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研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江蘇蘇州 215163)
[貿易壁壘]
調整和完善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吳研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江蘇蘇州 215163)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了邊境保護措施和國內支持措施對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在WTO框架下,適度保護下的自由貿易戰略是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的新措施,因此,應調整和優化農產品邊境保護措施;充分利用WTO農業相關規則;將成熟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法律化。
農產品;貿易保護;世界貿易組織
適度保護下的自由貿易戰略是指一國政府在保證國內市場總體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根據本國的利益和總體發展目標的需要,以促進本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為目標,以專項法規的定向約束和管理體系的特別設計為手段,以培養國內部分產業、企業為目的,在不斷開放國內大市場的同時實現對特定領域的局部性保護。
1.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戰略的基礎是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身在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回避這個趨勢。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國,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就積極致力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忠實履行加入WTO承諾,較大幅度地開放了我國農產品市場,使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由加入時的 23.2%降至 2008年的15.2%,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實行對外開放,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潮流,依據比較優勢開展國際分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國的農產品對外貿易戰略的制定必須基于貿易自由化這個前提。
2.農業的特點、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狀況和我國特殊的國情要求對我國農產品貿易進行適度的保護。第一,農業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農業弱質性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對其進行保護的必要性。農業是一種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它既要承擔著干旱、洪澇、病蟲害等自然風險,又由于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缺乏需求收入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的特點容易出現供給短缺或過剩的現象,農業生產者需要承擔很大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農業多功能性的特點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決定了政府對其保護的重要性。農業是國民經濟,安全、生產結構、就業水平和社會穩定。農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對推動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我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現實狀況決定了政府必須對其進行貿易保護。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并且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或劣勢狀況還在不斷惡化。我國自2004年起首次出現農產品貿易逆差,之后一直保持逆差狀態,并在2008年擴大至181.6億美元,說明了我國農產品競爭力在不斷下降。因此,實施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是增強我國農產品比較優勢,助其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有效途徑。第三,我國的特殊國情要求我們必須對農產品進行貿易保護。2001年我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在擁有9億農民的國家實現這個目標,解決“三農”問題是個關鍵。而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穩定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擴大農產品出口和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只有通過政府對農業進行支持和對農產品進行貿易保護,才能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和發展農產品貿易,為農民增收和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保障。第四,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保護應當是適度的。我國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應按照WTO農業相關規則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進行適度的保護。
3.目前我國實施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農業支持水平低的特點,仍存在不少WTO允許的支持空間,因此需要對目前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進行調整和完善。2004年,美國、歐盟和日本生產者收入中分別有17%、35%和56%的份額來自政策的支持,而我國2002—2004年生產者收入中平均僅有3.7%的份額來自政策的支持。對農業支持水平低的特點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提升。此外,在加入WTO的談判協議中,確定我國農產品“黃箱”政策的國內綜合支持量8.5%。“ ”持可分為針對具體產品(特定產品)和不針對具體產品(非特定產品)兩類計算。我國的特定產品包括大米、玉米、小麥和棉花四種,按這四種產品產值的8.5%計算,我國的特定產品還有65.12億美元的支持空間。非特定產品是政府對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其他補貼和農業投資補貼。1996—1998年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差價補貼為33.87億美元,投資補貼為1.56億美元。若按農產品產值(扣除水產品)的8.5%計算,我國尚有174.4億美元的支持空間。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農業相關規則調整和完善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以支持國內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這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小康社會的建立和社會的穩定。
4.對我國農產品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措施是對自由貿易戰略的補充和完善,與WTO規則并不矛盾。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極,而是對立的統一。適度保護是最低限度的保護,并沒有改變自由貿易的基礎,對市場機制也不會造成大的扭曲。此外,WTO雖然倡導自由貿易,但考慮到發展中成員的特殊情況和需要,允許發展中國家享有差別與特殊待遇,即發展中成員方可在一定的范圍和條件下,背離WTO各協定所規定的一般權利和義務而享有較為優惠的特殊待遇,WTO《農產品協議》也對發展中國家履行減讓義務、實施市場準入的承諾、國內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的安排。因此,雖然我國由于要履行諸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而導致綜合運用政策的空間受限,但仍然有實行適度保護農產品貿易的政策余地。
在農產品進口方面,目前,我國的關稅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名義關稅率很高,而實際關稅率不高。我國應在WTO規則的指導下降低名義關稅率,適當提高部分重要農產品的有效關稅率。在對敏感農產品實施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逐步降低其他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同時,調整和優化非關稅措施,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和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加快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在農產品出口方面,重點扶持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和發展,促進農產品投入要素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質量,促進附加值高的加工類農產品的發展,擴大出口。加強WTO框架下合法貿易保護和“灰色區域”的研究和操作,完善以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為重點的農產品出口金融支持體系。
充分利用WTO規定可免除減讓的“綠箱”和“藍箱”措施以及發展中國家可享受的特殊優惠待遇,靈活運用“黃箱”政策支持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建立包括農業生產支持、農業收入支持、農業營銷支持和農業基礎建設支持的農業綜合支持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對農民文化教育培訓的投入,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環境和生態投入,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工作、農業病蟲害的預測和控制工作以及農村公共衛生工作;以直接補貼為基礎,逐步建立針對農民的收入補償制度,充分運用對種糧農民的糧食直接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四大補貼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構建促進農民增收政策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重要農產品不放棄價格支持手段,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實行適度的貿易保護;以加強質量安全管理為重點,建立針對出口優勢產品的檢驗檢測支持和服務體系,建立市場信息服務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幾乎每年出臺一個“1號文件”來指導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但“1號文件”存在短期性和多變性的特點,影響了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效果。其他涉及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的法律和法規除了新修訂的《農業法》和2004年頒布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外,都是在我國加入WTO之前制定的,存在與WTO《農產品協議》有差異的地方。因此,我國可參照美國的經驗,在WTO框架內制定五年期的中央農業法案,將成熟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法律化,保證政策措施實施效果的可持續性。在農業法案中,要制定明確的農業政策目標,列出詳細的措施,并要有明確的執行原則和執行部門,使農業法案中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成為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執行和遵守的法律準繩。將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具體化、條文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將是我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走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
[1]李秉龍,喬娟,王可山.WTO規則下中外農業政策比較研究[M].我國農業出版社,2006:212.
Chinamainly takes two measures to protect its agricultural products,including border protection and domestic supports.Free-trade strategy with appropriate protection is the new measur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 protection underWTO.The protectionmeasures include adjusting and perfecting China’s agriculture boder protection;taking good use of WTO rules relating agriculture;legalizing matur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trade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trade protection;WTO
F752.0
A
1002-2880(2010)12-0046-02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