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玲
(義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浙江義烏 322000)
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分析
○陳秀玲
(義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浙江義烏 322000)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是本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重要體現,掌握一種國際貨幣的發行權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化貨幣,已經成為國家、廣大學者、相關行業人員的關注重點。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大課題,是一個探索性的前沿問題。本文立足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有利條件,比較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從整體上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利大于弊,我國應該有計劃地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鑄幣稅 貨幣政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整體經濟實力的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持續穩定,以及人民幣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堅挺表現,人民幣的國際聲望大大提高,日益為周邊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大量人民幣在境外流通,已悄然成為流通中的硬通貨甚至儲備貨幣。這是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表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是箭在弦上。
一切都是雙刃劍,有弊必有利。人民幣國際化同樣存在有利方面及不利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通過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比較分析,揚長避短,從整體上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利大于弊,為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化做準備。
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其宏觀經濟環境相對穩定,這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尤其是最近幾年,在世界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高,中國在世界中的生產總值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1.62%,上升到2007年的6.04%。如果按照購買力來衡量,則中國的經濟規模足以與歐、美成三足鼎立之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中國是傳統的政治大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實力的強勁崛起,臺海兩岸關系和緩,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國際經濟與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在亞太地區及國際上具有越來越高的威望及得到越來越多的信任。
人民幣貨幣價值長期保持相對穩定(1994年至2005年匯改前)、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后,在周邊國家貨幣紛紛貶值的形勢下,人民幣保持堅挺,使人民幣在亞洲乃至世界贏得幣值穩定的聲譽,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幣的地位。2005年實現匯改后,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人民幣在更大范圍內被接受,尤其是在我國周邊國家中享有較高的國際信用地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具有極高的國際購買與清償能力,在世界所有國家外匯儲備中搖搖領先。這些有利條件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現代貨幣制度下,鑄幣稅并非是稅收體系下的一個稅種,而是指發行者憑借其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值大于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即貨幣發行帶來的收入。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可以獲得豐厚的鑄幣稅收入。以美元為例,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后,由于在法定貨幣制度下發行紙幣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因此,鑄幣稅幾乎相當于基礎貨幣的發行額。根據有關研究測算,美國的鑄幣稅收入相當于其GDP的0.43%,日本的鑄幣稅收入相當于其GDP的0.46%。截至2008年,美元國際貨幣本位幣的地位使美國獲得的鑄幣稅收入超過18.4萬億美元。如果人民幣能成為國際計價和支付貨幣,甚至成為儲備貨幣后,我國同樣可以像美元、日元一樣獲得高額的鑄幣稅稅收。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金融活動步入空前的發展時期,匯率變動始終是困擾和制約開放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這些都會因外幣匯價動蕩而產生巨大的風險,同時匯價波動對企業產生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后,可減少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貿、乃至在其他經濟往來中所占的比重越是顯著,中國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就越小。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有利于各國儲備在幣種上進行風險分散,而且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國際權利,將是維護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由于二戰之后美元的國際化、霸主地位的建立,使得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了很大比例。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了60%以上,在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中更是70%以上。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具體見表1。若人民幣國際化,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比例應該能夠達到15%-20%的范圍。世界各國多了人民幣這樣一種選擇,大大有利于持有國財富的穩定,而不會面對美元大幅貶值造成財富大幅縮水卻束手無策的尷尬。

表1 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
貨幣是資金的載體,資金是經濟活動的血液,掌握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和發言權自然就會增加。一國貨幣國際化是一國綜合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目前中國已成為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成為國際進出口市場的主要提供者,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國際信用地位。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盡快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及未來實現自由兌換,可以使中國擁有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增強中國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使中國國際地位得到相當大的提高。
國際貨幣的貨幣發行國在享有諸多利益的同時,也意味著承擔維持國際金融穩定的責任。當儲備國發生諸如流動性危機的問題時,發行國就面臨著是否提供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貸款的政策挑戰。袖手旁觀將招來聲譽上的譴責,更嚴重的有可能致使信用散失。而信用是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根基,散失了信用意味著該貨幣將退出歷史舞臺。而要承擔這個責任往往會與國內政策目標相悖、損害國內利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在國際上樹立了人民幣堅挺的形象,獲得良好信用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人民幣國際化之后,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由于來自國際的需求導致面臨的貨幣需求函數更復雜。從國外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到國外居民出于種種原因都對人民幣產生需求:追逐利潤、資產保值、風險規避、儲備貨幣等等。這樣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并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
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貨幣國際化后如果本幣的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出現偏離,或是即期匯率、利率與預期匯率、利率出現偏離,都將給國際投資者以套利的機會,刺激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
盡管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即使與日元相比,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仍然有較大差距。不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金融體制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推進。風險與收益共存,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避免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但長遠看,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整體利益遠遠大于弊端。我國必須有計劃地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遵循“人民幣周邊化—人民幣區域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漸進過程。在可預見的將來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一定能與美元和歐元三足鼎立,在事實上成為全球經濟中關鍵的貨幣,即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
[1]劉力臻、徐奇淵等:人民幣國際化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6.[2]孫東升:人民幣跨境流通的理論與實證分析[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3]周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正式啟動人民幣國際化政策[J].當代世界,2009(8).
[4]張征:人民幣國際化:歷史大勢難違務實措施配套[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3).
[5]張皇墓、張靜春:國際貨幣的成本和收益[J].世界知識,2008(21).
[6]姚淑梅、張岸元等:我國外匯儲備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局出版社,2009.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