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芳
(武漢工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淺析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主要障礙
○朱燕芳
(武漢工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國際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融資結算方式,以其獨特的優勢順應了當今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國際貿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雖然國際保理業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是一項十分成熟的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卻起步較晚,發展規模相對落后,這不僅與我國作為外貿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也與國際貿易中非信用證結算方式迅速發展以及賒銷貿易日漸增多的潮流相悖。因此,本文從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入手,并從信用體系、法律環境、人才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制約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障礙,以期推進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國際保理 現狀 障礙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即國際保付代理,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以承兌交單(D∕A)、賒銷(O∕A)等結算方式,由保理商接受出口商的委托,向出口商提供進口商的信用額度調查、信用風險擔保、應收賬款管理和貿易融資的一項綜合性金融服務。簡而言之,國際保理是當今國際貿易中一種重要的集融資、結算、財務管理和信用擔保于一身的貿易融資結算方式。從保理商的角度來說,它是中間業務和資產業務的相結合;從商業企業的角度來看,根據企業的需求不同,它可以是國際結算工具或信用擔保工具或融資理財工具。
保理業務最早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并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西歐國家逐漸發展成型。近20多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以及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出口競爭日趨激烈,國際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融資方式,順應了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其業務量得到了迅猛發展。據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Factoring Chain International)統計,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信用證(L/C)的使用率已降至17%左右,在發達國家已降到10%以下。在歐美和亞太地區的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結算中,國際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證,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目前,FCI已經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50多家會員,他們遵守統一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際保理商體系,互相為對方的出口商提供風險控制、貿易融資等多項服務。在很多國家,國際保理業務已經成為銀行的主營業務,一些國家還專門成立了保理銀行,保理業務已經成為服務和促進國際貿易的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
國際保理目前在歐美國家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業務,但進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1988年,中國銀行與德國貼現和貸款公司簽署了國際保理總協議,這標志著保理業務在我國正式登陸。1993年,中國銀行加入FCI,成為其正式會員。隨后,交通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也陸續推出保理業務。截止2009年5月,中國已有15家銀行成為FCI的會員。
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但我國的保理業務量卻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公布的資料顯示:加入WTO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國際市場,對外貿易發展迅猛,2000年,我國的保理業務量僅為2.12億歐元;2004年,我國國際保理服務量為7.6億歐元;2006年我國內地保理業務量為143.00億歐元,而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7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保理業務量僅占同期對外貿易總額的8‰。2007年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量為329.76億歐元,同比增加130.60%,但2007年全球保理業務量達12991.27億歐元,我國保理總量僅占全球保理業務量的2.54%,截至2008年已經高達550億歐元,但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主要貿易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但正在蓬勃發展中。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與目前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也很不相稱,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國際保理在我國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
國際保理在國際范圍內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金融業務,為什么在經濟貿易迅猛發展、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的中國卻相對落后?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制約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的主要障礙有以下幾個方面。
當前,信用交易在我國還沒有普遍建立,而國際保理業務是一種建立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之上,為國際貿易提供服務的金融服務產品。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與國際保理業務相匹配的以信用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出口信用保險為主的商業信用體系,所以我國的出口企業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匯款、托收、信用證等結算方式進行交易。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完整可靠的企業資信管理、客戶信用評估、授信額度管理等制度,在對國內外客戶信用狀況和信用風險實施評估時存在較大困難,也無法給予授信額度,對買賣雙方聯合起來進行欺詐的風險根本無法控制。再加上我國商業銀行自身風險控制能力較低,以致在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我國國內商業企業不完備的商業信用體系,還導致國內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出現供求矛盾: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往往只限于對銷售商和購貨商都是該銀行客戶的商業企業辦理保理業務以規避風險,這就導致銀行的保理業務量難以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市場上的中小企業是國內保理業務的主要對象,對保理業務有著很旺盛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中小企業都達不到國際保理業務所需要的信用標準,也只能望洋興嘆。
另外,我國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目前,我國國內銀行與保險機構既無業務準入也無合作經驗,商業銀行開展的“無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轉讓”業務還沒有保險機構為其提供保險。這就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必須獨自承擔可能出現的商業信用風險,從而導致風險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實際收益率。然而,歐美地區的專業保理公司為了降低自身的壞賬風險,大部分都可以將保理業務再向保險公司投保以轉嫁風險。中資銀行由于缺少再擔保機構,所以在風險控制時普遍過于重視抵押品,對其客戶商業信用的評估能力和資金流動的監控能力較低,往往還需要依靠行政性的相關措施和非常主觀的額度設定來控制風險,結果是:一方面,中資銀行對一些優質客戶既不能提供足夠的、沒有抵押品的貿易融資服務,又不能給予優惠的風險定價,致使大部分的優質客戶流向外資銀行;另一方面,還可能給一些盈利性非常有限而信用風險又較高的低質客戶提供融資而增加壞賬擔保。
國際保理是一項多功能的金融服務,綜合性很強,無論是從國家宏觀管理的角度還是從其自身微觀發展的角度都需要有一套完整而規范的法律制度與之相適應。1992年我國首次推行國際保理業務,并于第二年加入了國際保理商聯合會,接受了《國際保理慣例規則》、《國際保理公約》等國際規則。但是,這些規則還不能直接指導和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過程。此外,我國的《公司法》、《合同法》等國內法也沒有對國際保理業務有關法律保護和糾紛解決等相關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到目前為止,我國保理業務還遠沒有像信用證等傳統結算方式那樣建立一套指導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因此,目前保理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嚴重滯后以及與國際慣例存在的不兼容性,使得我國的保理業務很難做到有法可依,這種外部環境也給國內銀行辦理保理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使得保理商在產生合同糾紛時難以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這無疑成為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的又一巨大障礙。
國際保理業務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金融服務,包括信用風險控制、銷售分戶賬管理、貿易融資等多個服務項目,同時涉及國際貿易、金融、銀行、法律等較多專業領域。因此,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相當高,要求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不僅要精通英語、計算機操作,又要掌握較豐富的國際貿易、銀行和法律相關專業知識,還要熟悉相關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熟悉國際商法、貿易各國的法律法規和民俗等。而在我國目前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從業人員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專業的國際保理業務培訓,拿到FCI資格證書的專業保理人員也不多。另外,在實踐中,由于我國開展此項業務的時間不長、業務量不大,使得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缺乏實務方面的鍛煉。因此,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乏嚴重限制了我國保理業務的發展規模。
現代國際保理業務是現代通信與信息發展的產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打敗競爭對手,搶占市場,網上交易已成為有利的工具。但是,我國的商業銀行與各國的保理商和民間資信公司等機構之間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網絡。同時,我國開展保理業務的公司有的還仍然使用非EDI信息傳遞技術,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相互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相對落后的硬件設施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保理公司與國外保理商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傳遞,阻礙我國保理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的保理業務走向國際市場。
目前,國際上的保理業務大多都由專業的保理公司開展,其中90%以上都是FCI的會員,其行業準則相同,并有著標準化的業務平臺。但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在我國只有商業銀行才能開展保理業務,到目前為止保理業務仍然只是銀行的諸多中間業務之一。這就意味著,我國保理業務所涉及的融資標準必須服從于我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要求,而最需要獲得保理支持的中小企業,由于不符合要求,實質上是被排除在銀行高高的門檻之外;同時,保理業務由商業銀行兼營,其競爭力也遠遠落后于國外專業的保理公司。因此,央行的政策既限制了我國保理業務的發展規模,又降低了我國保理業務的質量水平。
此外,我國的外匯管理實行的仍然是“結售匯”制,較嚴格的外匯管理束縛了進出口商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積極性,人民銀行的有關限制貸款的政策也約束了商業銀行大力開展保理業務的范圍。
首先,受銀行從業人員和資金的限制,目前我國銀行開展保理業務部門的服務對象,一般都集中在銀行做信用證及托收等結算的客戶上。而目前主動采用保理業務的客戶,也往往是因產品積壓或信用證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這些客戶當然無法形成出口保理業務的穩定客戶群。其次,在保理模式上,我國的保理方式主要采用單保理商,且僅僅限于出口保理業務,而國際上的保理方式通行的是雙保理商保理,即進口保理與出口保理為統一體,共同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此項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局限性。另外,在服務內容上,我國只提供到期保理,而國際上通行的是融資保理。因此,保理業務作為一種金融新產品,其目標不明確和盲目的市場定位也是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
[1]鄒穎、張慶光:商業銀行開辦保理業務的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J].深圳金融,2003(10).
[2]李齊:我國保理業務的未來走向[J].現代商業銀行,2005(4).
[3]季偉: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發展的制約因素[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8).
[4]胡卓紅:商業銀行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思考[J].中國合作經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