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對《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課堂教學的改革與體會
劉麗霞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課立足于旅游專業對古代建筑與古代園林知識的實際需要而開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建筑和園林的歷史以及文化、技術方面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討如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教學體會
《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課程作為旅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側重于引導學生解讀對中國古代建筑和古典園林豐厚的文化歷史審美內涵,感悟民族文化精神,滿足旅游觀賞活動中的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懂得教材上的文化知識體系,還應借助大量的古代建筑實例來充實和豐富學習的成效。筆者作為高職院校一名專職教師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對該課程產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認識闡述如下:
1.教學內容
掌握中國古代建筑與古典園林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典型傳統建筑與古典園林實例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傳統;熟悉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由簡至繁、再由繁至簡的風格、建筑的形式與結構;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在不同時期發展演變的特點和技術成就。
2.教學目的
通過對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常識,包括儒、道、釋和民俗民風等基礎知識;同時還具有基本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文化藝術,以及對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語匯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的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的相關知識,在旅游服務實踐中更好、更準確地傳達華夏民族人文遺產的精神意義;能夠運用建筑美學觀念,了解中華民族在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審美意圖。
通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多媒體教學法,現將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將所學各類知識融會貫通,真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統一結合。
(一)多媒體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現代高職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法,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改變過去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單一方法。如在講授中國古代壇廟建筑時,可以先通過天壇視頻引入壇廟建筑,然后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述壇廟建筑的起源與發展、壇廟建筑的欣賞,在課件中可以插入具有代表性的壇廟建筑圖形、圖像等方面的信息,這樣使學生對壇廟建筑的布局、特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也大大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
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收集大量的課堂講授素材,加大信息量,提高講授效率,并要及時更新內容,改進備課方式,從而能很好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二)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
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是學生運用專業術語通過實例講解,對所學內容進行再說明、再闡述、再認識的一種口語表達技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也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變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如當學習完壇廟建筑知識后,組織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對中國古代壇廟建筑有一個更為系統、具象的認識和了解,同時能更深層次地挖掘中國古代建筑的深刻內涵,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設計
1.布置任務
在進行古代建筑基本知識總論教學的過程中,開始布置任務。任務要求有:(1)從宮殿建筑、壇廟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古塔、古典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中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對象,建筑應該是一個或一組完整的建筑,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進行講解,并附有相關的講解詞。(2)課件要求內容全面具體,能夠清楚表達所要闡述的問題。(3)講解者的舉止大方,聲音洪亮。(4)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給予一定的評價。(5)每位同學的講解時間不少于5分鐘,不超過8分鐘。(6)課件及講解詞的設計在兩周內完成。(7)通過郵件發送作業。
2.作業匯總
將所有學生的作業進行整理、分類匯總,主要建筑對象選擇包括宮殿建筑之沈陽故宮、太和殿、布達拉宮;壇廟建筑之孔廟、外八廟;陵墓建筑之清東陵、清西陵、十三陵;宗教建筑柏林禪寺、隆興寺、寒山寺、少林寺、靈隱寺、相國寺、北大寺、潭柘寺、大明寺、獨樂寺、山西恒山懸空寺、智化寺等;古塔之應縣木塔、大雁塔等;古典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私家園林之拙政園、獅子林、留園、十笏園等;其他建筑有滕王閣、北京鐘鼓樓、西安鐘鼓樓、甲秀樓、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3.課堂教學
在各論相關章節的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所選擇的建筑對象,每堂課挑選4-5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口語表達,教師及其他學生則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記錄、總結和評價,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進行現場點評,點評主要從內容的組織、導游詞的組織、語言的表達、課件的制作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課堂教學的成果通過視頻反饋給學生。
1.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更新
以往的課程教學內容是“以課本為中心”,教師一般按學習課本知識的需要來收集專業信息,而多媒體課件則變成了重復課本內容,數字化、形象化、大容量的“新式課本”?,F代高職教育需要學生掌握多樣化、復合化的知識,學生有必要正確利用互聯網、課外動手、合作交流等方式來獲取課本以外的更多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整與更新,首先將中國古代建筑分為總論與各論兩個部分,總論部分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建筑的演變、古代建筑的外觀組成及特征、古代建筑的結構類型及特征、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式及特征、古代建筑的裝飾及特征五個部分的內容,各論部分主要講述宮殿建筑、壇廟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樓閣建筑、古塔建筑等。其次在各個章節中對相關內容進行拓展、補充說明,比如在講解建筑裝飾時,由門簪引出建筑外部裝飾中的“門當戶對”。對各論部分中的建筑進行概括講解與說明,各論部分的實例就由學生講解來完成。第三就是做到“有的放矢”,在中國古典園林部分中,通過兩個實例講解對其進行概況總結,引導學生如何進一步加深對該方面內容的認識和了解。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教學環境的改觀
隨著教學內容的更新與調整,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制作過程中將大量的圖片、視頻、音頻引入到課件之中,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比如在課件中插入一些音樂,或在講授完一個完整的內容時,播放一段音樂,既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前面的內容,又可以舒緩學生緊張的精神,同時又便于后面內容的講解。這樣的做法在學生的總結中也得到了認可,很多學生對教師課件的制作及課堂氣氛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3.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多向交流
現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仍然偏重于“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過去語言、粉筆、黑板抽象的“滿堂灌”被現在語言、網絡加多媒體形象的“滿堂灌”的新手段代替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變以往的注入式課堂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輕松、自由、開放的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尤其是在思維上的深層次參與,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培養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關鍵。
4.注重非智力因索的作用和學法指導
現在高職院校生源呈多樣化趨勢,生源基礎相差較大,其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差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學的動力,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整的作用。因此,如何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模式中進一步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由“不愛學”到“愛學”,由“不知道怎么學”到“知道學什么”,由“學會”到“會學”,注重學法指導,突出從“學”的視角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比如有學生在總結自己的體會和收獲時,談到自己由以前“經常不上課、逃課”到“每節課都去”,由以前做作業“不認真”到“認真做”,由不知道“為什么做作業”到“知道做作業的目的”,在學習態度、學習意志、學習興趣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改善。這就是教學目的之所在,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5.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專業知識口語技能訓練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如班容量過大,給每個同學一個機會,對課堂教學時間的安排就會有影響。所以應該適當控制班容量。
該課程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古典建筑,適當地安排外出實習機會,學生可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可引導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還需要進一步摸索。
[1]唐鳴鏑.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伍建橋.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3):91-92.
[3]聶文琪.高職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思考[J].理論月刊,2007,(8):89-90.
G718.5
A
1673-0046(2010)6-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