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四代
(武夷學院旅游與管理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和與世界文明發展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然而,它們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只有從范式轉變的高度,才能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在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舊的思維方式無法應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時,就需要實現思維方式轉變,以新的理論和方法確立新的思路,使人們更加自覺地投入變革現實的實踐活動中。
“范式”是科學哲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人們認識客觀對象的一整套由概念、范疇、原則和方法組成的體系。人們認識問題總是在一定范式下進行的。當人們接受了一個范式時,就表示他們從共同的前提出發,運用共同的概念、理論、原則和方法去認識問題。“科學共同體取得一個范式就是有了一個選擇問題的標準,當范式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這些選擇的問題可以被認為是有解的問題。”[1]然而事物總是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是不斷擴展的。當實踐提出的問題不能為舊范式所容納時,人們就對舊范式發生懷疑,范式的危機就出現了,并且要求形成一個新的范式,以從新的高度上認識問題。
托馬斯·庫思說:范式轉變“遠不是一個積累過程,即遠不是一個可以對舊范式的修改或擴展所能達到的過程。寧可說,它是一個在新的基礎上重建該研究領域的過程。這種重建改變了研究領域中某些最基本的理論概括,也改變了該研究領域中許多范式的方法和應用。”[1]庫思認為:由于新舊范式下所要解決的問題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同,因而二者之間就有“不可通約性”。
范式理論提出以后,引起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領域學者的關注。在社會科學發展中,人們用這一理論研究歷史學問題、語言學問題、社會學問題、管理學問題、心理學問題,對研究對象的把握更加深刻,取得了許多新成果。范式轉變使人們面對同樣的研究對象,出現了一種“倒轉乾坤”般的感覺,許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同時又使對問題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高度。
范式不同于模式,模式是承認普遍規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范式是指思維方式,它關系著怎樣看待對象,把對象看成什么,以及用什么原則和方法去判斷和解決問題。范式轉變是從概念到方法的根本性變革,是對舊范式下概念、原則、方法的全面顛覆,并且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從而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在傳統社會主義陷入危機,其內在邏輯又不能對新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時,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程。鄧小平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的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就是努力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在談到社會主義事業新發展時,他說:“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規定也不符合現實了。”[3]他破除形而上學的特征論,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批判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論,主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把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視為一個動態過程;把現代化與社會主義聯系起來,使改革開放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內要要求,從而把社會主義發展引向了新的軌道。
社會主義范式轉變標志著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恩格斯說:“問題的提法本身已經表明應當向哪個方向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4]鄧小平理論以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開拓了社會主義范式轉變的歷程。它不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范式進行修補、完善,而是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性工程,它的實踐生命力不在預先設計的制度性規范中,而在于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把握其中的各種矛盾關系,通過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公平,不斷探求從現實走向理想的實踐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體現在根據現代社會發展探索社會主義實踐道路,而且與馬克思主義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馬克思說過:“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規律性,但恩格斯又說:“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么它就會轉變成自己的對立物。”[6]因此,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才能不斷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內容是實現現代化,把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統一起來,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他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以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本質論、改革開放論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既否定了以制度特征規范社會現實的傳統社會主義,又強調了生產力發展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作用;既否定了平均主義,又強調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原則;既重視市場經濟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又強調“三個有利于”;既批判權力控制社會的政治體制,又主張民主法制化;既否定唯書唯上的思維方式,又提出“三個面向”,等等。這就把社會主義從靜態概念性思維轉向了動態實踐性思維,使社會主義成為一個創造性實踐過程,并從中把握各種現實的矛盾關系,從而開啟了社會主義范式轉變的進程,使之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形成了自身的生命力。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社會主義特征論到社會主義本質論、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從“兩手抓”到“四個文明”一體構建、從“先富帶后富”到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就在實踐中實現了社會主義概念、理論、原則、方法和評價標準的根本轉變,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新范式,總之,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逐步展開。在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成果的同時,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前進潮流,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消除按照西方話語體系評判中國社會發展的思維方式,堅持在民族文化現代轉化中尋求自身發展的道路。因為,傳統文化不僅是國情的重要因素,而且決定著人們的認知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這首先體現在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發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其次體現為傳統理想的現代轉化。這不僅體現在在實踐中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使之體現出了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語言來習知那最優秀的東西,那么這東西就不會真正成為它的財富。”[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意味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使之在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在與馬克思主義的雙向互讀中實現去封建化,進而發掘出現代潛能,發揚中華文化至大至剛的精神,并使其中的辨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相貫通,實現其從傳統向現代的范式轉變。從“知行相資”到實事求是,從“天人合一”到可持續發展,從“小康”到中國式現代化,從“大同”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和“道并行而不相悖”到構建和諧社會,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都體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范式轉變,即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使中華文化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并使之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涉及的另一個方面是與西方現代文明的關系,這就是吸收西方文明中的范式轉變。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知識性、生態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體現在吸收人類文明最新成果,使之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并以內在創造精神,實現其從外源向內源的轉化。這種轉化同樣是一種范式轉變。這一維度的范式轉變既包括以社會主義為準則,實現科技理性、市場原則、自由、平等、人權、個性祛魅與中國現代化的結合;也包括借鑒西方現代性批判和后現代追求中體現出來的積極精神,并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形成新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發展道路。這同樣不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而是要實現概念、原則、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這一維度的范式轉變除了要把在西方社會發展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通過中國社會變革形成源于自身的生長力以與之對接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消除市場邏輯和工具理性的至上性,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這其中,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保障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都體現了現代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相結合中的范式轉變。
在三維范式轉變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指導思想的創新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互讀與共生;世界文明成果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結合,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批判性超越精神對資本主義的判斷,并使其積極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聯系起來。這三個方面的統一,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復制現實,以“頌古非今”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理想化,也不是把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納入西方話語體系中進行批判,而是把三維范式轉變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使之形成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范式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就既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社會主義的“理性大全”,也不能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沒有價值選擇和主動創造的必然性歷史過程,而是要把對社會主義的探索與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精神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按照一系列傳統性概念復制社會現實,而是認識其發展中的各種基本關系,在一系列張力關系中把握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發、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與改善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經濟基礎變革與上層建筑改革、發展社會生產力與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效率與促進社會公平、獨立自主與參與經濟全球化、改革發展與社會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黨的建設,這些關系既相互關聯又常常處于矛盾之中,如何實現這些關系的平衡和相互促進又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把握這些關系需要以一種涵蓋性很強的總體性話語,認識各種方面的動態張力關系,以不斷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
與時俱進是在實踐無止境、創新無止境中形成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以人為本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最高命題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統一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現代化追求中實現傳統理想的現代轉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以生態性共生理念把握各種矛盾關系,民生既體現著對近代以來社會變革中核心命題的繼續,又體現著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所有這些既表達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體現著對傳統理想的創新,又應對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挑戰,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這樣,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概念、范疇、理論、原則和方法,從新的范式出發,就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從靜態概念性思維轉向了動態實踐性思維,從“非此即彼”的形式邏輯判斷轉向了在“亦此亦彼”中認識現實發展中的辯證邏輯分析,把封閉思維轉向了開放兼容的思維,把否定傳統的理性獨斷轉向了從傳統創新中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超越思維,把對西方經驗贊美或拒絕轉向了借鑒、吸收和轉化,把社會發展從線性思維轉向了系統思維,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定了新的方向,并從根本上消除了教條主義的影響,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一個開發性的體系。
三維范式轉變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傳統社會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人類文明成果的創新、轉化和吸收,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新范式。范式轉變不是在舊理論體系下進行邏輯推演的結果,而是表明人們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使用新的概念、范疇、標準、原則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的發展,就使之在適應新的挑戰中,從深層次上把握了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并且為人們的實踐確立了新的路向。
[1][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德]黑格爾.黑格爾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