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妮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高職非中文專業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現狀及培養對策研究
姚佳妮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要使大學語文課在當今的高職教育中發揮出學科的優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就必須與時代的脈搏應和,深入進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關鍵是要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教與學的關系、教材與教法的關系、傳統與流行的關系、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的關系。
高職;非中文專業;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對策
漢語的危機與母語教育的薄弱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卻是時時困擾教育界的難題。近期《文匯報》刊登的一篇《漢英混雜現象蔓延,英語深度侵入讓漢語危機四伏》再一次將加強母語教育提上了日程。雖然近幾年來教育部已采取一些措施希望扭轉這種情況,如出臺了有關文件要求高校要重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對于高職教育,2006年教育部16號文又明文規定高職類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中,語文課是落實新世紀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最合適的載體,在推進素質教育與母語教育的歷程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現階段高職非中文專業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是否符合培養要求呢?這仍然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問題。
結合教學實際,2009年6月,我們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非中文學生的語文課的認識狀況以及教師教學現狀進行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問卷345份,收回345份,100%為有效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高職院校非中文專業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不容樂觀,語文應用能力非常薄弱,無論是人文素質、文學常識、應用寫作能力都處于較低水平,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特別是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問題: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大部分非中文專業學生(下簡稱“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對語文課的態度上,都顯現一定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略高于學習語文。
2.教學目標問題(能力培養)問題:大部分學生認同大學語文課以提高修養和素質為目標,認為《大學語文》課對未來就業有幫助。
3.教材、教學內容組織問題:學生喜歡的是情節化、淺白性的作品,但與之適應的教材卻很少,且教師選擇的授課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有一定的沖突。
4.教學方法問題:絕大部分學生喜歡靈活多樣的、以課堂討論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5.課內學習強度問題:學生較贊同的大學語文課課時是每周2-4課時。
6.課外學習問題: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普遍偏少,且閱讀的多數是淺白化、消遣化的作品。學生的課外學習缺乏主動性,不盡如人意。
7.學生語文素質問題:學生對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比寫作能力更沒自信,大部分學生對自己語文水平是否適應將來工作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沒有把握。
高職非中文專業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及素養薄弱,這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因為語文教育再也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問題、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成了一個意義重大并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語文教育是民族母語文化的教育,關系到學生人文素質和民族文化認同情感的培養,涉及到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但大學語文課雖然是我國高校開設最為普遍的人文學科課程,然而教材內容龐雜,占用課時多,授課時間短,教學難度大。加之受全球化經濟大潮和快餐文化、網絡文化、英語熱潮等因素多重沖擊,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銳減,這門古老的課程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要使它在當今的高職教育中發揮出學科的優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就必須與時代的脈搏應和,深入進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關鍵是要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課堂的教與學仍處于矛盾的關系。長時期內大學教師的教學還是偏向傳統,只管“教”,不管學生的“學”,忽視和學生的交流,這是造成學生語文應用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而現代教學論認為,未來教學的走向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并且認為教學活動是以教與學之間的“對話”為基礎的互動過程。誠如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但是,要改革大學語文課堂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還必須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特別是高職大學語文課學時短,任務重,學生的人數多(因為是合班上課),如果矯枉過正,又可能陷入王尚文教授所說另一誤區:“有兩種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假對話,一是教師不作為。”即教師變滿堂灌為滿堂問,形成一種忽視文本主體淺表性問與答的弱智對話——假對話;或是全班性的隨意漫談,或是與個別活躍學生的“專門”對話,實是無利于大部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師不作為。為此,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價值引導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采用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接著教師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談談個人的閱讀感悟,然后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求學生課后去消化與探討,下次課堂上則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教師給予點評打分,一個學期的授課中基本讓每個學生都有了發言權與自主權,這樣更有利于深化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或開展一些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如每次授課前十分鐘組織“向大家介紹一本好書”為題的演講比賽,把閱讀與演講結合起來,通過生動多彩的活動交流與學習,展示自我的風采,提高自信,實現師生互動。同時讓學生暢游書海,感悟人生哲理,升華思想境界。總之,要正確處理好大學課堂的教與學的關系,則必須做到:“讓學生在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結論開放的空間里大膽創新。”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傾聽他們的聲音,響應他們合理的意見和建議。
教學中,不但要研究學生,還要研究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目前國內的大學語文教材市場現狀,王步高教授用“春秋時代”來形容,“太多太濫”,據統計,全國高校正在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有400多種,編排結構大致有三種:以文學史為綱,以文體為綱,以人文素質結構為綱。我們經過幾輪的教材更換實踐,最終還是選用了《大學語文》教材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版本,即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語文》(第九版)教材。選好教材是授課的基礎,“教材作為一種最普通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載體,在傳播知識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但還需要恰當的教學方法,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學就是通過例子教給學生的方法。”所以,授課質量的好壞關鍵是如何處理教材與教法關系,筆者認為可以運用以下做法:
第一,精講專題,課堂講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由于教材內容多,信息量大,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全部完成教授任務是不現實的。其實,教材中一部分內容就是提供給學生課外閱讀的,不需要教師全部講授。所以課堂內教學以專題講授為主,以篇帶組,以篇帶類,在選材上注意緊扣重點,突破難點,舉一反三,以點帶面。例如講中國詩歌,可以把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詩經》和楚辭作為一個專題來講。講《詩經》時先從家喻戶曉的成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選擇講婚戀題材的詩篇(如《蒹葭》);講楚辭時,聯系一些考古現實及民間風俗讓學生充分感受楚國的風土人情和屈原傳奇的一生,然后重點講屈原的作品《湘夫人》或《山鬼》,將兩種創作風格建構起可比性的平臺。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比較的思維,多種視角思考與閱讀這些文學精品,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明顯提高了學習興趣。其他同時代的篇目則布置學生課外閱讀。
第二,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我們選擇的教材是以人文精神結構模式為綱編排的,這有利提高學生的品格素質和人文精神,但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同樣非常缺乏文化、文史等背景知識。為解決這兩者的矛盾,我們在授課時則打破教材的體例束縛,仍采用以文學史為綱,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學史的簡單構架,以豐富自己的背景知識,并讓學生串聯以往閱讀的積累,梳理中小學所學的文學知識,盡可能使知識的系統性與有重點的深入理解、感受相結合。這樣,教材的編排體例與教師的授課思路形成經緯式的互補關系,有利于更全面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素質。
第三,廣取各種教材之長,補一種教材之短。近年來,我們先后使用過幾種《大學語文》教材。華中師大版本的特點是博大精深,但內容過于龐雜;其他版本雖然閱讀難度低,適合高職學生的水平,但又有或者與中學語文內容重合,或者注釋錯誤,或者評析過于淺白、廣采博取不夠等缺點。但這些教材正好可以互補。我們在備課中采取各去其短,合取所長,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堅決克服那種把一種教材不加取舍地搬到教案上,又將教案搬到講堂上的程式化的做法。
應該看到的一個突出現象是:隨著物質文明被高度提高,價值取向逐漸趨向世俗化、平庸化,大學教育也逐漸功利化,同時自由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以及人性的解放和過度崇尚的個性張揚,流行文化對高職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熱并呈現持續升溫狀態。其實,“流行文化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獨創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體現;流行文化具有藝術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種與精英文化和高雅藝術不同的另一類文化和藝術。”高職大學語文課要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流行文化中豐富新鮮的素材、生動直觀的聲像,彌補課本教材單一的紙質化“面孔”的缺陷。同時要主動地與時代脈動應和,摸準學生的口味,由流行作為切入口,才能正確達到引導大學生主動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對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產生積極影響的目的。具體途徑有:
第一,在興趣上引導。據調查,流行讀物中最吸引青年學生的是愛情作品。風靡校園的愛情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那小子真帥》(可愛淘)、《第一次親密接觸》(痞子蔡)、《理工大風流往事》(zt)、《草樣年華》(孫睿)……所描繪的那些或朦朧或火熱或纏綿的愛情故事正是學生所向往的情感。據此,教師可以借題發揮,因勢利導,旁征博引地向學生廣泛地介紹古今中外經典美麗的愛情故事:一首漢樂府《上邪》,女主人公一連用五種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來作為“乃敢與君絕”的先決條件,其個性、勇氣、情感令人折服!一部《聊齋志異》的人鬼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叫人嘆為觀止!《西廂記》的崔鶯鶯與張生、《牡丹亭》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悲歡離合故事決不亞于今天任何浪漫曲折故事;還有許許多多古現當代作家讓人感動不已的愛情故事:辭賦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的傳奇愛情,陸游與唐婉的千古悲情,陳壽與妻子感天動地的真情,蘇東坡對待妾王朝云的癡情,徐志摩與陸小曼的“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悲情……引入這些動人的故事,是為了讓學生進行古今愛情觀的大討論,通過討論,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古今中外偉大的愛情都是一樣的纏綿悱惻、萬種風情,使他們得到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啟迪。由此拉近他們與作家、名著、名作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經典作品的興趣。
第二,在需求上切入。大學教育作為高等學歷教育,對學生的關注要近處著眼其在校需求,遠處投射其終身發展需求,與教育大環境下“滿足學生終身發展需求”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幾年的大學生活只是人生漫長歲月中很短暫的部分,但是短暫卻有著深刻的教育影響延續力。大多例證證明,大學生走向社會,他們成長成才的因素不完全取決于智商,包含心理承受能力、遇挫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自我定位等多元能力的情商起到同等關鍵的作用。高職大學語文課也應更多地體現對“人”的關注引導和思考,這包括以心理發展需求為先導,注重知識掌握與實踐創新的結合,并著眼于學生終生發展需求。如講先秦諸子語錄這一專題,則著重與學生暢談人生哲理、處世態度,教師應努力搭建古與今聯系的橋梁,鼓勵學生聯系當今的流行元素和新鮮話題,感受先秦諸子語錄的哲理之深邃,給學生補充一碗碗“心靈雞湯”。所以,當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發生聯系,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觸類旁通、化難為易,較快地順應、同化新知識,構建起新的經驗。
第三,在快樂中體驗。可以運用流行文化常用的或生動活潑、意境唯美的影像,或旋律優美、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帶領學生順利地進入神圣的文學殿堂。比如,許多中外經典作品已被拍成了電視詩歌散文作品,教師盡可能利用這些具體可感的聲像,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文章蘊含的情感和意韻。再如,古典詩歌對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能力不太強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枯燥的、遙遠的,也是無趣的,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有些是改編或吸收了一些古典詩歌的元素),對愛追求時尚的學生來說卻是熟悉的、生動的,就在身邊的,也是有趣的。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對流行歌曲的親和力,讓他們邊唱邊學,以唱助學來加深他們對原創作品——古典詩歌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在充滿興趣的氣氛中積極參與。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界重科技、輕人文,重洋文、輕母語的現象十分嚴重,母語教育課程普遍得不到重視。本來高職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習的主旋律,由于就業的需要,很自然地就把專業課的砝碼加大了。但必須提出的是:英語、計算機、政治等文化基礎課也在高職教育中被過度地重視,這更使得大學語文課發展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據調查了解,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也不例外,語文課仍處于非常尷尬的狀態,甚至把它定義為可有可無的“雞肋”。然而21世紀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教育“應當使人養成善于追真的習慣,反思與批判的精神,辯證的人生態度,高瞻遠矚的眼界,高舉遠慕的心態,追求完美的境界。”鑒于上述的不利因素,語文課要扭轉被邊緣化、被歧視的處境,則必須處理好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的關系。而處理好這層關系的關鍵,大學語文課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本位,即將語文課與學生的所學的專業課結合起來,使語文素養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或水平助一臂之力。
首先,必須提高課程應用價值認識。要改變大學語文課教學質量偏低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課程價值的認識。教師必須通過生動實例影響學生具備這樣的認識:大學語文課教學不但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而且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技巧、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學生潛能開發、個人終身和社會發展的問題。而我們也要推動院校決策者將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課程結構中,使大學語文課真正體現其學科價值。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際需要,加強文化素質的教育,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克服“重專業、輕素養”,重眼前謀職輕終身發展的傾向,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高對大學語文課教學的認識,使得學生全面發展。
其次,教學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設計教學側重點。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致力于教會學生借此提高專業與職業能力,使語文課體現出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統一又是職教性的優勢。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大學語文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方向和針對性。例如,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必須讓學生了解到語文素養對英語能力的促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筆者用一個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中文素養的好壞與英文水平的關系。通過收集了許多翻譯趣談材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好英語的前提必須是學好中文。而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充分利用藝術和文學的共性來發揮課程優勢,因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建立在美的基礎上。沒有文學底蘊,美術水平再高的人也只能算是畫畫的機器,而音樂水平再高的人也只是播放歌曲的MP3。特別是講授詩歌散文類的作品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味“意境”,并試用音樂或美術形式表現出來。音樂專業的學生學習《春江花月夜》時,讓學生對比感受詩歌與古箏曲的異同。美術專業的學生學詩歌可以讓他們把詩歌意境畫出來,并進行比賽或評議,共同促進。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2]王尚文.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十對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8,(5):26.
[3]裴玲,繆文娟.對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1.
[4]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73.
G718.5
A
1673-0046(2010)6-0015-03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立項科研課題《高職非中文專業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現狀及培養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SZK09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