文學科,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不是語言所表達的內容。但是語言是個載體,它負載著思想內容,離開了思想內容的抽象的沒有意義的語言并不存在。因此,學習語言不能撇開思想內容。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課文教學主要是抓兩件事。一是把握思路,即從現實上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內容,領會文章主旨及所表達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二是品味語言,即了解作者是用怎樣進行語言表達的,為什么這樣表達,要深入到語言里頭去,品位語言運用的妙處,培養學生對語言運用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第一件事把握思路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學的重點,不可占用太多的時間,盡量作簡潔處理,第二件事品位語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多花點時間,多下點力氣。
“讀”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教法,讀包括默讀和朗讀,各有長短,可兼而用之。運用得好,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了。清代學者唐彪說:“讀而不看,不能默做沉思,以求其精深,豈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讀,文不能熟其弊又與讀而不看者等也。”從提取信息,把握文本意義的角度來看,默讀的效率優于朗讀;從吸收語言生成語感的角度來看,朗讀效果優于默讀。把握思路,可以默讀為主,品位語言,應以朗讀為主。但是我們應該要注重朗讀,朗讀可以讀出文本語言固有的語氣、語調,可以再現文本中固有的形象,可以表達文本中固有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語感的培養,另外,出生讀也有利于記背。
以“讀”為主,還要輔之以“品”。品就是品位,品位語言運用精妙。讀,屬于語感實踐;品,屬于語感分析。把語感實踐與語感分析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極為重要的方法。語文課文中,特別是詩集散文,在注重讀的過程中,更注重品。如朱自清的《春》、魯迅的《有的人》等課文,整篇課文在教時,就是要邊讀邊品,品要放在重點,才能整體感悟出文章的寫作意境。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謀求發展、創新的一項艱巨任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尋求的一種樂趣。如何去把握、去感悟,有待于從事語文研究工作者去探究、去尋找。特別是新教材改革之后,新課程新教材所選材料更注重時代性和生活性,面對這新對象的閱讀教學,我們必須改革,讓學生從“死學”轉到“活學”,從“學懂”轉到“懂學,會學”,從“學會答”轉到“會問”,從“被迫學”轉到“主動學”。宗旨是“學生是活的主體”,“學生是有個性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