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嵐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 233030)
[區域經濟]
安徽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徐嵐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 233030)
為了加快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推進中部崛起發展戰略,國家將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帶。從產業轉移的內涵及其動因入手,對安徽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的背景及其特征以及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和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應對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建議策略。
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理論源于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的工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劉易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產業轉移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于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產業轉移理論以不平衡發展規律為基礎,承認區域間不平衡的現實,認為條件好的地方應較快地發展起來,并通過產業和要素從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轉移,帶動條件差的地方發展。產業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后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這一理論把經濟效率放在區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的首位,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制定地區發展戰略時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轉移,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的變化引起的產業在一國內部或國家間的轉移活動,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區域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
1.利益驅動是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因
企業經營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哪里有利益,企業就會關注哪里;哪里的利益最大,企業就會奔向哪里,產業就會轉移到哪里。企業這種堅持不懈的追求,不僅著眼于當期利益,更著重于長遠利益。因此,利益驅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因。
2.地區差異是產業轉移的客觀基礎
先天的自然要素稟賦差異導致了要素在地區間的梯度流動;后天發展中的差距,使得一定程度的要素流動最終引致了產業轉移。隨著市場狹小與生產能力擴張之間矛盾的突顯、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與企業追求更多利潤之間矛盾的加劇、產業加快發展與資源環境瓶頸之間矛盾的上升,無不使產業在地區間的轉移成為必然。成為產業承接地的主要原因正是緣于自身自然資源的良好基礎以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后發優勢。因此,地區差異是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
3.技術轉移是產業轉移的關鍵環節
產業的轉移不僅僅是該產業資產、設備等生產資料的簡單空間移動,更為重要的是技術、管理、觀念等無形資產的價值轉移,其中的技術轉移尤為關鍵。產業承接地只有把握核心技術,真正參與到產業價值鏈中,才能減少產業轉入的負效應,增加與發達地區的正相關,即技術轉移是產業轉移的關鍵環節。
4.政府介入是產業成功轉移的重要保證
在現有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產業梯度轉移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導和調節。在實踐中,只有運用政府的力量,以產業政策為手段,積極吸引外資,主動承接高梯度地區產業轉移,才能使國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并非是自由放任的,其本質上都滲透著政府的宏觀調控。因此,政府介入無疑是產業成功轉移的重要保證。
我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勢在必行。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在減弱,外延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刻不容緩;與此同時廣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相對比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已成為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務,在這種經濟趨勢的推動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順應而生。
1.戰略區位的優勢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皖江城市帶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皖江城市帶是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區域,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范圍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等省市。皖江城市帶將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
2.豐富的資源
豐富要素資源為皖江城市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淮南是國家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六安霍邱的20億噸鐵礦資源位居華東地區首位,蕪湖擁有豐富的岸線資源,僅長江深水岸線就有31公里,土地供應相對充足,工業用地價格、標準工業廠房租賃成本相對較低。沿海產業轉移主要是成本驅動型,大都是需要大量用工、用水、用地、用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皖江地區勞動力、土地、水利、電力等基本生產要素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具有綜合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對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良好的產業基礎
目前,皖江城市帶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斷進步。在與長三角經濟圈的長期融合中,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共生圈。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產業承接平臺也更趨完善,共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政策也日趨完善。尤其隨著合肥、蕪湖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其承接國內外高技術項目的優勢更加凸顯。
盡管皖江城市帶存在上述諸多比較優勢,但在宏觀經濟形勢和區域經濟競爭的雙重影響下,也存在著以下問題:
1.思想不夠解放
安徽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地區存在一定的差距。皖江地區的發展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人才意識、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相對于長三角地區相對滯后。安徽要融入“泛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就先要解決思想障礙問題,做到各個方面的思想觀念都要轉變。
2.行政壁壘問題嚴重
泛長三角地區行政隸屬關系比較復雜,受行政區劃體制的束縛,區域經濟傳遞的規模與范圍十分有限,其中的機制體制對接工作還不完善,錯綜復雜的行政屏障和利益沖突,將直接影響安徽對于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
3.高端人才和技術短缺,自主創新能力缺乏
皖江城市帶雖然勞動力豐富,但是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工人的素質不高,多數缺乏專門的職業技術培訓,技術人員、研發人員短缺,高技能、高素質、替代彈性小的高端人才偏少。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技術模仿多于技術創新,多數屬于粗加工產業。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缺乏談判籌碼,往往是被動地進入轉出企業的生產體系,成為產業價值鏈當中低端模塊的生產者。
4.產業配套能力不足,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
皖江城市帶雖然已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但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難以滿足轉移企業的配套要求,一些轉移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套企業,一些當地的產品或原料又常常達不到轉移企業的要求,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東部沿海地區或國外采購。產業整體實力仍然較弱,缺乏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集聚效益不明顯。特別是在電子信息、軟件、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方面,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相互銜接、關聯企業緊密對接的完整產業鏈
1.增強機遇意識。產業轉移的機遇十分難得,競爭也十分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部省份的欠發達地區、西部省份都對產業轉移十分重視。皖江城市帶如果不克服畏首畏尾、怕擔風險、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樹立機不可失、在競爭中求發展的觀念,不搶抓機遇,主動出擊,就會在新一輪發展中喪失先機,陷于非常被動的局面。
2.增強服務意識。承接產業轉移會帶來思想的解放、人才的集聚、開放的擴大、改革的深入。承接產業轉移之后,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發展要素都會隨之而來。這就要求皖江城市帶必須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積極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全方位為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
3.增強市場意識。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轉變用行政命令來維持經濟秩序和處理經濟矛盾的思維及方法,樹立資源配置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用資源換資金、資源換技術、資源換市場,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引導,按價值規律辦事的觀念。
4.增強法制意識。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樹立法制觀念,加強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作違法和不能實現的承諾。堅決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權壓法、以言代法的現象,為招商引資創造一個穩定、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
1.優化服務環境。各級政府要加強引導,出臺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在集群內大力發展各種中介組織,建立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公共技術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市場展示平臺、培訓平臺等,逐步完善產業集群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要發揮好行業協會等企業自律組織的作用,使集群內各企業的行為規范化、自律化,形成誠信的氛圍,在集群內開展各種培訓、信息咨詢等公共活動,提供具有準公共品性質的服務,幫助集群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2.大力改善配套保障條件,夯實承接產業轉移基礎。皖江城市帶要積極推進公路口岸、鐵路口岸、電子口岸建設,提高通關效率。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提高電力、供水、通訊等公共設施的保障能力,實現城市綜合服務對產業園區的有效覆蓋。加快推進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構建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引進培育規模化、專業化的物流企業。
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皖江城市帶要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環保達標、符合節能減排等要求的項目,鼓勵承接產業轉移時企業技術研發和設計環節一并轉移,特別要重視引進掌握了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鼓勵和引導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和運用核心技術,轉化先進科技成果。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投入,承接產業轉移資金應重點向高新技術領域項目傾斜。
中部地區要按照產業集群、要素集聚、服務集成的要求,重視產業配套以及產業鏈的整合,圍繞發達地區欲轉移出來的產業,立足當地現有的支柱產業,合理設置項目準入門檻,嚴禁引進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有效防止生態風險。堅持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機結合,優先承接有帶動作用和能延伸產業鏈、配套能力強、壯大產業集群的先進制造業。對適宜引入的高新技術成果,可實施技術嫁接,在承接中改造傳統產業,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1]錢常勝.關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淺見[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09(4).
[2]張謀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0(3).
[3]王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指導原則和戰略定位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0(5).
[4]謝培秀,殷君伯.建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思路與對策[J].銅陵學院學報,2009(1).
[5]程必定.產業轉移“粘性”及安徽的戰略選擇[J].江淮論壇,2009(5).
[6]左學金.泛長三角產業轉移與區域合作[J].江淮論壇,2010(1).
[7]陳剛,劉珊珊.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財經,2006(10).
[8]馬子紅.基于成本視角的區際產業轉移動因分析[J].財貿經濟,2006(8).
[9]丁金剛.產業轉移的動因及趨勢預測[J].經濟師,2010(2).
F127
B
1002-2880(2010)12-0057-03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