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敏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現代田園城市建立下休閑旅游的發展
張芝敏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確定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作為城市定位。從目前看,成都已初步形成一系列的休閑產業群,但較為分散,因此存在尚未形成主體鮮明的功能區塊等一些問題。發展的策略在于政府承擔起主導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大休閑的概念,加強城市軟環境建設,開發設計休閑產品,同時借助市場營銷方式推廣城市品牌。
成都;田園城市;休閑產業
2009年12月底,成都市正式確立建設體現“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新定位。所謂田園城市(Garden City)是在19世紀末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背景下,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關于城市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具體含義,是田園城市的規模能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規模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居民能方便地接近鄉村自然空間,包含了自然、和諧、健康、幸福等多層意義。在成都的規劃中,要用20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農村地區是“人在園中”,二三圈層是“城在園中”,中心城區是“園在城中”。2010年4月26日成都還舉行了“休閑天堂·田園成都”的主題研討會,討論如何在田園都市的定位下發展休閑業。
“田園城市”不僅將為全體市民(包括農村居民)帶來更全面的福利,讓居民享有更加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生活,同時也將提升城市的城市功能、生態文明建設,擴展城市的影響力。比如可以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走集約化、低碳化、生態化的發展之路,這意味著需要發展高科技,借助科技進行產業的升級換代,從而推動城市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同時,田園城市理念中的城鄉關系對于破解我國社會的城鄉二元矛盾、實現城鄉融合也有著參考價值。
田園概念是針對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人類社會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人的身心出現各種問題而提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宜居家園的建設,讓生活更詩意、人的身心也更愉悅。這與休閑的含義有著先天的聯系。所謂休閑,指的是在自由支配時間內自主選擇的,愉悅身心,發揮潛能,促進自我實現和發展的一切活動。可見,建設田園城市離不開休閑產業的發展。
對于城市而言,休閑業是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個體而言,休閑是生活質量的標志,充實個體的生活,有張有弛,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1.發展迅速,初具產業規模
休閑產業是旅游業、文化產業、娛樂業和體育產業為主體構成產業系統。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成都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休閑產業群,休閑旅游、現代娛樂、商貿會展、體育健身等迅速發展,以旅游業為例,成都目前擁有2處世界遺產,15個國家級的旅游景區,4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4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旅游景區(點)有40余個。2006年成都旅游業總收入340.05億元,增長速度為18.18%。該數據在西部12個省(區)城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五。成都的會展業也位居全國第四,2003年提出建設“會展之都”。2006年會展業實現業務收入9.68億元,增長21%;創造增加值5.8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70億元。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天府博覽中心、溫江花博國際會展中心分別位于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由此形成了功能定位互補的會展聚集區。
2.主題不夠鮮明,較為分散
但在休閑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城市主題定位不夠明確,盡管也曾經舉辦過“熊貓故鄉”、“天府之都”、“美食之都”等主題宣傳活動,但小而散,缺乏明確的形象定位與能夠彰顯成都魅力的品牌體系。不同的行政單位或部門之間缺乏統籌規劃,分割成條條塊塊,較為分散,缺乏整合力度。而以上海為例,在海派國際大都市的定位下,形成了若干功能區域,如蘇州河畔的文化創意區、新天地的小資休閑區、南匯的農家樂休閑區、周邊的水鄉旅游區、陸家嘴的摩天大樓觀光區等等。每個區域吸引著各自的人群,功能互補。相比較而言,成都的功能區域不夠明顯。
3.第一產業效率不高
據統計,成都2006年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數比例分別為32.6%、31.4%、36.2%,三者比例大致持平。但從創造的產值來看,三個產業分別為193.4億元、1213億元、1343.6億元,占GDP的比重依次為7%、44.1%和48.9%。也就是說,第一產業人均產值較低。在田園城市的定位中,城市的四周有農業地帶包圍,由鄉村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同時創造一個旅游休閑的自然之地。效率較低的農業狀況無法實現規模效應,缺乏進一步開發為集觀光、旅游、休閑、農產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
1.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在休閑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是休閑產業的規劃者、投資者、協調者、組織者。首先,它是整個城市功能定位的設計者、布局的規劃者。田園城市并不僅僅是多種些花草樹木的綠化問題,而是關系到城市功能布局、環境建設、規劃、城鄉協調等。成都整個休閑產業的發展應是“田園城市”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規劃、設計要充分實踐田園城市的理念,以推動其健康良性發展。其次,政府是投資主體。休閑產業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的保障,也需要政策、人文、創新等“軟件”建設。這些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特別是在前期經濟效益較少的階段,政府無疑是投資、融資的主體。為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休閑產業的發展,政府同時要承擔協調者的角色,在項目開發、資源配置等方面起著協調各方利益的作用。同時也可通過多種方式與社會力量合作,比如向文化組織購買服務和管理,支持一些具有公益性質的休閑文化娛樂發展。
2.充分整合本土特色資源,形成大休閑的概念
我國休閑業發展初期的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將逐漸被輕松、悠閑的度假所代替,休閑服務將從標準化和集中化轉向個性化服務。多種休閑形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的多元化休閑模式將成為未來休閑活動的主要趨勢。因此發展休閑業要跳出簡單“吃吃喝喝,走走看看景點”的思維,將旅游、文化、體育、娛樂等多種活動結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多樣化的資源。
首先,成都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可供開發利用。自然條件方面氣候宜人,森林眾多。2009年成都森林覆蓋率就達到36.8%,2015年還將達到38%,該數字遠遠高于西部城市。在人文資源方面則有著厚重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如都江堰、三國遺跡、杜甫草堂、道教、川劇等。這也讓成都的悠閑、輕松多了一份獨特的文化韻味。青山綠水+歷史遺跡成為了成都生態文化建設的兩大重點。其次,長期的發展過程形成了成都輕松、悠閑、舒緩的城市節奏與濃厚的休閑氛圍。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美食彰顯著成都人敢于消費、喜歡消費的個性。這些都是成都發展休閑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成都在發展休閑產業時要充分挖掘這些特色資源,并將之與現代社會高新科技制造業、現代農業、生態化的發展之路相結合。這些不同的要素之間要搭配組合,打破界限,形成大旅游、大休閑的概念。比如形成若干主題鮮明的旅游觀光路線,品蓋碗茶,觀川劇變臉的“天府民俗之旅”、“古鎮之旅”等旅游精品線路。在中心城區建設休閑功能區域,每塊區域有自身的特色與資源,區域之間形成互補,而非功能雷同。
此外,還可延伸產業鏈條,以這些經過整合的獨特資源為基礎開發,設計相關的休閑產品,為休閑業增加附加值。
3.設現代農業園,打造城鄉宜居家園
休閑產業并非僅僅需要繁華的都市,田園城市下的休閑產業主打綠色、自然、健康牌,因此需要與優美的田園相融合,城市要與鄉村田園做好銜接,一體化發展。也就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打造宜居家園。目前,成都已提出了構建城市農業圈層、近郊農業圈層、遠郊農業圈層三大圈層的設想。不同的農業圈層錯位發展,功能有所區分,但綠色農業、科技農業、環保農業等現代理念是共同的,不會因圈層離市區越遠就越不注重提升其品質,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4.好城市品牌的推介營銷活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將經濟領域的市場營銷概念借鑒到城市的經營中來。城市營銷中將城市當做一件商品,需要銷售給消費者。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商品除了從內在品質到外在包裝有自身特色外,還需要運用多種策略推廣自己、宣傳自己,包括線上的廣告轟炸、線下活動營銷等。很多城市在推廣城市品牌形象過程中也采用了商品的營銷方式。比如制作了城市廣告片;到目標城市舉行推介會;與影視劇等大眾文化活動相結合;舉辦大型項目,如青島抓住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的機會,大力宣傳城市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成都而言,同樣需要將自身特色通過現代營銷手段進行推廣,特別是要走出四川,面向全國,最終走向世界。在推廣時,要明確不同區域的消費者的需求點,有的放矢地重點推介其需要的休閑資源。比如,面向上海的推介就要強調成都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而非購物之都。
上述涉及的是對外的營銷工作,同時在成都內部也要營造營銷氛圍,讓身在其中的居民和游客時刻感受到這是成都,而不是其他地方。比如,公共交通工具、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的標語口號都可彰顯成都的特色。
[1]王懷.成都將建成“世界現代田園城市”[N].四川日報,2009-12-22(3).
[2]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J].信息空間,2004,(7).
[3]李剛.成都城市休閑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4]楊洪彬,熊健益.成都市經濟總量及產業結構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7,(8).
[5]王健.論成都休閑產業的發展[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5,(10).
[6]莊志民.論成都打造“休閑之都”的六步戰略[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0).
F29
A
1673-0046(2010)6-0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