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古代書院教育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陳曉芳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書院是我國古代教育發展中不斷進步和完善的產物,它具有兼容儒學經典與實用學科,培養實用性人才,以自由講學為主的教學形式等獨特的教學組織特點,在組織機構、德育管理及經費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獨到的組織管理模式,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辦有重要借鑒作用。
古代書院;職業教育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一般為當代著名學者私人創建或主持,且大都選址于山明水秀之所,可以說,書院是我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結合得最為完美的地方,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從唐代民間書齋和官府書院的出現,歷經五代、宋、元、明、清的發展,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改書院為學堂,書院教育制度在中國大地上走過了一千余年漫漫歷程,它對發展封建社會文化教育事業和繁榮封建學術文化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以私人創辦和組織為主,將圖書的收藏、校對與教學、研究合為一體,是相對獨立于官學之外的民間性學術研究和教育機構,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變的辦學方式,為歷代教育家所取鑒,同樣對現代發展職業教育也十分值得參考。
(一)教學組織特點
1.培養實用性人才的教學目的
唐朝時期,書院最初建立的目的只是幫助皇帝了解經史典籍、舉薦賢才以及提出建議的國家圖書館,隨著私人藏書和舉辦書院開始興起、造紙工藝的進步與活版印刷術的發明普及,書院開始由單純的藏書的作用,并逐漸地發展具有了教化與學術研究的功能,成為學術研究性質的私立學校。在書院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功能的書院,除祭祀古圣先賢的祭祀式書院外,可以大略分為有比較固定的學生并舉行教學活動的聚徒式書院,沒有相對固定的學生但定期舉行會講的講會式書院,還有專司精研特定專門學術的精藝式書院。根據主要用途或目的,又可分為讀書、明道講學、士友會講之所,著書、刻書、藏書之區,課士之家、應試者公寓等,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從事教育研究、弘揚學術、培育人才的教學書院。
一般來說,書院的教育目的可以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九個字來概括。也就是要求士人注重個人修養、篤行禮儀道德,培養博學多聞、胸懷天下、有道德學問,且能夠有助于維護天下太平的實用性人才。
2.兼容儒學經典與實用學科的教學內容
與各朝官學中統一限用官方許可的教材不同,書院里允許廣泛講授各名儒大師的著作,自由傳播各學派的思想,發表個人不同的學術觀點,乃至不同政見。書院屬于高等學校性質,對四書、五經一般不系統講授,而是選擇其中重要的篇章或要點加以解說闡發或深入研究。
同時,書院教育也并非一味執經講道,也很注重對生徒進行實用知識的傳授,課程設置寬泛靈活,內容包羅社會百科,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生物、醫學等各科都有所涉及,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就很重視“博學”,在他看來,“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張栻、呂祖謙等博學大儒也主張多學科學習,提倡實用學科研究。
歷代的書院曾涌現出各種專科學院,其教學內容側重點各有不同,有從事軍事教育的武書院、實施語言語音教育的正音書院、進行外國語言文學教育的譯書院、開設醫學教育并有門診業務的醫書院等等。
3.自由講學為主,兼容并包的教學方式
書院的教學以聚徒講學、個別施教和生徒自學為主,主要教學形式有名儒學者升堂講說、名儒會講、學術性制度化的講會,以及分齋教學等等。
登堂講說,即山長或主講召集生徒集體授課,是書院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講課者不限于教師,有時也要求生徒自講,以作為對生徒學業理解程度的考查,或由學有所得的生徒轉相傳授。書院鼓勵生徒自學和獨立思考,聽講者可以當堂質疑問難,不囿于師道尊嚴,師生相互切磋討論,師友相得。
名儒會講,即會友講學,如張栻與朱熹的岳麓之會,東南三賢朱熹、陸九淵、呂祖謙的鵝湖寺會講等等,更多的是不同學術理念或學派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論辯,百家爭鳴,對于學者研究和書院發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北宋時期,胡璦開始倡導分齋教學,在統一的講學討論之外,針對學生興趣與專長分齋組織自學溫習和分專業教學,全面安排教學與生活,課業、德育與體育、美育并重,加強啟發誘導,注重因材施教,同時注意校內知識學習與校外社會考察相結合,積極擴大知識眼界。
(二)組織管理特點
1.組織機構簡單,生徒參與管理
書院多由名儒私人創辦,主持人(山長)既是組織管理人員,又是教學研究主力,僅按照日常工作需要配備必要的教授、堂長、管干、經長、引贊、學長等輔助人員,分工明確、權責清晰。一定條件下,部分優秀的生徒還有機會充任自堂長至引贊等各項管理工作,這一先進管理手段成為書院組織管理方面一大特色。
2.德育為先,規范管理
道德品質教育是書院教育管理的核心,而書院道德規范的有力手段即各書院普遍制訂頒布的學規與章程。學規中通常詳細規定了書院的培養目標、進德修業的基本要求和原則,以及書院教學生活的基本守則等,主要用以規范和約束書院師生的言行、舉止,勵善規過,是書院特色與先進性的又一集中體現。書院有史以來最為系統、完整,最具權威性的學規莫過于宋代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也稱《白鹿洞書院學規》),各地書院均以之為教育的總綱領,同時還補充制訂了一系列《規約》和《學則》。
3.嚴立課程,循序漸進
朱熹認為,“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即在教學上一定要有嚴格的要求,要按照學習規律制定細致的計劃,并且應當忠實地執行計劃,有次序地逐步推進。書院發展以來,不同時期與地域在課程設置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均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基礎課程主要有儒家經典、歷史、詩詞、諸子百家等,同時倡導實用技術精研掌握,鼓勵結合當時的學術進行研究。特別重視在知識的學習中加強實踐,張栻曾云“于踐履中求之”,“若如今人之不踐履,直是未嘗真知耳”。(張栻:《南軒集》卷三0《答朱元晦》)
4.經費自籌,學術獨立
書院在組織管理上是獨立的,經濟上一般是自給的,因而在學術上也較為自由。書院經費的形式主要有學田和錢糧,一般由山長自主籌集,來源主要有家族繼承、私人捐贈,以及官府或官員撥給等。書院一般采取自行經營房鋪和學田,或將之出租收金的方式營收,并委派有專職人員(管干)進行收支管理,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廣泛用于教學、日常開銷、房舍修繕建設、書本與教學設施購置、祭祀等方面,其中教學費用包括山長主講等的薪俸、生徒考火費、考課獎賞等等。史載最為完備的開支計劃見《建康府志》中江蘇明道書院山長周應合所錄開支明目。
(一)深化教學改革
1.產學研結合,教學相長
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書院教學制度的靈魂所在。書院的創建者和主持人多為鴻儒大師,在學術上都有著極為精深的造詣,他們以書院作為傳播自己學說和培養后繼人才的基地;在書院的公開講學與會講過程中,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的研究探討,不斷完善、發展自己的學術主張和理論體系。書院從南宋起幾乎一直都沿著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道路發展,并且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的書院都承擔著教學和研究雙重任務。
職業學校具有其特殊的實踐要求,在注重加強學研結合之外,還應當大力發展校辦產業,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增強職業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各級政府應當大力扶持職業學校興辦校辦產業,在財政投入、銀行貸款、科技開發項目安排上給予優惠,在稅收上按照國家有關減免的政策規定加以照顧,在實踐中錘煉,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2.完善課程設置,重視因材施教
參考書院寬泛靈活的課程設置原則,職業學校應從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目標出發,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要安排搭配好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循序漸進、詳略得當;在專業設置上要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辦學思路,貼近當地經濟發展,堅持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定向于受教育者所從事的職業來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適時調整專業設置,使其既能圍繞學員的本職工作教授某種急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又能反映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以最新的知識和技能武裝勞動者。另一方面,應注重因材施教,順應學生程度與學習規律,隨時靈活調整學制,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廣泛開展技術創新和專業培訓,著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最新要求。
同時,應利用師生聯系密切、管理范圍小、情況熟悉等特點,隨時抓住各種機會對學員進行思想教育,樹立“以德為先”的思想。在講課、自學、考試等環節上,有效地針對學員進行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學問和德行能并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3.提高師資力量,改善教學質量
書院的成功離不開術業有成的知名鴻儒大師的巡回講學,因而要提高職業學校影響力,改善教學質量,就要切實加強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大力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工廠和科研院所學習進修,支持和鼓勵職業學校從企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中聘用專職或兼職教師,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實行定崗不定人,由學校領導根據專業設置情況來決定專業師資的聘用。鼓勵本市職業學校之間學術交流,支持確因需要實行本地專業教師跨校兼職任教,以謀求各職業學校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同時,教師也應隨時充實自身知識素養,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益。
(二)加強組織管理
1.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鼓勵學生參與管理
參考書院的機構管理經驗,職業院校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評估與設計,適當精簡機構,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應鼓勵和培養部分優秀學生或貧困學生出任部分管理崗位并適當減免學費,減輕學生學費壓力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充分鍛煉實踐管理能力與應對各種事務能力的機會。
2.倡導學術自治,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
書院數千年發展下來,能在官學之外自成一格,關鍵在于它的學術獨立性較強,不以科舉為主要教育目的,受政府干預較少,能夠靈活發展變革。現代職業教育要想有長足的發展,理當下放組織管理權限,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增強其自主辦學和自主發展的能力。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積極探索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管理,依法保障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籍管理、教師聘用及經費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按照“專業靈活設置、學制靈活確定、教師靈活選聘、生源靈活掌握、就業靈活安排”的思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3.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師生行為
職業院校學生大多是對口升學或初高中成績較差的學生,學力參差不齊,素質良莠混雜,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或學習意愿不強烈,因而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很難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為了保證教學的正常教學秩序,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學習環境,職業院校可借鑒書院學規,針對自身實際情況摸索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適應本校發展規律的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師生在校的行為,以期在指導學生如何為學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增強職業責任感,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各級黨委、政府應當認真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法》,樹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觀念,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使職業教育步入法制軌道。
4.規范經費管理,完善職業教育保障機制
教學經費是學校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學校持久生存和發展的經濟保障。只有具備廣泛穩定的經費來源,才能保證書院正常教學活動、購書和學術研究的正常進行,我國職業院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有國家撥款、學生的學費,以及社會捐資和集資辦學等其他來源。職業院校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合理收取學生學雜費,并能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上交各種費用。學校經費應主要用于學生的教學活動和管理,部分用于院校院系的發展與建設,改造學校環境,改善教師待遇,也應預留一部分作為高校特困生的補助。
正如書院發展中通過自營或出租房產和學田籌措經費,職業院校也應充分利用校本資源,采取開辦校辦工廠或實行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不足。
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葩——書院,作為我國古代流傳千年的優秀教育組織形式,培養了一大批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寶庫。現代職業教育在許多方面都可借鑒古代書院優良的辦學傳統和教學經驗,為我國的人才培養與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1]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2]王景書.書院教育對現代繼續教育教學的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3).
[3]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4]白斯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G71
A
1673-0046(2010)5-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