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麗
(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108)
特殊的館藏是圖書館引以為豪的財富,是圖書館樹立品牌競爭力的基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圖書館的建設特色和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1981年)第四條規定“逐步形成具有本校專業特色的藏書體系”。高等學校圖書館應該根據本校的特色專業設置、地域特色等做好特藏文獻的開發和利用。幾經努力,福建工程學院已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如何加快發展,促進閩臺建筑文化特藏文獻的開發和利用,為讀者提供優質的特色服務,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特藏圖書是指特殊收藏的圖書,是“為了長久保存,一般不借出館外,并有某一方面特殊價值的版本圖書”。從其定義可以看出,特藏圖書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版本價值且在圖書館文獻資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福建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閩紳林紓、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蒼霞精舍”,解放前為享有盛譽的“福建高工”,被稱為福建“建筑業的黃埔軍校”。建筑專業是福建工程學院的省級特色專業。為了配合學校的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的建設需要,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服務、教育、情報的職能,福建工程學院于2009年制定了閩臺建筑文化特藏建設計劃并設立了閩臺建筑文庫和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為在校師生提供特色服務。2009年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已完成了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一期工程建設,它以閩臺建筑及文化方面的文獻為收集和整理的對象,應用業界先進的超文本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加入現場照片、形象圖片以及完整數據等非文字資料,使其制作得更加生動形象。當前該數據庫共收錄自1959年出版的文獻1086種,文章20578篇。分13個專題:閩臺建筑 (271種)、閩臺文化 (316種)、土樓 (150種)、園林 (74種)、古建筑 (259種)、現代建筑 (19種)、民居 (87種)、宮殿 (7種)、牌坊 (3種)、亭 (3種)、塔 (6種)、寺 (29種)、橋 (13種)。閩臺建筑文化特藏的收集、整理及數字化建設意義深遠,但當前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數據庫還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分類不夠細致;文獻資料的搜集存在困難;宣傳力度不夠等。因此,要加快閩臺建筑文化特藏的開發和利用,為讀者提供特色服務,以滿足讀者需要。
不為人所用的文獻資料,其本身不存在藏的價值。毋庸置疑,特藏文獻在保存文化遺產及學術參考、研究價值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也不能將特藏文獻束之高閣,藏而不用,這樣就違背了圖書館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將特藏文獻在其價值未被開發和利用以前的價值稱之為潛在價值,將靜態的文獻信息資源變成動態的知識、信息流,為讀者所用,文獻資源的潛在價值就轉化為實用價值。[1]如何將特藏文獻的潛在價值轉化為實用價值,是圖書館人的職責。
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獨特地位,是中華民族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閩臺建筑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文化歷史中又有著重大的意義。通過對閩臺建筑文化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可以盡可能地保持閩臺建筑文化的系統性,又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閩臺文化交流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閩臺建筑文化成了研究的熱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中央對臺工作的方針指導下,閩臺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之間的交流呈現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勢。二是閩臺文化具有地緣相近性、血緣相親性、習俗相同性、語言相通性,這些因素使得閩臺建筑文化具有相似之處。同時,臺灣傳統建筑在吸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移植閩南傳統建筑特色中,也展現了臺灣本土建筑文化的特征。三是當前建筑產業正處在房地產開發高速發展的時代,可以預見,不久將進入精品建筑時代,而對于古代建筑的研究和總結將成為未來建筑推陳出新的有利支持。
特藏是一個圖書館的寶貴財富,體現了該館的特色,可以為增強其競爭力增加籌碼。閩臺建筑文化方面的書籍是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的特藏圖書,為了配合學校的特色專業建設,該館設立了閩臺建筑文庫,并將部分圖書數字化,建立了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目前,建筑方面的數據庫有中國古建筑圖片數據庫、中國宗教建筑圖片數據庫、中國建筑參考集圖片數據庫、中國歷代建筑畫作品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絕大部分收錄有建筑圖片、繪畫等。福建工程學院除了這些之外,還收錄有志(《泉州市建筑志》、《福州市城鄉建設志》)、史(《臺灣建筑史》、《閩臺文化交融史》)、期刊(《建筑學報》、《福建文博》)、作品集(《〈建筑創業〉精品集》)、理論探索(《閩臺文化研究》)等。這些都是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特色所在,也是其提供特色服務的物質基礎。
鑒于特藏文獻的特殊性,圖書館為了保持其完整性和權威性,一般不對外開放。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是滿足讀者對文獻資料的一切需要,而特藏文獻的存在又與這一宗旨相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圖書館服務宗旨與實際服務之間的相互矛盾。毋庸置疑,特藏圖書在保存文化遺產及學術參考、研究價值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不管怎樣,它注重的是“藏”,卻忽略了“用”。而文獻的價值應該是重在“用”。“藏”只是一種手段,“用”才是目的。所以,必須重新審視特藏文獻的保存和利用。
特藏具有特殊的版本價值和學術價值,但不能因為保護它的完整而將之束之高閣,這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在特藏的開發和利用上,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特藏不許外借;在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的建設上只做了基礎性的工作,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讀者對特藏不知道或不夠了解等。這些不足阻礙了特藏建設的進程,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特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共享已成為數字時代的新理念。圖書館作為知識的載體,要系統地、完整地擁有所有學科的文獻資源是不現實的。在此情形下,圖書館只有尋找新的特色點才能不斷發展。特藏建設是圖書館維系其生存的籌碼。面對新形勢,圖書館要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響應知識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設特藏,且要做到藏而用之,充分發揮文獻特藏的價值。
特藏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它的開發和利用,館員要本著“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加深對特藏知識的了解,熟悉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的范圍、特點、分類、內容,掌握先進的網絡技術,定期做好數據庫的維護。館員的職業素養和業務素養對特藏的建設非常重要,它關系到特藏建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特藏推介的力度。
閩臺建筑文化方面的書籍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收納文獻資源不足,仍需不斷地豐富、充實。這就需要圖書館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增進資金投入,在財力上保證對特藏建設的支持。
宣傳是將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服務的一種方式。圖書館應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讀者認識、了解本館的特色服務,達到使相關專業的、對閩臺建筑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利用特藏、擴大特藏影響的目的。
特藏的宣傳手段應多渠道、多途徑、多樣化。可采取下面幾種形式:一是充分發揮導讀在推介文獻方面的作用,在圖書館大廳及學生食堂醒目處張貼宣傳海報,在館內利用數字電視播放特藏信息;二是充分利用網絡這個最佳的平臺,建立網絡導航系統,介紹特藏的分類、內容、開發進展、數據庫的利用等;三是發揮相關專業老師在指導、引導、輔導學生中的作用等。
開展以特藏為主題的特色服務,目標要明確,對象要專一。要充分發揮圖書館情報、教育、服務的職能。由于開展特色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校內師生,在服務目的和對象明確的前提下,要深入了解、研究讀者的需求,確定服務主題,開展個性化的服務。
為了避免借閱特藏造成破損,保護紙質特藏的完整性,我校設立了閩臺建筑庫,但僅對少數人開放,長此以往特藏就成了擺設,失去了價值。要充分發揮特藏的價值,而又不對其造成較大損害,可設立特藏閱覽室,供全校師生閱覽。同時,還要制定并嚴格執行特藏文獻借閱管理制度,對損壞特藏的師生一視同仁給以處罰。
閩臺建筑文化特藏與我校的專業設置緊密相連,它是我館的“精品”,也是教學科研所需的寶藏。但很多該專業學生不知道、不理解該特藏的存在及其價值。要發揮特藏的價值,擴大它的影響,可以開設論壇、講座,邀請建筑專業造詣深厚的專家開講。
特色數據庫建設是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核心和發展方向,而其價值和生命力的體現則需要通過數據庫的質量保障來實現。目前閩臺建筑文化專題庫建設處于初級階段,還不完善。面對此種情形,我們既要認清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又要使之不斷升級、完善。
總之,特藏的開發和利用是為了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是為了發揮圖書館教育、服務、情報的功能,是為了實現“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宗旨。
[1]魏鳳英.論如何充分發揮特藏文獻作用[J].圖書館學研究,2002(8):90-91.
[2]紀淑文.如何變特藏書刊的潛在價值為實用價值[J].津圖學刊,1994(3):43-47.
[3]費愉慶.高校圖書館特藏部文獻的開放和利用[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8(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