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馮水梅
(1.太原市經濟建設投資公司,山西太原030002.太原市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27)
淺談企業管理
馮曉燕1,馮水梅2
(1.太原市經濟建設投資公司,山西太原030002.太原市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27)
企業要發展要進步,就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企業的管理水平就要不斷地提高。面對新的形勢,在今天“以人為本”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作為一個企業,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如何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企業;管理;難題
新形勢下的企業管理必然是要適應新的形勢,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理念來決策和管理企業的方方面面,才能使自己的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知識就是財富。金錢資本與知識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具有顯著的差異。在知識經濟時代,資金的投入與商業表現和知識管理并沒有直接的關聯,投入到同樣系統上的同樣數量的錢,會給某個公司帶來可觀的收益,也可能給另一個公司帶來一個昂貴的擺設。而知識資本上的投入對每個公司的商業表現和知識管理都有直接的聯系。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企業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業所有人的知識創新能力,知識管理的目標也就是要提高企業所有知識的共享水平和知識創新的能力。什么是知識管理,早在20世紀8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羅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經濟增長四要素理論,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識作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要素,他認為:首先,知識能提高收益;其次,知識需要投資;第三,知識與投資存在良性循環關系,投資促進知識,知識促進投資。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公司中最大的資產,就是繼資本、勞動之后脫穎而出的第三資源——知識資源。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企業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知識管理則是企業在面臨一種新的形式下作出的戰略性反映,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簡單地說,知識管理就是企業對其所擁有的知識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因此,人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信息的這種相互作用和內在聯系決定了知識管理是一種對人與信息資源的動態管理過程。我們理解知識管理應是以人為中心,以信息為基礎,以知識創新為目標,將知識看作是一種可開發資源的管理思想。簡單說,知識管理就是人在企業管理中對其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捕獲與運用的過程。
競爭需要實力,而實力都來自經濟。競爭環境的復雜多變和競爭互動的加快,將會使競爭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動態化趨勢。企業獲得長期的高利潤率主要依靠包括風險決策在內的大膽和不斷創新。持續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能夠及時把握創新機會,以及敢于“自滅自新”、企業再造。知識和信息時代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充分意識到經驗和權力將越來越“萎縮”,擁有知識、技能和信息的人員是企業利潤的主要創造者,只有把知識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見識,才能創新,才有價值。創新將成為人類生活的主流。因此,企業的領導者應大膽地使用聰明人來創新,聰明人就是能迅速地有創見地理解復雜的問題,見識加膽識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未來的領導者唯一剩下的職權就是知識和個人魅力與創新思維的結合再結合。
在我國現代企業管理中,盛行著一種管理理念,叫“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的主體內涵是“以人為本”。主要指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必須具有“知人、識人、用人”的戰略眼光,必須對勞動者充滿“誠愛、關愛、仁愛”的博愛之心,必須要“坦誠、真誠、實誠”地面對勞動者。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具有極高的自我修養、極高的自制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坦蕩、包容、正直、無私的胸懷,必須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強化企業管理,使每個勞動者在情感的呼喚聲中,擁護、愛戴自己的企業,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人性化”管理理念不是“人情化”管理理念,它們之間有著質的區別。
“人情化”管理理念是一種陳舊的管理理念,是封建制度下小農經濟管理的典型理念。這種理念主要是以家族式管理為基礎,以親情勞作為紐帶。它具有很強的排外性、保守性。隨著經濟市場的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展。親情管理已不能完全滿足家族的發展需求,因此演變為后來的近親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不具有排外性、保守性。它的執行過程不以管理者的好惡程度而改變,在人才選擇上不以個人意志為基準。充分尊敬勞動者個性自由化,在人才任用中附加廉潔指數。因此“人性化”管理理念優于“人情化”管理理念。
然而,“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卻被人為地扭曲成“認情化”、“認親化”管理理念,使得管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不調和矛盾日益突出,勞動者疲勞指數、悲觀指數急劇增加。這就使我們的勞動者失去了對企業的信任、對企業誠摯的關懷、對企業的未來變得麻木不仁,工作沒有積極性、創造性,這就造成了我們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凈利潤增長不高的惡果。我們的管理者不是理性的分析管理中的弊病,而是將矛盾重心歸結于勞動者的知識結構、人員素質及社會狀況。為了解決生產效率低下的矛盾,管理者又采取了更多的強制性管理手段,使得管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惡化。勞動者變得更加消沉,對企業的未來更加漠然。如此惡性循環,不但不利于我們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而是會將我們的企業推向崩潰的深淵。
我們企業的管理者應在現行企業管理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做好“認真化”、“人心化”、“愛心化”、“真誠化”,這才是我們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終出路,才能確保我們企業的繁榮穩定及可持續性快速發展。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發展我國生產力,實現跨世紀的宏偉目標,首先就要改善企業管理。現代企業不僅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而且應當是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倫理實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求得生存,并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這就不僅要探索和利用先進的管理物質技術手段,而且還要自覺地把自己置于法律和道德的雙重約束之中,使自己各項活動既符合現行法律,又符合當前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其中,倡導管理中高尚的倫理思想,塑造現代企業管理道德,是不斷取勝的極為重要的環節。
中國加入WTO,企業的管理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管理要面向市場,管理要著眼于探索經營生產合一的管理模式。企業只有完成“轉化”,方能進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創新。
現代的競爭,資源不是優勢,資金不是優勢,核心競爭力是組織結構、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軟化式管理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相匹配的,它與過去的靠管物質的管理、靠立制度的管理完全不同,是以文化式的管理為基礎,以無形的知識管理為核心,它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首要的問題是建立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持續激活企業家和知識創新,所以不斷積極探索企業文化,加強軟化式管理企業才能長期生存發展。
F27
A
1673-0046(2010)6-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