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淺談智力理論及測驗的現狀與局限
張 揚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文章對有關智力理論研究的發生、發展、智力的概念到智力測驗逐一進行了論述。同時文章對智力和智力測驗的研究歷史進行回顧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不同智力理論影響下的智力測驗,特別是對我國的智力測驗現狀存在的弊端作了討論,并提出了意見和展望。
智力理論;智力測驗;局限
論文試對智力測驗的現狀及問題進行表述和討論。但是,要對智力進行測量首先要對智力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任何事物本質的理解都建構在有著明確內涵和外延的定義的基礎上,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智力的概念和性質問題的探索由于認識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分析的層次水平各異,眾說紛紜,始終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智力理論早期是整體論模型,走的是現象學的道路,把智力看成是整體的、單一的能力,從能力角度對智力進行定義,只是簡單地劃分智力類型,卻沒有對智力的內部結構及智力活動的基本過程進行考察。
而后的因素論認為智力是由不同能力或多種因素構成的結構。包括單因素、雙因素和群因素理論在內的智力理論,其所共同的基點是認為智力是人腦的內部特性和有待發現的心理結構。
之后,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提出的智力三元論認為個體之所以有智力上高低的差異,乃是因其面對刺激情境時個人對信息處理的方式不同使然。因此,如果可以測量個體在認知情境中信息處理的方式,就可以鑒別個體智力的高低。其將傳統智力理論上智力的觀念擴大,并以動態的觀點解釋智力理論。
以上這些關于智力的探討雖說對智力的本質都有所觸及,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都發現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些表面上看來很完美的智力理論實際上都存在一個問題:智力是怎樣發生發展的?如以因素論的智力理論為基礎的智力測驗,停留在以個別差異為基點對構成智力的各種不同能力的測量上。并且,雖然智力的三元理論指出了現行智力測驗的不足,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新式智力測驗尚未誕生。目前成熟的智力測驗仍然只是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韋氏智力量表和瑞文智力量表。這些量表都是以因素論為基礎,并且測出的是以認知為主要內容的智力成分,并對知識背景有較高的要求。
智力理論還有很多種,現當代智力測驗中比較成熟的還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
1.測驗編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智力測驗本身存在的理論缺陷
現存智力測驗主要的問題是由于它自身的理論基礎不堅實,對智力、人格結構沒有統一的定義。在實際編制量表的過程中,編制者從各自的理論基礎出發編制測驗,這樣,不同的測驗間必然存在沖突。這種根據一面或有限的幾面的“表現型”建立的理論模型好像盲人摸象,只是說明了心理結構的本質的有限方面,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來反映這個本質而不全面,甚至有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
(2)常模樣本組的選擇不恰當
常模是心理測驗用于比較和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標準,是根據有代表性樣本的測驗結果來制定的。但是往往在實際操作中,常模卻很有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如所選取的常模樣本組從數量、范圍、層次等多方面并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常模過時。用不合適或者過時的常模作解釋,其準確性就差。
(3)智力測驗的本土化不足
這一問題主要適用于非西方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的心理學研究。中西方在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導致心理結構的取向有所不同。對心理結構的不同理解會極大地影響各種心理測驗的編制,包括智力測驗。西方的著名量表未必考慮了文化的普適性,直接將之生搬硬套可能未必合適。
2.智力測驗選用中的問題
(1)智力測驗的科學性不足
科學的測驗工具才能保證測驗結果的可信和有效。但在生活中,心理測驗存在被常識心理學的誤用問題:目前在各種媒體中充斥著只有娛樂作用的心理測試,使得正規的心理測試在常識心理學中受到了影響。這樣的心理測試不能作為心理測驗使用,包括所謂的智力測驗。
(2)智力測驗與對象的匹配性不高
即使心理測驗本身是科學的,但是如果科學的測驗適用的范圍不對,那就測不出想要測量的心理品質,這樣也會使測驗結果不準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智力測驗。
比如,年齡是標準化測驗比較敏感的變量,在使用中要注意使用與被試年齡相符的測驗。另外,根據智力理論的不同,不同智力測驗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如果想要測量的智力成分與測驗所能測出的智力成分并不對應,那
3.結果也可能是無效的。測驗運用過程中的問題
(1)把智力測驗作為解釋問題的單一或主要指標
在診斷測定心理特質時需要多種手段相結合。而在實際運用中,許多工作人員過于迷信心理測驗,沒有結合生理測試、觀察、訪談和個人生活史的調查等手段,就簡單地對被試下結論,這是不科學的。
(2)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價中范圍和效力的不當擴大
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分為兩部分的問題,一方面是對結果本身的理解正確與否,另一方面是對結果進行解釋時適用范圍和程度的把握。如測驗結果不正確:一些測驗的統計、計分和解釋可能涉及較高的業務水平,有些工作人員可能做得不太科學。或者對結果的意義及評價解釋不當:如將分數的差異與實際的差別直接對應。比如,由于測驗的抽樣性所決定,分數上的細微差異并不會對用于智力特質的差異,在統計學上來說不一定有顯著差異,而此時如果忽略統計學上的意義,直接將分數與智力差別相對應,是不具有科學性的。
1.缺乏本土化智力測驗所需的智力理論
我國的大部分心理學理論并沒有完成成功的本土化過程,包括智力理論。
2.測驗形式相對單一
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前國內自編測驗的形式絕大部分是問卷形式、文字形式。像非文字智力量表、言語測聽材料這樣的非語言文字問卷以及投射問卷十分少見。這顯示目前國內心理測驗的編制方法相對單一。
3.測量內容抽象性整合度較差
我國自編的智力量表是多對一些具體的心理特質(如閱讀能力)測量的心理測驗,而不是全面的、高度概括的智力特質。有些測驗可以說只是一些對技能的測驗,或者對知識背景的依賴度很高的能力測驗,可以作為心理測驗的一種,但是作為智力測驗還需要改進。
4.編制過程規范性不夠
由于我國心理學研究總體上落后于西方,在智力測驗的編制過程中,最初也多采用文字測驗的形式,所以心理評定量表的制定、常模樣本的選取等方面都相對落后,比如題目設置不科學,常模選取不具有代表性,常模沒有及時修訂,指導語相關信息不規范科學,因而其在標準化程度、信度、效度方面都不如國外心理測驗。
5.測驗使用者的資格不夠
人們對心理測驗的誤解和現實生活中使用心理測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很多使用者業務素質不高,不具有使用和解釋心理測驗的能力。主持測驗不僅要求使用者經過了高度的心理學專業訓練,而且要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但是實際情況,特別是我國的實際情況與我們的要求相差很遠,導致計分和解釋的過程中很多不科學之處。
6.倫理規則較少,人文關懷不足
心理測驗,特別是智力測驗這種涉及優劣之分的測驗類型,其保密性等倫理問題應該受到特別的注意。除了測驗流程上倫理方面的規定較不嚴密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有些學校對學生進行智力測驗,輕易地就給學生作出智力高下有別的結論,致使有些學生或家長背上嚴重的心理負擔,這是不符合倫理要求和專業規范的。
[1]金瑜.心理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曹曉平,任百利等.卡式16PF中譯本常模20余年的變化趨向[J].心理科學,1994 ,(3):184-186.
[3]姜立利,周家驥.心理測驗應用中的幾個問題[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18-20.
C91
A
1673-0046(2010)6-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