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紅
(長江大學計劃財務處 湖北 荊州 434023)
經濟轉型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研究
○郝玉紅
(長江大學計劃財務處 湖北 荊州 434023)
本文簡要分析了經濟轉型時期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有哪些影響因素及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具體影響,并結合我國特有國情對我國轉型經濟時期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的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明晰性進行了系列分析,并提出了我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所應突出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轉型經濟 會計信息 質量特征 會計制度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環境的變化,要求作為經濟和管理決策主要依據的會計信息要符合現代會計的信息質量特征。原有的會計核算制度下提供的會計信息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會計環境下,原有的會計制度及其會計核算體制顯現出種種弊端。如會計管理權限高度集中在財政部,地方與基層單位在會計規范方面很少有自主權;不同行業在會計核算時由于會計制度的不同,使會計核算的指標口徑不同,缺乏可比性;會計核算制度主要服務于政府管理部門,很少考慮企業的具體經濟利益;會計核算制度仍然帶有計劃經濟的痕跡,與國際慣例有較大的差距等,已經不能適應客觀會計環境變化的要求。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革、運行效率的提高以及資本市場的壯大成熟,使得會計準則這一規范經濟活動的制度體系也不斷完善,通過市場交易契約化過程損害經濟體制改革的利益的行為已被逐漸改善,同時也進一步宣告我國會計制度從單純的模仿借鑒西方慣例上升到堅持體現中國特色的階段。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既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質趨同,又適應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提高了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偠灾?,我國的會計制度變遷歷程體現出與成熟市場經濟的會計核算慣例相協調的軌跡,是一種國際制度趨同行為,這種制度趨同行為協調和促進了國際間的社會經濟交往,增進了人們相互間的信任,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商業秩序。
會計制度是規范會計信息產生和傳遞的機制,它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輸出和傳導質量,從而間接地作用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隨著經濟轉型進程,環境的變化促使會計制度的改革,依附于會計制度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也隨之改變。在經過一定時間的醞釀之后,1992年11月30日,我國第一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正式頒布,還頒布了《企業財務通則》,并于1993年7月開始實施。與此相連,財政部又陸續發布了十三大行業會計制度,統稱為“兩則兩制”?!皟蓜t兩制”基本上適應了當時會計環境的變化,即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相應的發生了很大變化,使會計信息這一經濟語言逐步從地方語言過渡到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基本適應了新環境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為我國企業會計規范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創造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1、《會計法》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濟經的全面推進,尤其是企業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加入WTO實現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完成,“兩則兩制”及其補充規定的不適應性逐漸顯露出來。在這種會計核算原則不健全,各行業各企業會計制度不統一的法律環境下,所有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可能符合其客觀真實、相關性和可比性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弱化,在經濟和管理決策中產生的不良影響,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大政方針的貫徹和執行。
為適應會計環境的新變化,我國政府財政部為規范會計核算原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專門成立了會計制度起草委員會,集合國內會計學界的專家學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參考國際會計準則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具體會計準則,在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會計規范現狀的基礎上,自1997年5月起,先后制定頒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同時制定了我國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發布了《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了新的作為會計工作母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使我國會計規范更具有可操作性與適應性。修訂后的《會計法》考慮到我國會計工作的具體情況,使其更符合我國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
2、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
會計準則是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具體規范,就其內容而言,分為“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沒有統一的會計準則,相同的經濟業務的處理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直接影響會計核算的結果和會計信息的質量。我國在1993年頒布實施了第一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它是規范會計核算工作的總得原則和基礎,基本準則具體規范了會計核算的會計要素準則、會計核算的前提、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和財務報告準則。其中會計假設又對財務會計具有全局性的影響。盡管從理論上講,公允價值信息比歷史成本信息對于使用者未來的經濟決策更具指導性,但眾多使用者并不主張以公允價值模式替代歷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一貫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不過,他們主張多種計量屬性混合計價。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我國的新企業會計準則——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這套新準則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施行,這一新基本準則對會計一般原則作了完善。原來的基本準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具體規定了12項原則。這12項原則都是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國外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征”。在修訂后,將原來的“第二章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除此之外,在原來12項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增補了會計的“經濟實質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則,這也是近年來國際上通行的要求。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據了解,財政部曾經就公允價值的應用多次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討論相關問題,在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后,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在前述五個具體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其中受到公允價值影響最大的是金融企業。因為新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將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而這之前,金融企業的衍生工具僅在表外披露。不過總體來說,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但這與以公允價值為主導的國際會計準則還有一定的差異。業內人士強調,新準則給企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提出了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判斷公允價值的確認方法是否恰當、公允價值的確定是否合理,將成為會計計量是否合理的關鍵。不同的會計準則將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主體的利益,它將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受損。會計準則產生的經濟后果證明其并非純客觀的,會計準則的社會性實質上是經濟利益問題,直接影響到經濟利益在有關各方面之間的分配。
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平競爭,一切市場經濟參與者都不能因權利地位不同而形成等級差別。行政權利如果同市場經濟中交易行為結合在一起,就會破壞市場機制,無法實現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所以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必須是中立機構,以保證會計準則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才會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起到有效的規范作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實現。我國已頒布實施的具體會計準則對會計的具體業務處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規范作用,但是我國的具體會計準則規范的內容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些具體會計準則的內容和實施運用,也并非盡如人意。盡管由于我國的會計正處在變革當中,對以上這些具體會計準則還在不斷的進行修訂,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規范作用。對于一些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仍然缺乏必要的準則作為依據,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國準則的頒布與實施存在很大的不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會計改革的步伐,也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規范。
3、會計制度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經濟逐步走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各項法律、法規逐步規范,會計核算制度也得到恢復和完善。會計制度是指導會計核算方法的具體規定,是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最直接的規范,涉及各項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方法,如對交易和會計事項的記錄和描述、對具體會計業務的核算方法。在2001年之前,我國沒有適用于各行業的統一的會計制度,雖然自1993年開始,我國著手建立了一系列不同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這在當時的會計環境下是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但是由于各種行業會計制度并存的情況,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的質量特征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型經濟實體不斷出現,由于沒有新的、對應的會計制度,這些新行業的會計核算必然出現無章可循的情況,而會計制度作為一種規范性的指導文件,不可能隨時隨意建立或修改,否則會計制度將失去其權威性,也將更難于實施。在此法律環境下,會計信息失去其應有的質量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缺乏可靠性,有關會計要素的定義不夠完整,導致會計主體虛增資產、虛增利潤等會計信息失真情況;第二,會計核算制度缺乏統一性,會計核算各行其道,使得會計信息沒有可比性;第三,會計核算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我國會計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后于經濟形勢的發展。
鑒于上述情況,財政部于2001年頒布了全國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并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中試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上述問題作了較為符合實際的規定。其主要表現為:第一,體現了統一性原則,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第二,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會計要素的定義,反映了其經濟實質,增強了客觀性;第三,體現了會計信息的“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作用,強化了相關性的特征。比如對存貨的期末計價也采用了國際通行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范圍增大,體現了相關性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更好地適應了會計環境變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4、《公司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與運行進行規范,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經濟法律,在有些國家,《會計法》的有關內容包括在《公司法》之中。我國于1993年12月頒布了第一部《公司法》,1999年12月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又進行了修訂。《公司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規定了公司制企業建立的條件、籌資的形式、股票發行方式、股利分配政策、財務報告的內容,還規定了公司制會計主體的合并與分立、破產與清算等程序性內容。上述內容直接關系到會計核算的方法和內容,直接涉及到會計信息所包含的內容,因而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毋庸多言。
隨著經濟轉型的進程,會計環境與會計制度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使得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也隨之改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跨國企業的發展,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迅速擴大,呈現出一種國際化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和個體成為企業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會計信息使用國際化的需求,即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在滿足本國使用者需要的同時也必須為本國之外的國際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決策的需要。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一方面要滿足本國會計目標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滿足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需要,這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受到挑戰。另外,經濟體制的轉換、所有制轉變、政府職能的改變、市場化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經濟轉型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嘗試,擁有許多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素,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如何與時代共同進步就成為當代會計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濟轉軌時期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如何完善我國會計概念,改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使其適應經濟轉型時期的會計環境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我國在轉軌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會計制度也日漸完善,并逐步與國際接軌。但由于當代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難以與轉型經濟時期的經濟特征相適應,因此,也具有其局限性。不斷提高轉型經濟時期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經濟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穩定增長、促進經濟繁榮的有效保證。
[1]包蕾:關于構建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5).
[2]王文明: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看會計準則國際化[J].財會月刊,2004(9).
[3]景維民、張慧君:經濟轉型的階段性演化與相對市場化進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胡婉君)
book=136,ebook=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