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麗,徐伊男,付志杰
(長春師范學院圖書館,吉林長春 130032)
自文字誕生以來,我們的祖先通過甲骨、泥陶、金石、竹木、絲帛等自然界一切可以記載信息的物質資料來傳承生活中的智慧,在記載生活足跡的過程中發明了造紙術,使人類文化傳承有了新的變化。從最早的唐卷、宋版到明清的刻本、稿本,這些古籍被保存數百年至上千年不等,其中經歷了多少朝代、多少戰火、多少災難,可見我們的先祖曾經為這些古籍的保護殫精竭慮。這些珍貴古籍在歷史長河中被保存下來,給后人展現了祖先曾經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使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能夠薪火相傳,讓后人看到古代人民的聰明與智慧,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與變遷。古籍是華夏民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高度凝聚,它延綿了數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保持著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見證。它的保護、開發、傳承則是一項艱巨、繁重的工作。當今,古籍主要收藏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受重藏輕用觀念的影響,很少有人去開發這些古籍的文化價值。圖書館輕易不讓讀者接觸,更不用說讓讀者閱讀,從而使保存與使用對立起來,嚴重地制約著古籍的開發與利用。一旦發生意外事件,這些古籍將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如何在保護古籍的同時開發古籍的存在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古籍比其它的古文物更加難以保存,作為收藏單位的圖書館大多把古籍、特別是珍貴稀有古籍束之高閣,秘不見人。古籍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作為紙質文字載體的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被破壞就不能再現。古籍存放的周邊環境也會對古籍文獻的保護產生很大影響,自然界中的光、氣、塵、溫度、濕度等都能對古籍文獻造成危害。同時,古籍文獻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能遭受各種生物的侵害。如:霉菌、害蟲和鼠類等,受到損害的古籍輕者孔洞叢生、殘缺不全,重者成為碎片、紙屑,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一些古籍文獻收藏單位,在經費不足、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往往是在館舍中騰出一間房,把古籍文獻“禁閉”其中。而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環境問題、破損古籍的修復問題、古籍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問題等等,都長期提不上議事日程。
古籍作為傳播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需要后人傾注更多的心血,用現代科學的先進技術去保護和利用,使之傳承永久。如果我們今天不利用開發這些古籍,只是把它們作為文物一樣來保存和保護,那么就失去了古籍的真正意義,也辜負了祖先為我們保護這些珍貴古籍而付出的心血。傳統的保護方法是把古籍“禁閉起來”,以此來阻止人為的損壞,而讀者卻希望方便、快捷地欣賞、閱讀與研究這些珍貴古籍,因此造成了兩者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樹立“重藏而不輕用”的新的古籍利用觀,改變以往把古籍保護與利用嚴重對立的做法,使保護與利用和諧地統一起來。人才是一項事業成功的關鍵。古籍的開發需要一個優秀的管理、開發的團隊,這個優秀的團隊必須由專業人士組成。所謂專業人士要具有圖書館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文字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加之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由于古籍文獻與現代文獻相比在形制、內容、音訓、字義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對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僅要有圖書館專業知識,懂得古籍的分類、著錄、古籍版本知識、古漢語基本技能,又要掌握計算機存貯、檢索技能,具有較強的古籍開發意識,具有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目前大多數古籍管理人員只有一種學科背景,有的甚至學的是與古籍管理工作毫不相干的專業,他們不了解哪些古籍是珍品,往往視其為舊物而隨意丟棄,因此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館員素質和業務水平。
對于一部好的古籍,如果只是將其保護起來,不讓任何人接觸、欣賞、研究,將古籍當作不可觸摸的文物來看待,就完全違背了作者著書立說是為了傳播與流通這一初衷,也使書籍喪失了傳遞知識這一基本功能。現在所有的古籍以及珍貴古籍,由于保存年代久遠,隨著時間的流逝,數量越來越少。必須要找出造成古籍損害的原因,以便在使用古籍時盡可能避免這些損害因素。目前古籍保護分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原生性保護是指通過改善藏書環境或者對古籍進行原本脫酸,按原樣修復來實現對古籍的延年益壽。恢復并保持原狀不是全方位保護古籍的終極目標,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其內涵,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古籍,使其在新時代發揮應有作用。再生性保護是指通過縮微復制、掃描、數字化、影印出版等手段來復制古籍,使那些久已絕版而又傳世孤罕的古籍化身千百,永續流傳。同時,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保存和閱讀古籍的環境進行優化與改造,使其能夠達到古籍保護所需要的標準,避免外界因素對古籍的損害,才能放心地讓讀者使用古籍。
自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古籍數字化的保護工程,把古籍轉換成圖像版、文字版或圖像文字混合版后存放在服務器上供讀者使用。新世紀,在網絡環境下古籍數字化不僅實現了古籍的文獻價值與文物價值的分離,而且在一定程上緩解了古籍保護與利用這一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創建古籍數據庫、建立網絡檢索系統、實現目錄檢索、全文檢索、精確檢索、模糊檢索;對數據庫內容進行標注以便實現更精確的查詢。讀者可通過一定的檢索途徑得到自己所要的信息,也可以實現遠程全文傳遞、圖文下載打印以及制作多媒體課件。同時,也要求古籍管理者要跟上形勢的發展,盡快熟悉掌握古籍數字資源,充分利用這一新型的資源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加強與出版社合作,本著“尊重歷史,保護文獻,傳承文化”的宗旨,將館藏古籍文獻整理出版,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遺產,這是更高層次的開發與利用。目前圖書館古籍開發與利用還存在不少問題,且各圖書館的開發水平也不相同,但有理由相信只要管理者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把古籍保護放到民族文化建設大背景中考慮,古籍保護工作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進而重現古籍的絢麗光彩。
[1]程仁桃,楊健.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的現狀與展望[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8).
[2]周道霞,龍文.再談圖書館古籍的藏與用[J].重慶圖情研究,2008(1).
[3]李敏.《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組織民族古籍的可行性、局限及其改造[J].圖書館建設,2009(7).
[4]何艷艷.淺談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