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雨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黑龍江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研究
于春雨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有效保護資源,應主要從增強管理者、建設開發者、民眾的生態旅游環境觀調動各種力量,全員保護生態旅游資源,正確處理保護和旅游的關系,做好規劃開發工作,限制生態區游人數及基礎設施建設,提倡生態旅游產品與綠色環保游等,保護生態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旅游資源;資源保護;黑龍江
1.珍稀寶貴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
包括寒溫帶針葉林區域和溫帶針闊混交林區域。主體是各類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而建立起來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來在國有林場基礎上建立的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大部分國有林場和人工林等,特別是保護區,保護著紅松原始林、落葉松林、樟子松林以及闊葉次生林等多種森林生態系統。
2.特色鮮明的冰雪生態旅游資源
即冰雪節慶和滑雪生態旅游資源。哈爾濱、牡丹江、伊春及大興安嶺地區,冰雪資源堪稱全國之最,滑雪期長達120—140天,雪質好、降雪多,山體坡度適中,適于建大型滑雪場的地方有100多處。如二龍山滑雪場、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滑雪場、尚志市烏吉密滑雪場等。
3.面積廣大的內陸濕地生態旅游資源
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旅游資源包括面積大的沼澤濕地、分布廣泛的河流和湖泊生態系統。如三江平原濕地面積156萬公頃,占黑龍江省濕地面積的36%,在亞洲濕地名錄中列為全球性重要濕地,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濕地分布區。興凱湖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是東北最大的鳥類遷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興凱湖被拉姆爾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黑龍江省繼豐林和五大連池以后第三個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4.豐富壯觀的自然遺跡生態旅游資源
主要是指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地質災害遺跡以及古人類、古生物化石產地或活動遺跡等組成的自然環境。目前,全區已建立伊通火山群、五大連池火山群及自然環境保護區等6處。五大連池風景區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典型、壯觀的火山地貌,成為中國第一個火山自然保護區,以其自然冷礦泉和含有豐富礦物質的火山泥而著稱,是火山地質科學研究和教學實習的天然基地,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5.縱橫奇異的水體生態旅游資源
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條。主要水系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水系,以及烏裕爾河與雙陽河內陸水系。主要河流有:黑龍江,在黑龍江省境內流淌1890公里。松花江,在黑龍江境內流暢831公里。牡丹江,在黑龍江省境內流長382公里。烏蘇里江,全長950公里。綏芬河,流長258公里,上游75%在黑龍江省境內。黑龍江省主要湖泊有興凱湖、鏡泊湖和五大連池。
1.生態資源破壞現象普遍
(1)植被破壞
旅游地超負荷接待,密集游人對植被的破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夠合理,在生態旅游區過多地興建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等均對生態旅游區的綠色植被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另外,由于游客增加,益鳥減少,病蟲害相對增加,給植被養護造成很大壓力。
(2)自然遺跡與景觀破壞及視覺污染
旅游旺季短期內游客大幅增加,形成超負荷;或沒有制定相應的旅游發展規劃,或是未實施、執行已經專家論證通過的旅游建設發展規劃,隨意建設開發,經營性設施占用生態旅游區,使景區失去本來面目,造成視覺污染。
(3)旅游區環境污染
游客丟放垃圾污染水體;生態旅游景區的生活污水、廢氣和垃圾等對水體和大氣的污染;水上旅游活動污染水體或水源。如燃油驅動的船艇對水體造成油污染、游客游泳將病原體帶入天然水體等。生態旅游區山深林密,道路崎嶇,廢棄物難以收集、清掃及外運處理,環境污染嚴重。
(4)對野生動物的威脅
游客活動嚴重影響并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將一些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過多過頻的大量游人使野生鳥類和動物生活習性紊亂或增加壓力,造成野生鳥類和動物繁殖能力衰退、荷爾蒙分泌下降甚至死亡。不法之徒惡意殘害野生動物,如在齊齊哈爾扎龍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不法之徒非法使用毒餌,誘殺益鳥達12萬余只。
管理部門在處理生態資源開發行為上缺乏較為客觀、合理的衡量體系,沒有將對資源的保護很好地納入到資源開發和生態旅游的經營中,也沒有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措施,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生態景區景點管理不當,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
利益驅動,使人們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4.開發過程中,修建不協調的人造景觀與設備設施
景區城市化、商業化,使旅游區的景觀功能發生錯位,美學價值下降。很多生態旅游區存在建筑物的形態、線條、色彩和質感與生態旅游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背景不協調的現象,破壞了旅游區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1.對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認識不足
管理者、開發建設者忽視了生態旅游的載體—生態旅游資源,沒有認識到生態旅游保護的重大意義,對資源保護不夠,對游客及商家的破壞行為限制不夠。旅游者也
2.缺乏環保和生態資源保護意識規劃部門對自然規律缺乏研究,沒為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構建科學合理的保護體系
初始狀態下公共負荷為100 Ω,線路電阻分別為8 Ω,5 Ω,2 Ω,0.8 Ω。I1,I2,I3,I4分別表示1#~4#變流器輸出的直流電流;P1,P2,P3,P4分別表示1#~4#變流器輸出的有功功率。由圖6可看出,系統運行約0.3 s時,電流和有功功率分配誤差逐漸減少達到均衡,0.8 s時公共負荷突然減少至50 Ω,1.6 s時又突然增加至70 Ω。根據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系統在擾動后能迅速切換到新的工作運行點,實現了分布式電源間輸出電流和輸出功率的均勻分配,滿足負荷可靠供電,系統穩定運行,驗證了本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自然旅游資源最大的特點是天然性,要求我們在開發過程中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資源,而規劃部門沒有構建整體科學的保護體系。
3.管理部門之間交叉管理
管理缺乏統一性,往往在同一景點景區內出現條塊分割、各據一方,出現多頭管理,多重目標,往往為各自目標
4.實現而缺乏對資源保護的整體考慮。旅游資源開發片面強調市場導向
很多旅游資源的開發只為吸引客源,而不進行開發可行
5.性的研究,導致開發本身就是破壞。保護措施不多,保護技術不夠
目前對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措施研究方面還很欠缺,當然技術水平也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資源的保護。
1.提高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意識
加強生態旅游的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借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并通過旅游企業在旅游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
旅游管理者必須先提高自身素質,用科學發展觀去引領各界人士認識生態旅游的內涵,提高旅游者及相關開發建設者、民眾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戮力同心,全員保護生態旅游資源
政府、生態旅游經營企業、生態旅游者、社區居民、專家五種基本力量共同努力,推動生態旅游的健康、和諧發展。
(1)建立健全的政府保障機制
制定政策、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培訓,為開發提供條件、政策扶持,也為保護提供依據、保障,以確保生態旅游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如1996年1月頒發的《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在各景區堅持以法管區,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各省市也要制定相關的旅游資源保護條例,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2)引導生態旅游開發經營企業對三大效益的重視
生態旅游經營企業要將重視景觀的原汁原味,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旅游經營企業必須進行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并積極研究保護的措施和技術等,進行保護性開發和開發后的保護。
(3)調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
通過生態旅游業使其獲得經濟收益和民族自豪感,推動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也認識到,只有持續保護才能持續獲利,社區居民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意識才能得到增強。
(4)教育生態旅游者
生態旅游者的需求促進了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生態旅游者體驗生態旅游,得到旅游效益和生態教育,從而推動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景區的保護。生態旅游者也通過體驗生態旅游獲得生態旅游效益和生態教育,推動了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5)充分發揮的專家咨詢監督作用
專家除為資源保護開發提供咨詢外,也對已經建成的生態旅游景區進行監督。一些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難免會以破壞環境為前提進行開發,專家還應作為監督力量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過程中的監督來達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依照明確目標統一管理
必須設定一個統一的管理目標,層級劃分要清楚,不能交叉或無人管理。凡擬開放生態旅游的保護區都必須經有關部門的審查和批準。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應在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下進行,不得改變保護區的隸屬關系和性質。
4.正確處理保護和旅游的關系,做好規劃開發工作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活動的開發必須選擇在保護合理、工作基礎較好、技術力量較強、交通比較方便的保護區內進行試辦。先要搞好規劃,確定旅游路線和范圍,擬定有關管理辦法和防止污染、破壞、林火等具體措施。置備適當的旅游設施和接待設施。在自然景觀為主的地方,要盡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觀。景點開發的建筑材料也要盡可能使用環保產品,注意各種資源的節約,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自然保護區上級主管部門負責對保護區的旅游與保護作定期的評估檢查,加強監督工作。各級政府在大力發展作為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旅游業時,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負有主要責任,因此要明確目標的整體方向,不可盲目開發。
5.限制生態區游人及基礎設施
注意自然保護區環境容量研究,確定旅游淡、旺季自然保護區最佳游客容量。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除科學考察旅游活動外,應盡量在核心區外的緩沖區、試驗區或一般利用區開展。在堅持“生態健康”和“心理承受力”的前提下開展生態旅游,對一些敏感地帶采取措施限制游人入內,將游人的活動限制在游憩功能區。對于保護區的服務設施,應盡量在保護區實驗區外建立,一切可以在保護區外提供的服務設施,就應在邊界外建立,有些在邊界內的服務設施,要選擇在環境容量許可的地方。服務設施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充分體現“自然”的風格,嚴禁在保護區內建設人工景觀。道路建設應以自然地貌為基礎,避免城市化道路設計。
6.提倡生態旅游產品與綠色環保游
在旅游開發中,要貫徹生態意識,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環保旅游和各種新型旅游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如餐飲結合本地特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交通工具。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在對土特產品的開發上,不能把應保護的資源作為特產而出售。
[1]楊正泰.旅游景點景區開發與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56-60.
[2]于淑艷.淺談黑龍江民族旅游資源的保護[J].知識經濟,2009,(5):172,143.
[3]馬乃喜.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2004,(2):97-99.
F29
A
1673-0046(2010)6-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