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娣李海珊
(1、云南師范大學經管院 云南昆明 650092;2、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100022)
關于加快云南省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思路
○李海娣1李海珊2
(1、云南師范大學經管院 云南昆明 650092;2、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100022)
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新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還存在很多問題,它是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為跟上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推進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和建設已經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對云南省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其目前面臨的問題和具體應對思路。
農村 金融體系 金融機構 改革 創新 思路
1、農村經濟增長現狀分析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農業經濟發展滯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其農村金融市場環境欠佳、農業產出效益不高。2008年云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103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5.2%,資金的匱乏已成為制約云南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面對此等困境,政府給予了大力扶持。云南省財政支農資金由1991年的13.2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62.8億元,增長了4.76倍,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云南省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現狀分析
(1)農村信用社。改革開放以來,以省農信社為代表的農村金融體系成為農村金融和縣域金融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省農信社的機構網點2431個,從業人員1.9萬人,經營規模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西部第二位。目前農信社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85%以上,貸款農戶占全省農戶的73%。農信社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金融支持作用。
(2)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與網點。截至2009年11月末,云南省正式開業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村鎮銀行6家、小額貸款公司127家,其中小額貸款公司覆蓋全省129個縣區中的59個;資本金規模由2008年底的2.08億元增加到41.23億元,增長近20倍。全省1370個鄉鎮中,有1000多個已被金融機構網點覆蓋。
多年來,云南省已有多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支農和涉農,其農村金融體系相對健全。
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有脫農傾向
在城市和農村發放貸款的人工成本相差較大,因此利益最大化原則使部分金融機構將資源配置向其他行業傾斜。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權限上收,分支機構逐步淡出農村,2009年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共有機構網點1548個,比2005年減少了106個。同時,農業發展銀行作為縣域內唯一的政策性銀行,近年服務領域雖有拓寬,但其商業化運作和大客戶策略難以輻射到廣大農戶。2008年底,省農信社貸款余額1017.7億元,占全省各項貸款余額的15.43%,形成了農村信用社以全省15%的金融資源服務60%農村人口和地域的現象,縣域金融服務的重任落在農信社肩上,但“一社”難以支撐“三農”,不能有效滿足縣域經濟的整體需求。
2、支農金融產品種類稀少,缺乏創新
農信社雖然壟斷了農村金融市場,卻無力滿足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由于自身實力的限制,其服務意識、產品開發、業務模式等提高比較緩慢,和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宏觀管理部門缺乏統一的中間業務發展規劃,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風險評估與監控制度還不夠健全,使農信社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時由于管理體制仍未理順、責權不明確等問題的存在導致農信社暫時無力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和中間業務的創新。
3、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嚴重
對農村經濟有促進作用的貸款不能與金融規模保持同速增長。1985到 2006年間云南農信社貸款平均增長率為22.15%,而同期存款余額平均增長23.95%,說明從農村吸收的資金并沒有全部用到農村經濟發展中。郵政儲蓄前些年在農村金融中只存不貸,分流了大量農村資金。自2007年云南省郵政儲蓄銀行掛牌以來有了貸款業務,但至今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大部分地區尚處于試點階段,貸款數額不大,對“三農”的支持不明顯。
4、農村征信體系落后
縣域經濟發展中,信用觀念普遍淡薄。除了與農村誠信體系尚不健全有關,還因農業產業風險大、回報率低等特性,挫傷了支農資金投放的積極性,制約了對農村信貸的投入。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提出應繼續優化城鄉結合部的金融生態環境,加快農村金融法制化建設,加速推進農村“三信”工程,增強農民金融意識。
以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農村金融成為整個金融體系的瓶頸和短板,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多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改善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1、推進金融機構多元化合作與競爭
各金融機構需加強協作,構建農村金融多元化和優勢互補的金融模式體系。
(1)農信社需通過改革,真正辦成由社員入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2)農業發展銀行要擴大支農領域,將其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支持農業開發、農村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銀行。
(3)農業銀行要繼續發揮支農的傳統優勢,在做好扶貧貸款工作同時,加大對農業生產經濟體的投入力度,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信貸資金的需求。
2、組建農商行
農村金融、縣域經濟、中小企業的市場潛力巨大,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農商行產權明晰,制度規范,理念超前,定位正確,發展也較快,可以在市場上拾遺補缺,拓展微貸業務。云南省可以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例如省會昆明首先進行試點經營。
3、加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建設
云南省應加快試點建設步伐,大力培育適合“三農”特點的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形成投資多元、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對部分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采取定時、定點服務的方式來消除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同時,根據需求合理調整和優化ATM機、POS機等現代化支付機具的布局,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4、吸引資金流向農村
資金是農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問題,一方面必須留住農村自身的資金,吸引農民入股到農村銀行;另一方面,還要有外來資金,一靠財政投入,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二靠銀行加大農村信貸資金的投入,加大農村的信貸規模,并實行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三靠吸引社會投資,針對當地的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引入社會各方的投資,四靠吸引國外資金,可對外開放,引入外資,從各方面保證農村的建設資金。
5、加快改造改革郵政儲蓄銀行
郵政儲蓄銀行的涉農業務范圍在逐步擴大,應借助其資金規模大、網點布局廣、網絡信息發達、在群眾中威信好的優勢積極開展各項業務,在信貸投入、支付結算、理財規劃、信息咨詢等方面為“三農”發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引導其將資金返還農業農村,促進農村資金循環流動。
6、抓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
地方政府應積極參與支農工作,創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經濟金融信用環境,繼續全面推進評定信用戶、信用組、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工程,配套建立提高貸款額度、實行優惠利率和優先辦理等激勵措施,建立由農村信用社、鄉(鎮)政府、村委會和農戶“四位一體”的互信互助的農村信用服務組織體系。
7、鼓勵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
(1)創新發展模式: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和自身特點,制訂科學的發展戰略,做到發展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鼓勵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信托公司、租賃公司在縣域設立機構開展業務。
(2)創新經營機制:改進三農政策性金融的運作機制;完善貸款定價機制;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機制等。
(3)創新金融產品: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延伸推廣到農村,開發符合農民需要的各類金融產品;逐步完善和發展農村地區的證券業務和農產品的期貨業務。
8、建立農業保險防范機制和機構
云南是全國貧困面較大的省份之一,具有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農業保險的典型性。近年來我省農業保險工作的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全省農業保險實現收入3.1億元,累計賠款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和39%。甘蔗保險試點范圍擴大到3個地區,增加承保面積32萬畝;全省350余萬農戶辦理了農房保險,覆蓋面達66.2%。
下一步可通過建立農村擔保機構和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利用政府引導補貼資金流方向及比例,并將各項制度保障細化,使之成為“三農”經濟發展的保護傘,補償農民遭災的損失,降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風險,為云南省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綜上所述,云南省應該依靠金融供給來促進金融需求,依靠新的金融產品和創新,來刺激農戶的金融需求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潛力,全力打造以農信社為主體,以政策金融為保障,以商業金融、農村合作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云南農村經濟增長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才能使金融發展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
[1]楊小平:云南省農村金融現狀及問題調查[J].中國金融,2006(1).
[2]云南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馮興元:農村金融改革需要改變思路[J].中國改革,2007(3).
[4]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5]姜作培: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的幾個著力點[J].經濟體制改革,2007(5).
[6]云南金融年鑒[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7]周立:三次農村金融改革評述[J].銀行家,2006(3).
book=104,ebook=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