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略論研究生培養的德育教育問題
趙亞麗
(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決定了高素質的導師隊伍是德育教育的關鍵,培養人文素養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關注研究生的現實生活,改善其經濟狀況,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等做法是使德育教育不流于形式,保證有效性的方法。
研究生培養;德育教育;導師素質;人文素養;現實問題
研究生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最高層次,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是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高素質人才。對研究生培養來說,專業領域知識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上至國家法規下至各高校研究生培養方案非常強調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是研究生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條例第二條規定:凡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相應的學位。第五條對授予碩士學位要求如下:(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條例第六條對授予博士學位也有明確要求。暫行實施辦法中規定了實施細則,對研究生的考試課程和學位論文規定了具體要求。各大學根據國家學位條例的精神制定本高校的培養方案及學位授予細則。對研究生專業知識重視是足夠的,與此同時,研究生專業知識不扎實、學位論文抄襲等問題也不再新鮮,甚至有的研究生不但專業不精,人文素養更是缺乏,這就需要從知識教育以外方面探求原因和解決途徑。
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常常提及,在大學本科教育中則常被淡化,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基本被遺忘。筆者從事研究生教學管理工作多年,本身也是研究生出身,深切感到研究生的素質教育問題是學生關切的問題,盡管對素質教育看法和表述不同,但德育教育無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研究生培養中的薄弱環節。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論是專業知識領域的還是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德育教育的問題。研究生德育教育被忽視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不能完全歸之高校本身重視不夠,也有客觀原因。畢竟研究生已是成年人,有相對成熟穩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性格氣質相對成熟,不能再像本科生教育那樣,有思想品德等課程硬性規定,還配有班主任、輔導員,定期與本科生家人聯系,隨時關注本科生的思想狀況。這些做法對研究生顯然不適用,甚至有相反的效果。研究生的年齡結構和學習經歷決定了自我管理是提升個人素質的主要方法,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決定了高素質導師隊伍是德育教育關鍵,此外,如何促使德育教育不流于形式,保證有效性問題及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內容都是本文要闡述的重點。
中國的學位研究生培養普遍采取導師制,一般高校都是采用師生間雙向選擇的做法。研究生選擇導師前對導師會有充分了解,對導師學術造詣、研究方向、科研水平、個人修養、指導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贊同才會作出選擇;同樣,導師也對研究生進行了一定篩選才會接受。導師和研究生間這種密切關系決定了導師是研究生最信任的人,導師對研究生確定專業方向、制訂個人培養方案、掌握科研方法、發表學術論文到最后學位論文寫作等各環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還是研究生為人師表的表率,是研究生學生生活的榜樣,只有學術精湛、品德高尚、富有人格魅力、有責任心的高素質導師才能培養出高質量學生,因此,導師是研究生培養質量關鍵,是德育教育關鍵。高校在實施一對一導師負責制的同時,還輔以導師集體指導制,也就是導師組成員對每位研究生都有指導的義務,有的高校并沒有強調導師集體指導制,但導師對于求教上門的學生,即使不是自己所帶的研究生,還是能夠做到盡力指導的。這樣,研究生可得到不同學術背景、研究方向教師的指導,豐富知識面,開闊視野。同時,高校學術相承的傳統使那些學術水平不高,科研水平不強,對研究生指導、管理無方,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師自然淘汰出導師隊伍。高校在完善導師遴選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應努力提高人文素養。研究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被動、強迫的。可以說,本科階段的德育教育側重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和灌輸,忽視了德育教育“以人為本”精神內涵。研究生階段要彌補本科德育教育中的不足,側重研究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培養人文素養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相當多的導師和研究生對德育教育本身的價值有誤解,甚至思想認識上存在偏見,認為德育教育類似于“理論學習”,是“國家大義”和“正統思想”的闡釋,是教育主體對客體“合情合理”的說教,都是些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工作,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常被忽略。作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不但需要過硬的政治素質,需要對國情有全面的認識,更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傳統德育教育的內容及方式都忽視了人文精神發揚和傳遞,德育教育人文精神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主客體雙方平等,強調主客體間平等對話、溝通、探討,從而喚醒主體、平等和權利意識,是對傳統意義上“教育”范疇的超越。
導師與研究生間的師生關系不同于本科生時的師生關系,而是更親密的朋友式關系,沒有溝通上的障礙或情感上的隔閡,很多導師和研究生間形同父子或兄弟,這種關系甚至維持終生,這都非常有利于人文素養培養。高校的人文精神是活的靈魂,其人文精神價值遠遠超過作為貫徹意識形態工具手段的價值。近些年來高校研究生普遍擴招,讓更多學子獲得了在高校繼續深造獲得較高學位的機會,同時,生源也更多元化,特別是很多高校向海外招生后,大量港澳臺及國外僑生進入內地高校深造,有的高校也出現了一定數量外國留學生。隨著生源多元化,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元的價值認同、多元的道德標準、多元的倫理規范都在高校中存在,加之時代變遷,時代精神提升,在高校都會有所反應。在這樣的校園生態環境中,只能提倡寬容、對話、理解和溝通。導師和研究生須廣泛地吸收歷史、文化、哲學、藝術、法律、經濟等人文社科知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修養,提倡“寬容為本,和而不同”高校人文精神,倡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倫理道德規范,帶動整個高校人文精神的提升。
德育教育作為一門理論體系或學科范疇,需要探討的地方很多。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因此要時刻關注研究生現實生活,要密切聯系研究生學習生活現狀,才能顯示生命力,才會有說服力,才能被研究生接納。研究生年齡跨度從二十幾歲到四十五歲間,不同的年齡階段面臨不同學習生活困境。首先的難題來自生活中,研究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家庭支持,其次是獎學金和勤工助學收入,研究生做導師科研助手時常免費,而一般高校文科專業連導師科研經費都很少。總之研究生生活清貧,甚至有些研究生有很大經濟壓力,一些已經成家立業的研究生上有老下有小,加之學業壓力、科研壓力、就業壓力,精神負擔極重。幾乎每年在各種媒體上總能看到個別研究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棄世,這樣的事情總是讓人痛心的,如何防患于未然,是社會、高校、家庭須關注的。筆者認為,關注研究生生活狀態首先要從物質生活入手,研究生是需要有衣食住行為基礎的現實的人,改善研究生的經濟狀況,提高其物質生活水平是最根本有效的辦法。如果脫離了現實物質生活,也只能流于形式。
研究生面臨學業、科研、就業方面的問題很多,碩士研究生入學時只是準研究生狀態,對科學研究一知半解,畢業時已經具有獨立科研能力,成為專業領域的較高級人才。這中間需要導師悉心指導,這是導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學風嚴謹、勇于創新的導師可言傳身教,將學風傳達給學生,使之成為自己學術的薪火傳人。如導師不指導學生,甚至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或對學生管得過死,嚴格按照自己規定的思路搞科研、寫論文,都會造成研究生學業上的困惑,出現各種問題。通常研究生在校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導師都難辭其咎,學校在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還應健全對導師和研究生科研活動的監管機制,使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研究生作為最高層次的人才,既要有長遠的人生目標和社會目標,也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好高騖遠,不但要在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方面多下苦工夫,增加硬實力,也要努力提高個人修養,不自私自利,真誠待人,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增強組織協調溝通能力。研究生要時刻關注社會,對人的生存狀況有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正確理解和感悟生存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只有思維廣闊,眼界高遠,才能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無愧于高層次人才的稱號。
G64
A
1673-0046(2010)6-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