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論計算機教學中的體驗性學習
李 欣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計算機教學中的體驗性學習,是貫徹新課標新理念的務實之舉,是發揮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促進學生包括情感體驗在內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計算機;課堂教學;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學習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的大衛,“·科爾博完整提出。他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模型即體驗式學習圈”,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所謂體驗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反省、內在反應或內在感受,是體悟和感受、體驗和消化、回味和加深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吸收、消化、理解的重要環節。其中,營造適合學生感悟、體驗、回味的教育環境是基礎,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培育和激活學生思維品質是關鍵,而學生的主體作用依然是“重中之重”。
“閱讀的資訊,我們能學習到百分之十;聽到的資訊,我們能學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經歷過的事,我們卻能學習到百分之八十。”從中說明學習是需要體驗的,體驗可以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和理解。體驗學習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體驗性學習既是通過學生主體能動活動,體驗感悟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是實現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性學習的切入點是“體驗”,實踐活動是主要載體。體驗學習的基礎是在反復實踐中的內省體察,是通過學習者不自覺或自覺的內省積累而把握自己的行為情感,認識外在世界。在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中(如計算機基礎課),動手操作的能力即是培養的根本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體驗事物的意義、公用、原理、方法等知識層面的東西,更要體悟由感性知識到實踐理性知識的具體操作。表面看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占主導地位,然而事情絕非如此地具備單一向度性。事實上,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仍處于關鍵性樞紐地位。
學生能動性的發揮以及情感、意義、態度、知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必然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啟發、誘導、激活等等方面的手段密切關聯。只有善于運用學科規律,啟發學生找尋規律,將捕捉“美”、探尋“真”作為培育思維的著力點,在美的理念感召下,讓學生感受生動有趣的問題和情景,才能使學生在美感中求取知識之“真”,在美的理解中領會、探索、發現、體驗所學知識的美麗和魅力,通過體驗形成問題意識、養成善思習慣,提升思維品味。與此同時,讓學生體會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真正將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求取知識所帶來的價值認同感和自我成就感。
由于計算機課堂教學局限于課程的特點,在理論講授和操作實踐的結合上,應當把握好切入點,摒棄純理論的教學模式,采取激勵性原則、創造性原則、探究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才能使體驗性學習更加適合計算機學科特點。要實現計算機課堂教學體驗性的最佳效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則:①激勵性原則。針對二級學院學生基礎相對較差的現狀,在理論傳授上應化深奧理論為通俗解說,以演示和解說為主,注重實際應用和操作,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適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在自我實踐上感受到“學習計算機知識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困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學習的愉快感,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②創造性原則。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側重能力的培養,與學生計算機水平的高低直接相關聯的必然是計算機能力的運用。只有理論是徒勞的,計算機更多的是實踐操作,但是不學好理論知識只能停止不前,因此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學好計算機課程非常重要。理論學活,在實踐中善于變通,不拘泥于既有的理論和模式,學會組合、多向度地理論運用,使學生學會理論、學會創造,是實現體驗性教學的根本出發點。③探究性原則。體驗式教學貫穿的一根主線和根本理念就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探究,善于探究,樂于探究。其中關鍵的一條是,培育學生探索、研究、思考發現的興趣增長點。④自主性原則。自主性原則是指計算機教學中,凸顯體驗性,著力把握促成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形成獨立自主思考、領悟、運用的最佳方法,達到自主性學習,即學會學習。概而言之,要使學生成為學習認知、思考體驗的主體。⑤有效性原則。48n臨海市外國語學校——信愛勤勇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通過課堂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們可以很好地掌握,就是成功的教學,因此,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有效。體驗活動實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采用的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情景的創設以及課堂問題的設計等,都要為高校教學效率而服務。⑥實踐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還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加實踐操作活動,僅教師的演示而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只有多讓學生真正動手操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更多信息、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六種原則作為影響學生體驗的因素,是在自主原則的統攝之下,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采取或激勵,或引導創造,或啟迪探究的手段方法,這些原則既是方法又是目的,既是形式又是實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轉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成為一個參與者,一個引導者,是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對象,在相互體驗、相互探討中完成教學實踐,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相互的交叉。從教學原理的角度講,“教”是為了不“教”,用一句早已爛熟的經典句講就是“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體驗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全身心運動”、“在經歷中感悟”。體驗學習強調的是用“整個身心”去接觸知識、去“與知識打交道”,而不是記憶某些孤立的詞語與規則。知識學習固然需要必要的記憶與接受,但更需要整個身體的“卷入”與“浸入”。體驗性學習重在實踐,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體驗性學習的主要方式,實踐是實現體驗性課堂教學的最佳方式,只有在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體驗理念、體驗意識和體驗精神,才能形成不拘泥于教材的純學理性的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認知。要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氛圍,注重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感受生命的活力,體驗自身的發展。體驗性學習就是要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性認識。體驗性學習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各種體驗學習方法既是獨立的,又互相聯系,在實踐中可以采取質疑問難法、自主探究、發散性思維等多種方法。1.質疑問難法。體驗性學習,重在體驗但不是機械刻板地點頭或搖頭,而是采取審思的態度,誠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一般。這種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充滿質疑、好奇的發問、考證來達到理解、感悟的。感悟中或多或少地帶有敢于挑戰權威、平等審視教材的傾向。鑒于計算機學科的特點,知識更新的速度快而教材更新周期相對長等因素,應啟發學生將教材內容加以擴容,不斷補充新的知識,要“與時俱進”。這種善于發現的理念,使體驗性教學在實踐中更易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和操作興奮點。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如何不要回避困難,而要引導學生走上克服困難這條雖然艱辛而受益極深的道路上來”。只有讓學生自己克服困難,感受思考,逐步體驗,才能體會自身成長的價值。2.自主探究。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計算機的體驗性教學要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啟迪、引導的手段,整合學科內容,運用廣博的多學科的知識,勾起學生強烈的創造欲望,采用Flash動畫、PPT課件等多種方式以及學生感興趣的網絡語言,化抽象為鮮活,用生活中的常識來解釋相關的理論及整合相關課程,將原始材料搜集堆砌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推導出自主探究知識的真諦;或者多設障礙,讓學生在解決一個計算機應用問題的同時,能夠多換角度,勤變思路,常思逆向之法,使體悟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使實踐在體驗、感悟等方式方法的運用中實現升華。3.發散思維法。發散思維方法又稱輻射思維法,它是從一個目標或思維起點出發,沿著不同方向,順應各個角度,提出各種設想,尋找各種途徑,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方法。計算機是一門重在實踐的學科,碰到實際的問題時讓同學們采用發散思維法,放開思維去想象,再把問題進行總結歸納,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愛動腦、愛動手、善動手的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讓每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所作為,讓每位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論多少次體悟,無論多少種方法,根本在于操作、思維。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操作的組合,但利用發散思維進行實踐還是切實可行的。
“體驗性學習”是一種很“人性”的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習活動中的“以人為本”,突出了學生的“人本”地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健康持續發展。然而體驗性學習的探索尚屬初步,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通過體驗性學習實現教學目標,又可以通過團體活動相互合作達到更高的學習水平,還能更加長久地把學習效果移植到現實生活之中,還需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要實現體驗性學習的目的,在教學過程獲得預期的、良好的效果,涉及到許多要素。其中,學生能否在行為、情感和認知上積極投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基于這樣的認識,在體驗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關心、信任、同感的情緒支持,提供有關知識、信息的支持;但同時,學生不能以選擇為由離開教學課題中的團體或湮沒其中,要避免學生因太注重過程而忽視了教學中的學習和思考。總之,體驗性學習重在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及思維方式的學習、實踐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追求的是過程本身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內心體驗。體驗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而是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能否對所學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曹淑艷.計算機應用技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鄭毓信,梁貫成.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嘉毅,李志厚.論體驗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2).
G642
A
1673-0046(2010)6-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