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燕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新建地方合并高校英語教學之創新性思考
葉小燕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在地方合并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教學中實現創新性,前提是先要正確認識合并高校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并充分了解當代合并高校英語教育與教學之現狀,做到高校英語教材選編內容應合理包容漢語的母語文化;同時,地方高校英語教學不僅要服務于文化圈,也應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建立一定的聯系,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發揮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和實用性。
合并高校;創新性;英語教育
近些年來,高校合并辦學已經成為一種特別引人關注的辦學形式,其目標在于解決我國高校以前存在的弊端,優化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廣西財經學院作為一所剛合并不久的新型地方高校,在英語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離最終目標的實現尚有一段距離。
當今的大學已不再是單純追求理性的場所,也不再是追求純知識與智慧的樂園,更不再局限于科技研發這一曲高和寡的象牙塔頂端。當今的高等教育早已登上快速行駛的國際化列車,正在積極尋求與體驗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教育的核心不再是傳承和創造道德系統、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而是知識與服務并舉,理性與利益相伴。傳統的知識化、理性化、觀念化的教育產業已逐漸式微,技術化、職業化、物質化的教育作坊正迅速走俏。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30余年的對外開放歷程,高等教育在這樣的有利環境之下逐步地復興與壯大,作為高等教育的集中場所,即各級高等院校已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多種人才,成千上萬個莘莘學子獲益匪淺,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各個領域的繁榮昌盛。例如,我國高等院校外語教學體制改革已經在幾十年的磨礪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外語專業學生人數逐年攀升,碩士、博士等高層次外語人才逐漸增多,各類外語教材不斷更新,外語教學設備逐步實現或接近現代化,外語教學科研成果倍出,大學英語四六級和專業英語四八級等過級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外語考試已經走上規模化。各種外語協會、研討會、演講賽正呈現著勃勃生機。毫無疑問,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保障了我國改革開發與經濟建設必需的外語人才,推動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步伐和速度。
然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會萬無一失,縱觀我國地方高等院校英語教育與教學的歷程和現狀,除了有目共睹的可喜成果外,也有令人困惑之處,因此導致了大家對合并高校的認識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1)高校合并能擴大辦學規模,但不等于說就一定會產生相應的規模效應,只能說為提高規模效益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一是合并高校可以在某些環節上節約投入要素的成本,克服高校規模偏小、專業設置重復、管理環節不嚴謹等問題。二是高校合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生師比例,督促學校改革舊的管理體制,重建新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2)高校合并調整,事實上就是教育資源的重組,其目的是想達到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使資源利用率提高,它還須通過相關的人事管理制度革新才能實現。具體來說,在外部環境和校內管理體制這兩個影響學校資源利用率的因素中,校內管理體制是起主導作用的。
(3)合并高校希望達到文理滲透、理工結合以及工商共生。現實情況是,學校合并為學科交叉、滲透、互補和綜合提供了可能,但并不意味著學科并列就是學科融合。因為我們知道,學科的融合不是學科的簡單疊加,一些學科可以互相滲透、結合和共生,但有些學科之間就是不兼容的。也就是說,學科融合且產生一定效益是有條件的。
部分老師對大學英語教材的編排仍然感到困惑,對教材編寫的目的與順序和教學內容的領會不深刻,不能正確和科學地處理教材內容,因此無法順利實現課程的所有目標,尤其是課程深層次的目標。部分教師更多地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較少關注學生的聽說能力和非語言性綜合能力的開發與培養。殊不知,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而且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落后,缺乏創新。對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引導不夠。在改變英語教學質量評估方式上走過場,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評估模式。
我國高校恢復招生30余年來,英語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教學網絡,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各種現代化的學習工具和學習設備更新換代,甚至連學生的書面作業也以電子文本的形式替代。因此,在這樣一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和國際環境下,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而是要利用這個工具來尋找合適、滿意的工作,因此,當代社會的英語學習已經變得越發現實和功利起來,真正依靠興趣和主觀意志來學習英語的人數大幅度減少。當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基本上屬于純語言知識與技巧層面的重復性的技能勞作,各種各樣的教育書店和外文書店令人眼花繚亂,各級各類的考試用書琳瑯滿目,各高校的大墻報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各種輔導班和輔導書籍資料,甚至有違反考試紀律和考試規則的電子輔助設備出售和租賃。由此看來,目前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的功利性已經顯而易見了。因此,在當前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問題也凸顯出來了:我國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與漢語文化之間基本隔離,在教材內容的選編上,一般只能被動單一地接受西方語言文化知識,這就在另一方面嚴重忽略了我們的母語文化。因此,現在我國政府以及各級媒體高校都在重揚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和國學,讓人們在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國家獨有的語言文化特色。
英語教學的創新性,一般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1)教學內容。語言是內容的載體,語言教學的意義在于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進行傳遞。文化的傳遞是雙向的,包括原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或者對我國廣大地方合并院校師生來說,是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互為傳遞。
(2)現實意義。地方合并高等院校是一個地方的形象工程,應該在基本辦學的同時,為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提供服務和幫助。地方高等院校承載著博大豐厚的區域性歷史文化資源,是觀念與文化創新的搖籃。因此,高校的英語教學發展不能迷戀于語言的技能性重復勞作中,而應擔當起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繁榮與騰飛的歷史使命。
努力實現英語與漢語互通融合,雙向接受。地方合并院校的英語教學應該平衡教材選編內容,兼顧外語與母語文化的介紹,使學生既能提高外語語言能力,又能拓寬外國文化知識,同時也能融會貫通母語文化知識,達到英語學習的實用性與本體性相結合。此外,地方院校英語教學如何適應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呢?這里我們以南通大學為例。南通大學是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運輸部于2004年共同組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原南通醫學院、南通工學院以及南通師范學院三院融合而成。南通大學一共設有20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1個國際教育學院和1個繼續教育學院,學校師資結構合理,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學校教學硬件設備比較齊全,并積極與英、美、德、加、澳、日、韓等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合作辦學。學校一貫秉持“祈通中西、力求精進”的經典校訓,立足南通,服務江蘇,面向全國,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撐和知識貢獻,努力推進科學發展,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同時,南通地處美麗的長江三角洲,緊鄰經濟繁華的大上海,有著“上海的后花園”以及“小上海”的美譽,而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外商的投資,因此,英語服務地方的緊迫性就體現出來,地方高校的英語教育教學就也因此而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有著不同尋常的社會責任。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
(2)改變課程設置,開設聽說課和讀寫譯課,加強學生的主觀應用能力。
(3)建設新的課程體系,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
(4)選用合適的適合新時代的教材資料,應該根據不同學生情況來選擇教材,并把新教材的使用建立一個有效的測試模式,以便隨時更換不合適的教參。
(5)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多種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讀寫譯實行大班授課,聽說課實行小班授課,學生課下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們輕松愉快地隨時隨地地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
當前,南通處于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成功舉辦了很多次大型的會議,比如港洽會、國際家用紡織品博覽會等,并將于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舉辦第四屆中國(南通)國際船舶工業博覽會,這些大型的國際性的會議都離不開英語這一全球性的語言交流工具,南通大學作為南通唯一的一家本科綜合性大學,顯然應該承擔起為這些會議培養并提供優秀英語人才的重任,為南通成功舉辦或將舉辦出一份力。
因此,合并的新型地方高等院校,比如筆者所在的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其英語教學除了適應教育部總體規劃要求外,還應當和當地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特色的地方高校英語教學道路,才能體現其地方特色,歷史意義與現實使命,才能迎合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走出一條地方合并高校英語教學的創新之路。
[1]陳維嘉.當前高校合并調整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1998,(7-8).
[2]陳洪安.高校聯合辦學的依據及模式[J].高校理論戰線,1997,(7).
[3]呂良環.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G64
A
1673-0046(2010)7-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