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麗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組織平衡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辨析
○朱小麗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進入21世紀,激烈的競爭和組織變革使得組織內的雇傭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打破了員工和組織間原先的心理平衡,員工以忠誠、遵從和努力為條件換來的工作穩定感已不復存在。企業是人、財、物、信息在一定體制下構建的有機體。體制的構建是保證人、財、物、信息高效運轉的基礎。本文淺談了組織平衡理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運用和組織平衡理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關聯。
組織 目標 企業社會責任 關聯
組織平衡理論在企業中運行的內在機制:把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來說,首先,企業提供的和分配的誘因大于或等于企業員工提供的犧牲時,企業就能夠存續。反之則企業目標難以實現,企業也不能存續下去。其次,企業在向其員工提供和分配誘因時,必須切實實行差別誘因的原則,即必須公正地評價各個員工的犧牲,按照犧牲的大小來分配經濟或非經濟的誘因。企業應該不斷地適應社會、經濟、技術等外部環境的變化,經常改變原來的企業目標,確定新的企業目標。組織平衡理論特別強調企業應靈活應對改變了的環境并以此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從而實現其動態平衡。
組織平衡理論在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最重要啟示就是激發人的動機,通過滿足員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從而來實現組織目標。這一理論在管理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一是管理者要努力激發員工的動機。二是管理者需考慮員工不同層次的需要,并為每一層次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激勵措施。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五個層次,以上層次是由低到高的。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滿足方式也將由外部激勵機制轉向內部激勵機制。
從責任性質和責任動機兩個方面,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戰略性、倫理性和利他性三種類型。戰略性性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能作為營銷工具以提升企業形象,進而增進企業利潤的企業慈善活動;倫理性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使企業經營對社會的損害最小化的企業活動;而利他性企業社會責任則指彌補并非企業所致的公共福利缺陷,而企業從中獲益的可能性不確定的企業活動。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將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內在地統一在一起,是可以產生競爭優勢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從而與企業的經濟利益有更明確的正相關關系。根據組織平衡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需要適應環境的變化。
Cumess(2001)就曾經總結,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大部分批評,緣自它隱含著這樣一種信念:對于眾多困擾社會的問題之解決,企業負有直接的責任,并且它們有能力單方面解決此等問題——這至多不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奢望。企業社會責任的倡導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一說大都表現出明確的認同。Hopkins(2007)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則比較契合。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以一種倫理或負責任的方式對待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我國周三多教授(2003)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對環境、員工、顧客、競爭者、投資者和所在社區的倫理行為,通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不僅能使企業自身效益得到增加,而且還能夠使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關系責任或積極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實為企業的義務,盡管違反此義務將產生某種道義上的甚至法律上的否定性后果,但依各國學者的理解,后者并未納入企業社會責任這一范疇。可以說,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責任”系指“義務”,這在學界和實務界都是一個無可置辯的定論。
(2)企業社會責任以企業的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為企業義務的相對方。按照各國的通常理解,此所謂企業的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之構成部分,系指在股東以外,受企業決策與行為現實的和潛在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的一切人。具體包括企業的雇員,企業產品的消費者,企業的債權人,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資源和環境、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體。
(3)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統一體。法律義務是法定化的且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其履行現實和潛在保證的義務。道德義務是未經法定化的、由義務人自愿履行且以國家強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為其履行保障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對社會負有的一種義務,并非單純的法律義務或道德義務,而是這兩者的統一體。
(4)企業社會責任是對傳統的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的修正和補充。傳統的企業和企業法以個人(股東)本位為出發點,認為最大限度地營利從而實現股東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最高甚至惟一目標。企業社會責任則以社會本位為著眼點,認為企業的目標應是二元的,除實現股東利潤最大化外,還應盡可能地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倡導者看來,利潤和社會利益兩方面的企業目標,任一目標的最大化都將受到另一目標的制約。
組織平衡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充分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企業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方式,具有社會責任特征的產品和企業往往更具市場競爭力;第二,在某些時候,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企業自身的產品和生產過程并沒有直接關系,但仍能夠為企業建立或維護自身聲譽;第三,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于促進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改善企業治理,推動產業發展、完善市場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第四,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不僅能增強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還能改善企業與顧客、供應商、銷售商的關系,提高產品市場歡迎程度;第五,企業社會責任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的道義武器,以此增大競爭對手生產和經營的成本。
組織內平衡機制在企業中的作用日益壯大,即對員工的責任越來越不可忽視。如員工滿意度調查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已為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所認識,并成為企業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員流失率。公司向員工公布滿意度調查結果,針對員工不滿意或有抱怨的問題,共同進行根源分析,制定改進行動計劃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和信任度。通過滿意度調查后的改進措施,可以激勵員工,增強對企業的歸屬感。
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對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組織平衡理論在管理上的運用是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環節。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最佳效益,要從員工自身的特長優勢出發,探求“人”與“工作”的相互適應,對員工工作績效的評價標準,應與企業的發展有機聯系在一起。
企業系統與環境相互滲透,開放度應該增加。作為系統,公司與環境之間并沒有明顯邊界,它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的。公司與環境之間的邊界可以看作是各個成員企業(子系統)與環境之間界面之和。此外,公司成員結構是一個動態結構。當某些成員企業不具備發展潛力功能嚴重衰竭時,或某成員企業的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時,公司可以通過股權轉讓、合同變更、企業再造,或使其躍升為核心企業等手段隨時調整成員企業的構成及其地位,以保證公司的資產不受重大損失。因此,公司中的成員企業為自身生存而展開資源競爭,尋求新的誘因來實現組織的內外平衡。他們總想無償或以較低的費用使用公司的核心技術,更多地占用低成本資金,更多地利用公司的原料供給渠道、最終產品的銷售渠道,為更多地爭取對自己有利的各種要素投入煞費苦。而公司也要為資產升值、商標等無形資產的保護制定對策,并盡力協調成員企業的行動,保證整體戰略目標的實施。競爭增加了系統協調整合的難度,同時使系統偏離穩定狀態,有利于創新的產生:正是這種競爭和協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公司建立起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自適應系統,躍變成一個能對外部環境迅速作反應的有機體。
組織平衡理論表明,一個組織成員協作的意愿,就是個人由于協作而得到的“誘因”同付出的“犧牲”二者相比較后誘因的凈效果。“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如果較好地解決了系統失衡過程中技術創新的內在生成環境問題,從“德魯克式”困境中獲得了發展。技術創新“新組合”是公司技術經濟系統生成的內部誘因,“新組合”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是這種誘因能夠得以放大,從而形成系統突變的“基核”并推動公司的產業升級。實現組織的對內和對外動態平衡,對內平衡,是按誘因分配的經濟原則進行有效分配,從而確保成員協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對外平衡,尤其是在改善與地方政府關系和爭取上級支持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公司整體不斷適應外部環境。
[1]陳維政:企業社會績效的利益相關者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2(2).
[2]喬治·恩德勒:面向往動的經濟倫理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Aupperle,K.E.,A.B.Can DU,and J.D.Hat6el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orl 0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85(28).
[4]羅玲、楊曉林、李鐵林:員工滿意度調查探析[J].冶金經濟與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