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博
(沈陽大學美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如何發揮構成藝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價值
祝博
(沈陽大學美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本文通過對構成藝術教學與課程體系、視覺體驗、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及探索性實驗環節的關系的闡述,探討如何挖掘構成藝術教學的潛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藝術設計學科教學。
構成藝術藝術設計教學價值
在我國的美術院校中,構成教學早已成為藝術設計學科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它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三門課程組成,通常稱之為三大構成,也可統稱為構成藝術。它與一般繪畫作品的不同點在于,一般繪畫作品是以具體的形象來打動人,給人以具象的審美享受。而構成藝術則從具體形象中抽取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組合構成,以形式為主要表現對象來感染欣賞主體,給人以抽象的審美享受。因此,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始終是構成藝術研究的核心問題。
視覺藝術的美包括內容美與形式美兩個方面。內容美表現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這些美感能夠打動人們思想感情深處。形式美則主要觸及人們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應,它是以內容為物質基礎的,例如:垂直線在藝術形式上給人上升、高聳的感受;而水平線則使人聯系到地平線、平原、大海等,因而產生開闊、平靜、徐緩等形式感。而構成藝術恰恰是認識和掌握形式美的最佳研究手段。因為它是從自然形態中有意識地提煉加工,突出對象形式中美的本質特征,將其概括、單純,使形態比生活本身更強烈、更鮮明。
早在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從美學觀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勻稱與明確。一個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應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體積也應有一定的大小,因為美要依靠體積與安排,美必須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觀事物中去發現它們。”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質一直為美學家、藝術家所信奉、追隨。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深受蘇聯美術教育體系的影響,在藝術教學中注重內容美而忽視形式美,甚至將形式美視作不注重思想內涵只注重感官享受的洪水猛獸。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美術教育實踐證明,關于形式美方面的教學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建立抽象思維方式最為有效的手段,是進入藝術設計領域必須經歷和掌握的環節。這其中,構成藝術的教學是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以下我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教學實踐中如何發揮三大構成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多年來,三大構成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學科各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程,時間一般安排在各專業課程之前,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對形式美的把握能力,為之后進行的專業課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由于缺乏必要的設計實踐所賦予的感性認識,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理解構成藝術的作用,造成構成藝術所追求的形式美法則不能很好地應用在之后的專業設計課程中,再加上各個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脫節,每個教師只注重本課程內容的講授,卻很少將注意力放在與其他課程內容的融會貫通上,使得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首先是如何設置三大構成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位置,依據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反饋,構成課應設置安排在部分專業設計課程之后和多數專業課程之前進行,時間大約在二年級的上半學期,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通過之前的設計實踐建立一定的感性認知,對于設計中的不足之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產生一種想要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樣在接下來的三大構成學習中,會更深刻地認識到形式美法則在藝術設計實踐中的作用,為以后的專業課程的設計與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所謂矯枉過正之法;其次是注重各課程內容之間的“先行后繼”原則,也就是說在教學內容上,先行課程為后繼課程做鋪墊,后繼課程是先行課程的延續,這里指的先行后繼不僅是構成課程之間的關系,如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關系,更包括其他設計課程與構成課程之間的關系,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門課程的教師的共同努力,如采用集體備課或教學研討會等方式,從而發揮構成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巨大作用,進一步完善藝術設計教學的課程體系建設。
視覺是人的高級感官之一,人們接受的外來信息中約87℅是靠視覺獲得的。而視覺體驗是構成教學中的基本的學習方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看畫”的過程。學生在對圖形、肌理、色彩、形狀、形式、空間等知識的認識中,獲得了對形式美的獨特的經驗和理解,尤其對抽象事物的理解會大大加強。在構成教學的視覺體驗中,應著重開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視覺觀察記錄、識別、變形的練習,達到發展他們視覺閱讀能力的目的,并且對設計作品中點、線、面、塊、色彩、空間等視覺元素產生全新的認知,把他們從以往形成的具象認知拉到對抽象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上來,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洗腦”。這一過程應首先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中灌輸給學生,之后依次在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教學中進行不斷強調,目的是訓練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是單純的具象思維所不能及的。在視覺體驗過程中所產生的創作欲、表現欲和對知識的積累,將成為學生進行未來專業課程學習和創作的基礎與財富。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其中,再造想象是再現記憶的形象;而創造想象則是對記憶進行加工組合進而形成新的形象的過程。我們的構成教學就應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為最終目的,這就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說起“創造性思維”,我國古代也早已有之,《學記》中就曾提出了“開而弗達”的教育思想,“開而弗達”意即“開而有限,達而有標”的啟發式教育方法,提倡的是既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又對學生提出一種有難度的既定目標,讓學生在思考中多方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必依附在老師的指揮棒上,這與現代西方教育中所說的“創造教育”是相通的。而在美術學習上,雖也有“師心”、“師法自然”的提示,但與實際中所形成的“畫匠作坊式”的師帶徒的教育方法相比,遠沒有后者見效快,因此這種提倡長期不被重視。但“千人一畫”的教育結果,是對學生思維方式、人格素質等方面的壓抑,這恰恰與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的目標背道而馳。
從藝術設計教學自身來說,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雙重的:一是觀念的改變,二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新的觀念是揉合在新的教學實踐手段中表現出來的。比如:教師在創造性思維的指導下,可以將傳統的“一朵花五片葉”的教法改為“花開五葉”、“一花一世界”的啟發式教學,從培養整體素質的角度來謀劃、組織所教的內容,將學生置身于一種探求知識的氛圍中,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從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間觀察、思考,同時分析、討論所學的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中建立自己獨到的觀點。又如:教師在授課中以構成形象為依據,根據創作新形象可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取其質同、取其意反等幾種原則,引導學生創作出一件可能不同于現實狀態,但卻符合邏輯的作品,而這一邏輯應是設計者建立起來的并強加給觀者的,同時又能使觀者接受和認可,從而產生共鳴。因此,注重構成作品的邏輯關系,就可以實現由平面到形體的想象、由抽象再回到具象的想象,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洗腦”的過程。
構成教學的獨特性在于通過感官的接觸、學習,達到理性思維的成熟,并且正是這種獨特性在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過去教師在評判學生的作品時,往往注重的是學生完成作品的結果,而忽視學生制作或者說創作作品的過程。這是在構成教學中尤其不可取的。實際上,正是學生在反復的推敲與實驗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創造性和想象力,才能更快地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和原理。如:在立體構成中學會使用各種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時,體會的是創造的快樂和對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思考的一種滿足感。這其中,培養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發展的是他們對工具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并且,在實驗性的探索中他們體驗到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改變構成元素的組合形態,可以用什么樣的工具和材料去創造新的形象,可以用什么樣的形式來籌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讓自己所表達出來的視覺形式能夠在社會群體中交流。因此,從實驗性的角度看,實驗的結果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指導老師則更應注重對每個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必要的監控與引導。
綜上所述,在科學的課程體系保障下,通過視覺體驗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以及探索性的實驗環節,學生能夠準確地感受美、運用美,構成藝術教學在藝術設計學科各專業方向的教學實踐中能夠起到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發揮其巨大的應用價值。
[1][日]朝倉直已.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
[2]趙殿澤.構成藝術.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4.
[3]林書堯.基礎造型學.維新書局,1970.9.
[4]文增著.立體構成.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10.
[5]王躍平.美學概要.河南人民出版社.
[6]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