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對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重要性的幾點思考
張 欣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本文在大量調查了解山西省城市和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基礎上,試圖從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發揮不足這個角度陳列事實、歸納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為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體制建言獻策,為培養中國的人才資源新生群體參與未來的國際競爭盡到一名師范教師應盡的職責。
小學教育;傳統文化;缺失
一篇題為《美國太破,中國太闊》的小文章說:乍一看,美國太破,除了市中心是個樓叢,外面一馬平川,房子都很矮;中國豪華酒店、娛樂場所,金碧輝煌,儼然大戶人家光景。細細品,美國的公共場所,公園幽靜,設施齊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派現代田園風光;中國的闊,則很容易被看破。話不多,卻耐人尋味,值得琢磨。根據黨的十六大報告,2010年我國國民生活要初步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我們正處在向更高的目標沖刺的過程中。但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哪怕再發展一個百分點也變得很困難。而且一定時期內,我國仍將面對人口眾多但資源相對短缺、幅員遼闊但欠發達、地域比重大這樣一個現實條件,同時國際競爭也將日趨殘酷和激烈,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何去何從的考驗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落后就要挨打”是一個在多個民族和國家演繹了痛苦和屈辱生活的真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社會前進的規律。何況我們現在不是處于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時代,而是面臨千帆競發、發展慢了也要落伍的形勢。歷史和現實啟示我們,唯一選擇在于實現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唯一出路在于培養和發掘“人才”這種我國儲備豐厚而且在競爭中起根本性作用的資源。作為一名師范教育工作者,能夠做到的只是立足本職、著眼創新發展,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的態度,冷靜地反思我們的基礎教育,查找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教學和小學教師培養現行體制中的缺位問題,析透原因,對癥施治,矯正不足,正本清源,從基礎教育階段抓好適合未來經濟社會競爭和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正是帶著這種認識和責任感,筆者利用寒假時間對山西部分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深入調研,查閱了大量資料文獻,走訪了省內從事師范教育的多位資深專家學者,形成了改革師范專科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
第一,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一些問題。教育是一項人本工程,其根本目標在于塑造和培養四有新人。作為現行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體制中的一對孿生姐妹,問題和功效同樣應該到末端去找。經過一番辛苦的工作,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于筆者的視野之中,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立意識和能力弱化,堅忍品格衰退。自立意識是獨立人格的確證,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礎。牢固的自立意識對人的一生將起到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時期。調查顯示,無論太原師范附小這種位于省會城市的小學還是大同市靈丘縣高莊小學這種地處相對偏遠的鄉村小學,均已開設了勞動課,培訓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但筆者所接觸到的20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其中農村、城市男女各5名,學習成績均為所在班級的中等)在被問及“是否自己清洗衣物”時,只有2名農村寄宿學生答“偶爾”,占10%;在被問及“是否經常幫助父母做一些比如掃地洗碗等家務活動”時,只有3名女學生答“是”,占15%。日常生活中筆者也時常能夠聽到來自學生父母的一些抱怨“你都多大了,這點事還用父母替你操心嗎?”,嗔怪中飽含著一種無奈。筆者盡量避免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對調查的影響,但事實是客觀的,小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弱化的現象絕非個別,我們的大多數小學生在物質享受日益膨脹的今天,卻放棄了堅強和忍耐。
(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萎縮。合作意識是個體能夠與周圍社會群體和諧相處的資審表,團隊精神是個體為一個社會利益共同體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證。競爭并不否認合作,恰恰相反,競爭首先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的合作。尤其是社會分工發展到極致的未來社會,更加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調查中筆者注意到,小學生對合作的理解步入了狹隘的極端,對團隊的認識更是淺顯。被調查的小學生一致認為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成績的競爭,“別人考多了,自己面子上沒光,回家不好交代。”只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和特定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同學關系“很鐵”,甘愿為他(她)們作出一些犧牲。90%以上的學生認為團隊就是自己的“小圈子”,只有個別能夠說到“范圍不一、團隊不同”這個層面。據有的教師講,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和低年級的不同,一般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交往群體,而且與同學交往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以我為主,其他人要無條件服從自己,否則就翻臉不認人。據有的父母講,在與父母因瑣事產生矛盾或沖突時,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任著自己的性子把責任歸咎于父母一方,不講道理,聽不得規勸。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確的定位和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小學教育教學中此方面的漏洞。
(三)愛心淡化,寬容意識淡薄。愛心不僅是情感中最純真最善良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人類作為一個高級物種類群向心力的源泉,還是人類社會得以有序運行的強大約束力量。而寬容是人性中重要的閃光點,寬容能喚起人們的潛意識,在關鍵的時候能矯正他們的人生之舵。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運用寬容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使其達到和諧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時常低著頭畫些什么,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只是憨憨地笑著,要學生課后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課都學得不錯,后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被尊重、被關愛是一種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對成長期的孩子尤是這樣。但這種人格修養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從小學階段注重對小學生的培養和塑造,是根本性的舉措。
第二,扭轉傳統文化缺失的對策建議。(一)小學教師培訓和課程設置。在課程計劃安排中有意識地增大歷史文化課程的比重,做好鋪墊。現實中就業壓力和諸多媒體藝術的強烈沖擊使小學教師本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非常淡薄,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首先保證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正面的知識傳授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二)傳統文化授課方式的改革。我們可以從“圖說中國”和百家講壇中發現啟示,然后由教師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注重教學的實用性,以便能被小學層次的對象在看似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普遍接受。(三)主題社會實踐的設想。有些小學生背誦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篇章朗朗上口,但僅限于此,在口頭背誦的同時卻更凸顯出理解和身體力行的缺失,所以要倡導理念和實踐的結合,通過目標和主題明確的實踐活動保證傳統文化的熏陶。(四)提高師范專科院校的入學門檻。即從根本上扭轉師范生源不佳的現實局面,保證從最關鍵的環節把好關,為將來的小學教育教學提供保障。
綜合以上的探究和分析,我們應該從兩方面著手解決小學教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問題。一方面,多途徑地提高小學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為充分發揮教師“傳道”的重要作用做好準備;另一方面,注重靈活多樣地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知識,真正做到弘揚民族文化,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熏陶小學生的人格,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
[1]于雪麗,高菊.論重建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學術交流,2005,(2).
[2]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G62
A
1673-0046(2010)5-0125-02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教育”科研課題階段成果,課題編號:GH-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