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輝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王樹輝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就業是國家高等院校學生得以實現個人價值觀和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手段,不僅發達國家重視學生的就業,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加大力度促進高等院校學生的一次就業的成功率。高等院校學生就業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進國家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的價值觀,也可以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各個領域的人才得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論文通過對當前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對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和就業發展提供了一些相關的理論探析,進而提出了解決“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對策
有資料顯示,我國自1998年在高校實施擴招政策以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14萬增至2008年的559萬,2009年這個數字又再創新高達到611萬。每年的畢業生增長率都達到120%,而每年的崗位增長率只有36%。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范圍經濟蕭條、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大量企業相繼倒閉,也讓畢業生的求職之路變得更加艱辛。目前高失業和低就業成為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116號文件(人社部發[2008]116號)——《關于開展2009年就業服務系列活動的通知》。2009年要以尚未落實工作崗位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為重點,其中的困難畢業生為主要服務對象(該文件第一大項)。對于此類就業人員共有三大工作目標:
一是力爭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0%左右;
二是畢業生登記失業后半年內就業率達到60%以上;
三是建立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登記認定制度,登記后半年內就業率達到90%以上。
若完全按此文件指出的數量作分析的話,可以見下表1:總人數610萬,假設困難登記總人數占5%。
由該表格的前兩項可以看出,就算完全按預期滿足安排的話,尚有12%的應屆畢業生(僅指2009年畢業人員,之前的畢業未就業人員尚不考慮)于2009年無法就業。若再加上假設的有困難登記的5%應屆畢業生卻安排工作的話,那么將占正常求職的相應數量崗位,即會把之前的條件改變,再使另外5%的人員無法就業,那么于2009年無法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將達到17%。由此可見,2009年求職路上任重而道遠。
(一)大學生的自身就業觀念方面
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仍受傳統觀念影響。調查表明,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的觀念仍舊停留在計劃經濟和精英化教育時代,沒有充分認清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也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就業觀念,對就業期望值明顯過高,存在就業觀念的偏差。
大學生就業優先考慮地區(表2)

?
就業理想部門(表3)

?
表2、表3、表4都顯示了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存在一種偏差,傳統就業觀念還在影響當代大學畢業生,對于不穩定的就業領域很少有畢業生問津。大學畢業生的陳舊就業觀念與社會經濟增長不相適應,甚至出現了脫節和矛盾,這就成為了“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方面。高校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招生與就業脫節,學科設置滯后于社會需求。由于招生的市場化風險遠遠小于大學生失業和單位選才失誤的風險,所以大學專業的設置不是以市場需求(就業率)為指導,而是以開設專業的成本收益率為導向。這就導致了文科類專業過度膨脹(開設成本較低),而市場亟需的工科則由于試驗成本高、設備投入大而遭冷落。
(三)市場方面。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面臨這樣尷尬的局面:一是每年新增的勞動力數量龐大。這主要是源自建國以后的第二次生育高峰,這些人口恰巧在“十一五”期間步入就業年齡,給我國就業市場帶來很大的壓力;二是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再以人頭論英雄”,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三是受近期金融危機影響不少中小型企業、工廠相繼倒閉,大量的下崗職工伴隨著進城務工人員,與畢業生搶占勞動力市場,也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
(一)高校方面
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改變“一次就業定終生”的傳統觀念,使高校畢業生認識到職業是可以變換的,就業是一個動態過程。
1.要樹立勇于面對競爭的觀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競爭,競爭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面對就業競爭的現實,大學生應當擺脫被動依賴、消極等待的狀況,敢于競爭,樹立“愛拼才會贏”的觀念,做好多方面的競爭準備;要堅持正確的競爭原則。大學生在就業競爭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誠實守信,憑自身的競爭實力并運用恰當的競爭技巧去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要把挫折看成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主動擺脫受到挫折后的頹喪情緒,要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擇業目標,鼓足勇氣,爭取新的機會,決不能因此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
2.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正確信念。市場經濟的規則是,有能力和技術就會有工作。未來的工作模式是“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所以高校畢業生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在校時就為將來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畢業生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否則將會被職業無情地淘汰。大學教育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終身教育中的一個階段。大學畢業后的延伸學習和重新學習,對于選擇及重新選擇職業崗位和取得職業成就,無疑有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義。
3.要樹立到基層、農村和艱苦地方去的就業觀念。在大城市、行政機關提供的就業機會日趨飽和的情況下,農村和基層的廣闊天地也為高校畢業生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創造了條件。高校畢業生和家長要認清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認清在擴招后的今天,如何將自己在社會中合理定位,杜絕過高期望值的想法,摒棄傳統落后的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競爭意識和能力。要認識到就業并不完全是個人的事,要把奉獻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結合起來,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擇業動機和傾向,樹立目標遠大、動機高尚的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4.針對當前形勢,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實習實踐,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高校設置專業應遵循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突出特色、注重內涵建設的重點發展原則,與學科建設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規模兼顧效益的和諧發展則。在教學計劃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踐環節等方面做足做好工作,不能“匆忙上馬”。同時,高校應做好深化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與當今社會需求相適應,有必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計劃中實施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確保畢業生在離校前都能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增強崗位適應性。高職高專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頂崗實習,提高職業技能。
(二)政府方面
1.提供環境,降低門檻,支持開設更多的中小企業
本應是最大的就業渠道顯得狹窄,就業問題極為突出,從數量上大規模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有利于解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新增就業及再就業問題。政府要放寬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創業的注冊、市場準入和經營等管制;杜絕十幾個部門對創業和經營的交叉、矛盾和惡意執法;讓利于民,大規模清理和停止對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收費和罰款,對創業和就業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還要建立切實有效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并提供創業和就業培訓等
2.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
在面向群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領域,政府可以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清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制度性障礙和限制,在檔案管理、人事代理、社會保險辦理及權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務,以形成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社會環境,促進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如面對企業招用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專科以上畢業生,各地城市應逐步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就業最關注的是(表4)

優選地區 百分比東部沿海 53%大城市 18%中部地區 10%中小城市、西部邊遠地區 8%農村及邊遠地區 3%國外 0%
[1]程國山,催紅波,李少鵬,郭旭.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及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7):58-60.
[2]余永英.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及思考[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3):56-59.
G64
A
1673-0046(2010)6-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