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香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中的應用
王新香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文章具體討論了大學新生主要面臨的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等入學適應問題,并對團體心理輔導在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初步探討,對高校政工干部與輔導員開展新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團體心理輔導;新生;入學適應
適應是指個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良好心理的過程,也是指個人同環境之間的一種和諧、協調、相宜、相適的狀態,這是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心理學家妮特(P Janet)認為每個人生階段都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從中學到大學,大學新生面臨全新的環境,由于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等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不適感,甚至出現適應障礙。有人將新生適應不良稱為“新生綜合征”。大學新生適應問題已受到了國內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在新生適應教育上,傳統的做法多是采用講座或者大會的形式進行校園文化、安全、制度、立志等方面的教育,以期使新生接受大學文化,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這種做法固然必要,但也有缺點,主要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而進行的單向灌輸教育,容易忽視新生發展的內在需要,不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該研究主要探討應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解決大學新生適應問題。
(一)環境適應
進入大學,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對絕大多數新生而言,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從日常生活到學習、娛樂等都需要獨自處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真正的獨立生活的開始。大學新生需要適應的環境主要包括校外環境和校內環境。對校外環境而言,大部分大學新生需要面對地域環境與文化差異的沖擊,他們在語言、飲食、住宿等方面都需要面對較大變化。對校園環境而言,一些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與住校經歷的學生適應較為困難。在大學生活的開始階段,部分新生在無人監管的環境中養成懶惰散漫、飲食習慣不當、作息無規律、上網成癮等不良嗜好。這些大學新生環境適應不良和生活習慣中的問題必然會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甚至會造成心理問題。
(二)人際適應
大學新生人際適應不良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和原則。“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聲,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往現狀。對新生而言,新同學在社會心理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異質性,新的師生關系、異性關系及寢室關系也更加復雜,這些都對新生的心態與人際交往的方法提出考驗。但在心態上,他們會有渴望交往與拒絕、回避的沖突心理,存在著自我中心與依賴他人并存的心理特點。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在人際交往技巧上,一些原本就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生在離開父母來到大學這個大環境后,交往障礙日顯突出,他們在克服羞澀主動交往、傾聽他人與自我表露、共情移情等方面存在困難,因而容易產生孤獨與自卑的心理問題。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形成性格孤僻、粗暴易怒等不良心理狀況。
(三)學習適應
大學新生在學習適應方面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學習的興趣等。面對著大學的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管理模式、學習要求、評價標準等方面與中學不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些大學新生不能及時調整自身角色心理和行為,不習慣大學理論性、跳躍性、選擇性、創造性及自主性的學習模式,產生了學習適應不良問題。他們在學習上表現出厭倦、盲目、無序、應付,心態上煩躁、郁悶、空虛、迷茫。有些同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帶有很強的盲目性,致使專業興趣不足,目標規劃缺失。一些學習能力與專業適應不良的學生開始對專業前途與未來就業產生消極預期,又不能通過積極的自我調整達到與學習環境的平衡,引發消極情緒及怠惰行為,最終造成學習適應不良。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
團體心理輔導是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心理輔導為參加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互動場所,創造了一種溫暖的、信任的、尊重的、接納的團體氛圍,使成員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以他人為鏡,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成為幫助他人的支持力量。自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內地以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受到我國學者的廣泛青睞,經過20多年的發展,許多研究文獻和實踐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實現教育、發展、預防和治療的功能,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溫馨、和諧的團體氛圍中獲得啟發和感悟,得到幫助和互助,學會自助和自律。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中的優勢
1.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打破大學新生之間的陌生感,提高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縮短適應期
團體心理輔導為大學新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互動的場所,創造了一種溫暖的、信任的、尊重的、接納的團體氛圍,使成員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在團體活動中,成員經過互動,彼此介紹自己、相互認識,進而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增進團體成員之間的感情和思想交流,打破新同學之間的陌生感。如果彼此發生認同,相互滿足心理需要,就會產生親密感和互相依賴感,加大班級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班級對個體成員的吸引。在這樣的班級團體中,班級成員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有助于提高班級成員的適應能力,縮短入學適應期。
2.團體心理輔導具有感染力強、影響廣泛、參與性強和效率高等特點,有利于解決新生班級同學共同面臨的困擾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形式具有開放、活潑、生動等特點,對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參與的積極性較高;新生班級同學處于同年齡階段,在心理發展上處于同一水平,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及情感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總體上呈現出一種普遍性和規律性。在活動的過程中,團體中的每個成員在接受來自團體每一個成員的幫助的同時,也可以成為幫助其他人的力量,此外,成員可以同時學習模仿多個團體成員的適應行為,從多個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有利于幫助大學新生解決他們共同面臨的困擾。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中的具體運用
前面提到的大學新生面臨的主要問題皆為適應性心理問題與發展性心理問題,但若得不到及時、合理處理,將有可能演變為障礙性心理問題,產生心理疾病。由于大學新生所面臨的生活適應、人際關系、學習適應等問題具有暫時性與共有性,大學新生剛入學時也是班集體形成凝聚力的關鍵時期。因此以班級為單位,在大學新生中開展以活動為載體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新生快速適應、順利發展。總結實際工作經驗,對團體心理輔導在新生入學適應中的應用進行如下探討:
1.熟悉大學環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有自己穩定的交際圈,到了大學之后,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初來乍到,彼此陌生,加之大學生青春期“閉鎖性”的心理特點,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同學之間交往較謹慎。大學入學階段,是熟悉與適應環境,結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時期,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友誼能更好地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這是大學新生們共同的心理需求和目標,所以以團體心理輔導特別是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在具體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設計上,可以“疊羅漢”、“回旋溝通”等活動進行自我介紹,讓成員之間相互熟悉、了解,打破新生成員之間的陌生感。然后以“百花開”、“撲克分組”等活動讓新生分組、起組名、設組歌和口號并集體展示出來,這樣可以讓新生成員進一步相互熟悉,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溝通交流,通力合作,達到了人際破冰的效果。接著開展“拍打穴位”、“目光炯炯”、“笑容可掬”等活動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最后在“盲行”活動中,新生們不但熟悉了整個校園環境,也學會了人際交往中重要的原則“信任”,讓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在整個團體互動過程中,所有班級新同學在輕松活潑和相互信任的氛圍中進行人際交往,這能讓性格內向和不敢或不愿意交往的同學通過學習同伴們交往的技巧,掌握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從而更好地與人交流。
2.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在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中,學習適應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效率低、學習壓力大等方面。針對這些情況,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首先安排“畫生命線”、“職業傾向探索與職業價值澄清”、“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大學新生對自己學習、生活和職業的目標能夠有更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職業傾向和職業價值觀更加明確。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的學習制定較為詳細的計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有初步的規劃,這些都能夠激發大學新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然后安排“學習經驗交流”、“時間管理策略”、“注意技巧訓練”等活動,通過這些團體活動,讓大學新生掌握科學的時間管理策略和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學習對自己有用的間接經驗,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總之,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適應中具有積極的作用,是解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較為有效的方法。
[1]夏紀林.大學新生適應問題及心理調適[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3):66-68.
[2]宋斐.大學新生適應問題與教育干預模式探討[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68-173.
[3]謝守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75.
[4]葉玉清.大學新生入學心理調適與班級團體輔導[J].中國青年研究,2005,(12):76-79.
[5]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G64
A
1673-0046(2010)6-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