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紅,林 超,張增閣
(海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天津 300170)
今年是海委成立30周年。經過30年的努力,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事業從無到有,機構不斷完善,職能不斷明確,力量不斷加強,逐步建立了以水質監測為基礎、以水資源保護規劃為先導、以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為重點、以科學研究為支撐的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體系,為海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委伊始,海委內設水資源保護工作機構——水源保護水土保持辦公室,之后改稱水資源保護處、水資源保護辦公室,至1990年成立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級單列機構)。隨著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逐漸明確流域管理機構法律職責,水資源保護工作內容不斷拓展,承擔和開展的工作由水資源調查評價到流域水環境監測、水功能區監督管理、水資源保護規劃科研等內容。30年來,水資源保護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水資源保護局在職職工42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12人。另外,海委直屬各管理局分別設立了水資源保護工作機構,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到目前為止,海委建成了由1個監測中心、5個分中心、4個固定實驗室、2個移動實驗室和10個自動監測站構成的監測體系。水質監測手段多樣化,常規監測、在線監測、移動監測互相補充,出色完成各項水質監測任務。
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擁有離子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藻類測定儀、流動注射分析儀等多臺套大型先進分析測試儀器及相應的配套設備,同時開展了湖庫藻類監測工作,拓展了監測范圍,目前具備對近100項水質參數實施監測的能力,為流域水質監測監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成了戴營、響水堡、下堡、官廳水庫、密云水庫、冊田水庫、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岳城水庫、龍王廟10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初步形成了京津重點水源地、漳衛南運河流域2個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為動態監測水源地水質信息和實施省界斷面污染物總量監控打下了堅實基礎。
每年組織完成流域73條河流水質監測任務,獲得省界斷面、重要供水水源地、重要濕地、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等各種水質數據約3.5萬個,及時發布各類水環境監測信息,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準確依據。
組織完成了引黃濟津、引岳濟淀、晉冀向京集中輸水等水質監測工作,為調水水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為2008年北京奧運、國慶60周年期間北京地區供水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妥善應對了2007年洋河水庫藍藻爆發和潘家口水庫網箱集中死魚事件。2008年,按照水利部安排,及時派出應急水源水質監測工作組,趕赴四川地震災區開展水質監測工作,歷時25 d,圓滿完成了災區應急水質監測任務,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榮譽稱號。
針對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海委提出了以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主線,打造濕潤海河、清潔海河的工作思路。近年來,先后組織編制了《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規劃》、《海河流域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北運河綜合治理規劃》,提出了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態健康指標體系,為科學評價河流生態健康狀況提供了方法。提出了海河流域生態需水量,確定了維護河流生態的閾值。針對性地提出了管理保護、生境恢復、水質改善、強化凈化、直接補水、水量—生境改善、水量—水質改善、復合型修復、以綠代水修復9種生態修復模式,明確了功能定位及生態修復管理對策措施,為深入推進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先后開展了引岳濟淀、引黃濟淀等生態應急補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根據水利部部署,海委于2000年組織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了流域水功能區劃工作。2002年4月,水利部印發了《中國水功能區劃(試行)》。至2009年,海河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功能區劃全部得到各行政區政府批準,為流域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指導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工作,海委又組織修訂了海河流域水功能區劃,使得流域水功能區劃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2006年,海委正式提出了海河流域納污能力及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初步劃定了海河流域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在此基礎上,各省市也相繼開展了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區域限制排污總量意見。2008年,《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權限》得到水利部批準,進一步明確了水功能區管理的重點與方向。2009年,首次向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沿河四省人民政府通報了漳衛南運河水系省際入河污染物總量,進一步加強了省界緩沖區監督管理工作。
1991、2003、2007年先后組織開展了3次流域入河排污口調查工作,不僅為《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海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也為流域入河污染物總量監督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入河排污口登記、設置審查、監測監督等管理制度。自2005年開始,灤河、漳衛南運河等重點河段排污口登記調查已經變成常規性工作,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記逐步規范。
30年來,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前期規劃工作不斷進步,真正起到了先導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開展了海河流域綜合規劃和4次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提出了優先保護水源地(含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戰略性方略。通過規劃,力求在流域水資源保護方面,做到全面規劃、統籌安排、保護重點、兼顧一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爭取用較少的投資達到較好的環境目標,以做到經濟利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近幾年,又相繼開展了海河流域水功能區劃、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規劃、海委直管水庫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環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以及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等專項、專業或綜合規劃,從不同角度對水功能區劃目標設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要求、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任務、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區劃定、渤海灣主要入海河流限制排污的總量控制以及對流域水資源保護發展的整體思路都作了明確安排,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提高流域水資源保護科研水平,組織開展了平原河流生態修復模式研究、GEF項目流域污水再生利用研究、北方水庫藍藻爆發閾值研究等方面工作,有力支撐了流域水源地保護、水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管理工作。海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需水量研究等多個項目榮獲國家大禹獎等榮譽。
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與美國地調局開展了中國海河流域與美國類似流域之間地下水水質對照合作研究、海河流域重點水源地富營養化防治對策研究等合作項目。通過國家引進國外智力項目,先后邀請外國專家十多人次前來講學交流,促進了科技水平的提高。
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自1983年起步,由于國務院、有關部委的重視,河北省、天津市的共同努力,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引灤水質至今仍保持良好狀態。
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先后召開省部級大型會議6次。引灤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引灤沿線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極大推動了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作為引灤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海委牽頭建立、健全引灤水質監測網,發布引灤水質簡報,組織開展引灤水資源保護聯合檢查,組織開展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座談會,組織編制引灤水質管理規劃、潘大水庫水源地保護規劃、潘大水庫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組織開展潘大水庫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協調潘大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努力促進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不斷進步。
保護水資源需要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團結治水。2003年,在海委與流域內8個水利(水務)廳(局)簽署海河流域水協作宣言框架下,初步建立了由有關省市水利、環保部門、海委參加的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2006年,海委牽頭組織河北省水利廳、河北省環保局、山西省水利廳、山西省環保局對子牙河中上游水系各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情況、城市總退水情況、城市供水水源地情況、重點企業排污情況等進行了聯合檢查。
通過協作機制,近幾年還多次對子牙河水系、漳衛南運河水系的水源地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調研檢查,及時溝通信息,對影響水質安全的隱患進行排查,有效地減免了水污染事件的發生,促進了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海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問題逐漸突出。1980年,海河流域已有28%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1985、1990、2000年流域受污染河長比例分別達到58.6%、65.9%、71.6%。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海河流域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期監測數據表明,海河流域部分水系水污染程度明顯降低。以流域污染最為嚴重的漳衛南運河水系為例,有機耗氧污染物明顯下降,高錳酸鹽指數等污染性指標已呈明顯下降趨勢。
但是,目前全流域受污染河長比例為65%,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36%。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流域水資源保護任務仍十分艱巨。
(1)水利部領導對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陳雷部長在2009年全國水資源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抓緊建立水資源管理的3條紅線,其中1條紅線就是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要求強化水功能區管理,特別是保護區、保留區和省界緩沖區管理,加強省界斷面監測考核管理,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
(2)流域內各省市區對水生態環境修復給予了高度重視,已經開展了多條河流生態修復試點示范工作,加快了城市河湖綜合治理步伐,把建設生態文明看作民心工程,生態修復成為水利工作新課題。
(3)公眾對生態環境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水污染源治理以及水源地保護等問題非常關心,對水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對生態文明建設呼聲更高。
(4)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問題復雜,不僅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協調,而且存在很多水生態修復技術難點,需要組織開展科研攻關。
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緊緊抓住水資源管理的納污總量控制紅線,扎實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進一步推進 《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實施,做好相關工程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管理,進一步協調推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加強水源地保護聯合檢查,促進水源地保護工作,保障供水安全。
在已有流域限制排污總量和流域綜合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流域限制排污總量意見細化分解,提出各河系、各行政區“十二五”期間入河污染總量控制紅線,建立水功能區動態納污能力分析模型,指導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
進一步加強流域重點入河排污口調查監測,開展流域各水系省際入河污染物總量報告和通報工作,研究開展省界緩沖區水質達標情況報告和通報工作,強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
進一步加強水質自動監測、移動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突發性水污染應急預案,開展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演練,為水質預測預警和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對工作提供保障。
繼續做好流域常規水質監測和跨流域調水水質監測工作,為水資源科學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在流域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基礎上,注重開展中小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工作,開展河流生態管理措施研究,加強水生態修復技術攻關等科研工作,實施水生態修復試點示范,推廣水生態修復成熟技術,促進流域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進一步加強引灤水資源保護聯合檢查,交流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經驗,重點研究引灤水資源保護機制建設,探討建立多方參與的省市政府間協作機制,共同做好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
繼續促進流域機構與各省市區水利、環保部門協作,進一步加強單位之間溝通交流,加強水系保護聯合執法檢查,共同維護流域水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