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鐵明
(淮海工學院商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1)
論江蘇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及產業選擇
○姚鐵明
(淮海工學院商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1)
江蘇是人口經濟大省,雖GDP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資源緊缺、能源緊張、高碳排放將是長期制約江蘇發展的三大因素。江蘇沿海及海域資源、能源、碳匯極為豐富,原生態環境良好,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破解江蘇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本文通過分析提出發展海洋清潔能源產業,是江蘇從長遠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發展海洋碳匯科技產業,是江蘇實現全省碳匯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
江蘇 海洋經濟 低碳 產業集群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由于全球陸地資源大量消耗帶來的諸多問題,使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國際社會普遍認為,21世紀應該是“海洋世紀”,因此,海洋經濟發展也就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議題。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過去由于人類對海洋資源認識有限,世界經濟的主體是陸地經濟,但隨著人類自身擴張和工業化規模的擴大,現在已面臨陸地資源枯竭、生存環境惡化的嚴重威脅。未來人類生存資源的供給正趨向海洋,海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主體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從當代科學發展的預測來看,地球上絕大部分資源蘊藏在海洋,海洋經濟將是未來最具開發潛力的經濟領域。
然而,縱觀近半個多世紀來世界海洋經濟的發展歷程,海洋資源粗放開發、肆意揮霍浪費現象嚴重,沿海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海洋經濟發展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即使發達的西方國家,對海洋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做得也仍然不夠。因此,一些科學家擔心用過去開發陸地資源的思維和模式開發海洋資源,勢必會造成更大的生態問題。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就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再一次敲響警鐘。現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倡導低碳經濟,是一個引領新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對傳統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的科學矯正,又代表著新興海洋產業低碳化發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據科學資料顯示,海洋不僅具有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廣闊空間,而且是未來發展低碳經濟的資源寶庫。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碳匯”一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簡單地講,碳匯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吸收、貯存及大氣的光化學清除機制。海洋擁有豐富的藍色碳匯功能,它吸收貯存二氧化碳的容量驚人。據聯合國有關組織發布的報告估計,地球上超過一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細菌、海草、鹽沼植物和紅樹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陸地。海洋中還蘊藏著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開發,就可滿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風、海水溫度差和鹽度差等,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這些能源的認識和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如果在科學技術上對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開發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將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這對于減少碳排放、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將是無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以石油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變化。
我國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在海洋上有著廣泛的戰略利益。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順應新世紀全球海洋大開發潮流的客觀需要。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大約滯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國正式發布《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總的指導思想是:海洋事業要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調控、指導和服務,提高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壯大海洋經濟規模,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加快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提高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目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模式仍然屬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掠奪式經營等問題依然存在。雖然20年來我國海洋經濟創造了年均增長率超過20%的奇跡,但卻付出了海洋資源破壞、環境惡化的沉重代價。而海洋經濟是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環境的特殊經濟體系,這種特征也就決定了今后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低碳環保之路。
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國家又將蘇北地區全部納入長三角發展規劃,這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后對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升級的重大舉措。江蘇是人口和經濟大省,盡管目前GDP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資源緊缺、能源緊張、高碳排放將是長期制約江蘇發展的三大因素。從長遠看,江蘇要想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增強資源自給能力和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推動江蘇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兩大車輪”,缺一不可。現在江蘇的陸域經濟雖然繁榮,以蘇南為典范的一些區域已率先進入小康社會,但毋庸諱言其經濟發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礎之上,資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賴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標方面,很難做到碳匯平衡。據有關資料顯示,江蘇碳排放總量從1990年到2006年增長了2.37倍,17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5.55%,其中蘇南地區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蘇省碳排放的主體,蘇南、蘇中地區能源消耗帶來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總量的90%。2007年全省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8.24億噸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噸碳,幾乎等于國際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因此,用國際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來審視以人均GDP為核心指標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內涵,只有使各產業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資源循環利用,碳匯自主平衡,生態環境友好,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缺少能源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經濟發展面臨更多來自低碳的壓力。江蘇煤碳占到整個能源消費的70%,這必然導致較高的碳排放強度。現在國內外低碳經濟背景已對江蘇發展形成倒逼機制,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發展勢在必行。因此,江蘇在沿海開發中,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蘇海洋經濟崛起后來居上,必須高起點超越已往常規模式,走新興產業低碳化發展之路。在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中,江蘇段沿海確實處于落后狀態,無論港口產業、沿海城市經濟,都與沿海開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與近鄰山東、浙江沿海的發展態勢無法相比。其實這一現象早已影響到了我國沿海整體宏觀戰略和中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現在,應該把江蘇沿海開發及時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這不僅有利于長三角經濟的升級,而且有利于帶動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對江蘇經濟發展布局的重大調整。
江蘇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線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態環境,這在人口密集、各種產業聚集的長三角地區顯得尤為珍貴。本區北起繡針河口、南抵長江口,擁有優良的港口、廣袤的灘涂、濕地和海域,其間形成了國際性的自然生態保護區,沿海農漁資源極為豐富。在新世紀低碳經濟背景下,江蘇沿海良好的生態環境具備了比其他沿海地區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更好的基礎條件。如海洋清潔能源產業、海洋碳匯科技產業、低碳港口服務產業、沿海生態休閑產業、海洋綠色養殖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裝備制造產業等,都是能發揮本地區優勢而區別于其他沿海地區的特色產業。因此,江蘇海洋經濟必須高起點超越已往常規模式,走新興產業低碳化發展之路。這完全符合江蘇未來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
第二,大力發展海洋清潔能源產業,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將是江蘇從長遠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眾所周知,江蘇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資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地區。以江蘇目前的能源供給現狀來支撐江蘇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現象,經濟發展風險較大。盡管現在千方百計采取節能減排的措施,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基礎問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因此,抓住江蘇的創新能源問題,基本就抓住了江蘇經濟發展的第一命脈,它也是江蘇未來低碳經濟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發展海洋清潔能源產業,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將是江蘇從長遠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江蘇沿海開發和發展低碳經濟中,大力發展海洋清潔能源產業無疑是第一戰略選擇。它是引領江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龍頭產業,對調整江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具有方向性的領導作用。一是發展海洋能源可開辟江蘇解決能源自給的創新之路,以逐漸擺脫長期依賴省外能源輸入的被動局面;二是海洋清潔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蘇低碳經濟發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礎上,以減輕未來經濟發展的節能、降耗、減排壓力;三是使江蘇的潛在能源資源得到開發,從而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四是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處于技術創新研發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圍的試驗應用成果,而只有海岸(灘)風能發電借助陸域風能發電技術的成熟轉移,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規模化的海上風電產業。如丹麥、瑞典、荷蘭和英國已有成功應用的實踐,德國、日本、愛爾蘭、比利時和中國等也都緊隨其后拉開了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序幕。我國東部沿海的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風能資源約達7.5億千瓦。尤其是江蘇沿海灘涂狹長,輻射沙洲風能資源優良,是建設大型海上風電場的理想海域。江蘇也是我國較早利用風能的地區之一,2006年江蘇如東15萬千瓦風電場首批風電機組正式并網發電。此后江蘇如東、響水、濱海、射陽等地又陸續啟動了一批新的風電建設項目,2009年一些國電企業也積極參與了沿海風電資源開發,但現在仍屬于起步階段。由于沿海陸域風電場因受風力穩定性、空間占用、視覺影響等限制,發展規模不可能太大,中國工程院專家指出,江蘇風能發電的巨大潛力在海上,海上風能是江蘇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蘇近海蘊藏的可開發風能資源達到1800萬千瓦,是陸域可開發風能資源的3—5倍。因此,江蘇新能源創新發展,應以海上風能發電場建設為主導,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利用研發為儲備,并重發展陸上清潔能源,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清潔能源系統格局,從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實現能源自給的目標。
第三,大力發展海洋碳匯科技產業,永久性吸收轉化陸域過剩碳排放,是江蘇未來真正實現全省碳匯平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大戰略抉擇。碳匯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吸收、貯存及大氣的光化學清除機制。海洋碳匯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機理。海洋可吸收大氣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機碳93%產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資料顯示,浮游生物、細菌、海草、鹽沼植物和紅樹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吸收、存儲并轉化為海洋沉積物。盡管它們的數量只占到陸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都是由它們完成的。據科研結果顯示,現在我國臨近的海域每年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為284萬噸,黃海約900萬噸,東海約2500萬噸,南海可達到2億噸左右。那么,如果我國大力發展海洋碳匯科技產業,大大增加近海藍色碳匯,就可永久性吸收轉化陸域過剩碳排放,這對沿海區域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
江蘇人口多而集中,經濟規模較大,碳排放總量高,碳匯不足將是一個長期需要破解的難題。在低碳背景下,盡管江蘇陸域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節能、降耗、減排等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陸域經濟碳匯自主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發展海洋碳匯科技產業,永久性吸收轉化陸域過剩碳排放,是江蘇未來真正實現全省碳匯平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大戰略抉擇。從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海洋碳匯科技產業前景廣闊,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匯漁業、海濱濕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復、海水綜合利用等方面,通過生物碳匯擴增、吸收轉化二氧化碳,不僅技術可行、成本低,還可產生多種效益。如中國工程院唐啟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養殖業為主體的碳匯漁業,就是非常適合江蘇近海特點的可大規模發展的生物碳匯產業。它是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把這些碳匯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也被稱為可移出的碳匯,這樣就提高了水體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環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效果。海洋碳匯漁業不僅包括藻類和貝類等養殖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和大量濾食浮游植物從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過程和生產活動,還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貝類、藻類為食的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生物資源種類通過食物網機制和生長活動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數量驚人。資料顯示,在1999—2008年間,我國海水貝藻養殖相當于從水體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萬噸,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的貢獻相當于造林500萬公頃以上,直接節省造林價值近400億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類養殖水域面積的凈固碳能力分別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發展碳匯漁業是一項一舉多贏的事業,它不僅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優質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時對減排二氧化碳和緩解水域富營養化具有重要貢獻。
第四,江蘇海洋低碳經濟的產業選擇。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蘇沿海開發,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主導產業選擇。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學構建江蘇海洋低碳經濟的主導產業集群,對正確把握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方向、高起點規劃產業發展戰略,實現江蘇海洋經濟崛起后來居上至關重要。海洋資源優勢是確立主導產業的基礎,依托涉海發展是確立主導產業的原則,可科學劃分宏觀產業功能區。江蘇海洋低碳經濟主導產業集群的發展應該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資源,產業要高效、集約、環保、循環發展,要制定高起點、高標準的配套產業政策。江蘇海洋經濟主導產業集群的選擇:一是海洋清潔能源產業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潔能源;二是海洋碳匯科技產業集群——永久性吸收轉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務產業集群——創建低碳港口、物流、臨港工業等服務體系;四是沿海生態休閑產業集群——創建長三角最大低碳生態休閑示范區;五是海洋綠色養殖產業集群——健康養殖、綠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資源,提供健康藥品;七是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低碳、高技術增強海洋作業能力。
(注:本課題是江蘇省海洋經濟研究中心2010第一號重點課題,編號:HK201001。 )
[1]徐從才、石齊、胡榮華:江蘇產業發展報告2009[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孫加韜:中國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10(4).
[3]我國海洋經濟結構面臨深度調整[N].中國海洋報,2010-03-09.
[4]廖洋、寇大鵬:搶占低碳經濟先機發展海洋碳匯技術[N].科學時報,2010-05-27.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