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梁勛
(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詞匯教學法和英語詞匯教學研究
周梁勛
(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根據詞匯教學法的理論,探討了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詞匯法對培養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啟示和意義。
詞匯教學法;詞匯;詞塊;英語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一切語言活動的基礎。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1A1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你可以表達一些簡單的意思,而沒有詞匯,你什么也表達不了。”
語法翻譯法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外語教學法,其教學方法一是背誦語法規則,二是進行句子對譯。由于當時的教學目的僅僅是為了閱讀古典文獻,詞匯教學是處于第二位的,而且背誦的詞匯不一定是實用的,且沒通過聽說來加以鞏固。
19世紀后期以后,直接法開始流行,其教學方法只是學句子,以句為單位進行一定的練習,每個句子都是先用耳朵聽,然后通過眼睛和手來鞏固。由于直接法本身的缺陷,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一些學者開始實行現代外語研究規劃,通過詞頻調查、句法和成語表、改寫課文等辦法來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
二戰期間,美國采取強化外語教學方法訓練軍隊的外語人才去世界各地參戰。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聽說法,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法結構組成的并受到規則支配的系統;語言教學的目的是認知語言的內部結構和描述語言內部相互關聯的各個要素及其之間的聯系。在具體的教學中,結構法將句法作為語言的中心,句型教學成為主要內容。這對學習者系統有序地學習語言有一定的幫助。
20世紀70年代,由于Chomsky語言習得機制理論和語言能力理論的影響,一些語言學家開始注意到語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意念法并發展成為交際法。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的概念更豐富了交際法的內涵。由于這一概念體現了語言的功能和語言習得的最終目標,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交際法有其十分鮮明的教學原則——社會性及目的性,注重培養學習者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強調學習者只有大量接觸真實、自然的語言并在符合社會交際的情景之中使用這些語言,才能發展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它的教學特點是課堂教學過程交際化。
有些語言學家通過對語料庫的研究,從真實語言材料中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對出現在口語和不同體裁的文章中的詞匯短語和語句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對英語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統計,其目的在于通過對語言作出準確的描述來強調詞匯教學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他們發現,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數量很小的一部分詞匯占了人們日常交流話語的很大比例。因此,他們認為外語教學應以語料庫的統計資料為依據,采用學習語言中最常用的詞匯、這些詞匯的核心用法和這些詞匯所形成的典型組合形式。
上述研究揭示了語言學習中的一種現象:語言中存在大量重現率很高的詞匯短語。學習者從語言材料和語言交際中收集詞匯短語,并加以分析解構得到可再次應用于實際交流的語言單位及語言規則,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新句以使語言交流形式更加豐富。在分析和總結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人們更加深入和完整地認識和了解在外語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以詞匯組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這為外語教學和外語教學法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英國學者Lewis所著的The LexicalApproach一書于1993年出版,該書提到外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應培養學習者理解和運用詞匯和詞匯組合的能力。Lewis的主要觀點如下:
1.詞匯是語言的基礎;
2.由于傳統的語法中心的觀點,詞匯的作用被誤解和忽視;
3.詞匯教學法基本原則中關鍵的一條: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構成的;
4.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大綱的編寫原則之一是以詞匯為中心。
LexicalApproach特別重視搭配(collocations)、習慣用語(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固定句式(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有些搭配是固定的,如tobroke down, point-blanked;有些則可局部替換,如tosupply/offer/provide sb with sth等。搭配的固定性和相對靈活性,使它在語言學習和使用中有特殊作用。Lewis(1993)提出“能夠使用某個詞涉及到掌握該詞的搭配使用范圍以及了解它的局限性。”語言是由有意義的“詞塊”(chunks)構成的,它們可以組合成連續不斷的連貫的話語。在LexicalApproach中,短語、搭配、習慣用語、固定句式統稱為chunks或lexicalphrases。
詞匯教學不應只停留于詞匯上,而應是整個目的語的教學。教詞匯即教文化、教交際、教思考、教學習、教語言。詞匯法的性質和特點使它正好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1.詞匯法和詞匯學習方法
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普遍將語法規則放在學習的第一位,過分重視語法使他們忽略掉了語言材料中更重要的部分——在一定語言環境里詞匯的使用以及在此語境中詞匯的固定或半固定搭配和慣用的句型等,詞匯法將詞匯和語法放到同一個范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詞匯學習一般可采用“有意學習”與“附帶學習”兩互補的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講授的某些語言知識,學生有意識地記憶這些知識是有意學習。但一段時間不復習就可能前功盡棄,只有反復大量地接觸語言(例如寫作文、朗讀課文、閱讀材料等),即附帶學習,學習者才能在有意無意之中總結出規律來。通過“泛讀”和“泛聽”的語言材料,學習者對習得詞匯不同側面的知識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成語(包括短語動詞、諺語等)作為詞匯板塊,學習者多被告知應把它們看作整體來學習。A.Peters在“語言習得的單位”一文中提出習得這些詞語要經歷三個步驟:第一步,學習者把這種詞語看作固定不變的整體去學習。在外語學習的初始階段,會把那些經常地、反復地出現在不同語言材料中的詞匯短語作為形式上不可分解和意義固定的語言單位收入自己的心理詞典,并用于類似的語言環境,如show the cloven hoof,fish in the air。這個階段往往是詞匯短語習得過程中的機械模仿階段。第二步,學習者會意識到這些詞語的某個部分可能在語法允許的范圍內予以改變或添加,從而能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詞語。如,學習者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聽到Have a good day!,學習者就會就知道它的功能是表示祝愿。當后來聽到Have a good evening!Have a good time!,學習者會發現:這類短語的底層結構是Have a good!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這個結構的空位中填充表示不同的詞匯或短語。這就會幫助和促使學習者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詞匯或短語。因此,這個階段是機械模仿和創造性地使用詞匯短語交替進行的階段。第三步,學習者會繼續進行這種分解實驗,直至他認識到哪些部分是不可改變的。詞匯組合是否能被分解或能分解到什么程度取決于其語用功能。譬如,if Iwere you/the headmaster/your father...這個語句往往用于表示建議或勸告。但是對這個語句分解和替換語句中的某個部分后,它就不再有表示建議和勸告的功能了,如If Iwere the person chosen to deliver the speech...通過這個階段,學習者對詞匯組合的語言生成能力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語言知識。
2.改進詞匯學習方式,強化語言運用能力
在王銘玉和賈梁主編的《外語教學論》中論述了外語詞匯教學的系統原則和情景原則。系統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一、詞匯教學要貫穿整個學程并隨著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大力度和難度;二、詞匯是語言中的一個龐大系統,詞匯和語言的其他組成部分之間、詞匯內部的組成部分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詞匯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充分使這種影響做到立足詞匯系統,逐層加深,縱橫聯絡,放眼語言大系統。情景原則即要在具體情景中教授詞匯,如實際生活情景、模擬交際情景、表演情景、想象情景等。在具體情景中教授詞匯,不但可幫助學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在交際中恰當地使用所學詞匯,從而體現外語教學的交際方向性。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抓好聽、讀,以擴大詞匯輸入量;加強口頭交際和寫作訓練,提高語言的生成能力;把母語和英語進行對比、翻譯,強調詞塊的翻譯,而非逐字翻譯。在寫的方面,詞匯教學法會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詞的慣用搭配、句型等方面,因此大大提高詞匯的運用能力,避免寫出語法正確但詞不達意的文章。教師要強調學習者在自主學習中認知和運用詞匯短語的必要性,幫助學生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
[1]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421-425.
[2]黎宏.詞匯教學法與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5,(2):62-67.
[3]王銘玉,賈梁.外語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87-92.
[4]李紅.詞匯教學法與研究生英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5,(2):66-68.
G642
A
1673-0046(2010)6-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