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婷,榮 博
(長春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作為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的核心課程的翻譯課,已成為和精讀、聽力、寫作等專業(yè)并列的課程,并同其他專業(yè)相輔相成。翻譯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如何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國內外的翻譯教學者、翻譯教學的研究人員和一些著名的翻譯學家做了很多的努力,提出了很多新的翻譯理論和不同的翻譯教學觀點,并編寫和出版了多種多樣的翻譯教材,如《英漢翻譯》、《翻譯學科的建構與文化轉向》、《翻譯概論》、《翻譯學——一個構建主義的視角》等。許多高校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將高科技技術引入到翻譯教學中,使學生們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從多種渠道獲取翻譯信息,提高學習者翻譯水平。但是傳統(tǒng)翻譯教學觀和教學模式仍然制約著學習者翻譯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翻譯教學觀念勢在必行。以“觀念建構”的教學理念為基礎,通過多種手段提高學習者自主性將成為提高學習者翻譯能力的關鍵。
近幾年來我國翻譯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翻譯觀念滯后,翻譯教學法落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般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占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傳統(tǒng)翻譯教學觀是在一定的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環(huán)境中展開教學活動。其教學方法是傾向于教師講些翻譯技巧,著重講解單詞、短語、句子和段落的翻譯,給學生布置練習,之后給出固定答案。這種講授方法完全忽視了翻譯理論的接受,不少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過于功利,不愿意思考和鉆研,手捧一本教輔書和課堂筆記,只聽課,死記硬背詞匯和句型,結果是學生常常既不會“說”也不會“譯”,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嚴重脫節(jié)。這種“師徒”相授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正如巴爾所評價的那樣:“這類模式所培養(yǎng)的學生缺少實際的應變能力,既無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也無團隊精神,更無創(chuàng)造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目前,這一問題已引起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關注,許多教師正著手進行多方面的探討。筆者認為提高翻譯學習者自主學習性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提高翻譯學習者自主學習性最重要的是轉變翻譯觀念。
建構主義指出: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在先前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主動積極建構的。學習是在“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的影響下,借助他人的幫助而實現(xiàn)認知擴展過程。也就是說知識的獲得取決于學習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去建構有關知識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與此相適應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則表現(xiàn)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對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目的。”采用的原則是少批評、多鼓勵。“觀念建構”模式不是簡單地否定系統(tǒng)理論的價值,也不是簡單地否定大量實踐的作用,而是在建構觀念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翻譯的興趣。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學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學習者認知過程看,只有學習者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生主觀的意念、態(tài)度、情感等因素影響語言形式的選擇和翻譯能力的發(fā)揮。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之一:翻譯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就意味著教師主導地位的降低。教師應當善于分析學生的特點,觀察學生的心理,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其學習動機,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閱讀相關翻譯理論,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翻譯任務并參與課堂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要求教師有更大的靈活性,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將學生參與的比例列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翻譯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在于教師使學生參與機會的多少,因此教師應當努力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我參與逐步感受到翻譯既要忠實原文,又要發(fā)揮翻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多用發(fā)散性問題和說理性問題,而少用判斷性問題。教師在輔導課上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觀念建構的教學模式是專門為討論式授課方式而設計的——“頭腦風暴”法和金圣華教授提倡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的、開放的課題情景,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擦出思想的火花。“翻譯工作坊”的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jù)翻譯教學的需要,布置一定的翻譯任務,內容可以由教師選定或是根據(jù)學生選定。再由學生自講自評、集體討論、教師參評、總結,進而升華到理論。這種做法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做到教學相長。(金圣華,2000)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之二:翻譯材料的選擇既要有趣又要具有啟發(fā)性。盡量不用書本上的材料,現(xiàn)成的評析和譯文不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和該文章的譯文,這樣可以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另外在翻譯某一篇文章之前,讓學生用目的語寫一篇同一體裁的文章,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翻譯并比較自己的文章和譯文,從而得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教師不應苛求學生有統(tǒng)一的譯文,不要求學生的理解和老師的譯文或參考譯文完全一致。只要他們的譯文能夠“自圓其說”即可。在修改譯文當中,采用小組交流翻譯報告的形式,這種辦法鍛煉了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組織性和協(xié)作性,增加了他們之間的交流,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目前,許多的世界名著都有多個譯文版本,教師可以選擇同源譯文,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來賞析這些同源譯文,指出譯文中的妙處和敗筆。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之三:要求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從事翻譯活動。在按計劃完成翻譯教學任務的同時,可適當分派學生承擔一部分教學之外的翻譯任務,如翻譯產品介紹、藥品說明、適合中小學生的英語出版物等。這類翻譯實踐活動是正常教學的有益補充,必定會推動正常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之四: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詞典、工具書和網(wǎng)絡等輔助手段。翻譯測試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對英語詞匯、語法、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掌握。學生應自覺翻看英英詞典、英漢詞典、同近義詞詞典,更好地把握詞匯短語的深層次含義,在翻譯過程中才能夠保證用詞準確。在課余時間,學生應積極利用網(wǎng)絡和工具書來查看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傳統(tǒng)、歷史,這樣在翻譯的過程中,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譯現(xiàn)象。
總之,要提高學習者翻譯能力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習者自主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以翻譯教學的“觀念建構”為基礎;轉變教師的角色,從教師個人的“獨角戲”轉變?yōu)閷W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習者自主選擇譯文、評析譯文、利用各種媒介獲取信息并積極地參與到翻譯實踐中來提高學習者的自主性。
[1]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3(4).
[2]劉季春.翻譯教學“觀念建構”模式再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2).
[3]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劉宓慶.翻譯教學:實物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5]朱玉彬.以教學為取向的翻譯能力探討[J].外語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