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技報社 鄒光盛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再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無不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福建科技報·三農周刊》作為報刊媒體,應該勇擔責任,調整報道思路、報道模式和報道視角,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供良好的輿論支持。
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新農村的報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新聞宣傳必須圍繞這一大局,按照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要求,報道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決策、重大意義、政策措施,緊密結合實際,把握規律性、體現創新性、富有時代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輿論支持、精神支柱和文化支撐。《福建科技報·三農周刊》在報道新農村建設時,沒有簡單地“以農道農”,也沒有以過去報道“新村”的模式來報道新農村建設,而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新農村的報道,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報道對象,去偽存真,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緊扣新農村建設的主題,充分宣傳報道建設新農村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進展和新成效。《福建科技報·三農周刊》始終要求報社采編人員,既要把黨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的要求和方針政策宣傳出去,又要把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實踐的現狀、他們的真實意見表達出來。通過新聞輿論,引導各地關注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要以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新聞報道的著力點。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新聞宣傳機構全面地掌握情況、分析問題、研究對策,更有利于決策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障新農村建設沿著科學的道路前進。
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新農村報道的主要受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型農民的標準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明確了這一點,報道才能做到主體突出、主題鮮明、導向正確。做到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依靠農民、發動農民、調動農民的建設積極性,最終落在使農民得實惠上[1]。
在新農村報道中,記者心中必須有農民的位置,深刻領會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農民不僅是“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農”中的決定性因素。新聞報道必須突出農民在這一偉大工程中的主體作用。《福建科技報·三農周刊》堅持以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為切入點,培養高素質農民;以推廣實用技術為切入點,增加農民收入;以介紹經營知識為切入點,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以宣傳法律法規為切入點,提高民主意識 ;以宣傳生態農業為切入點,促進村容整潔;以推介先進典型為切入點,帶動農村富裕。如報社開辟《種養致富專刊》主要介紹了常規的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如糧食生產中播種、撒秧、施肥、豬、羊、雞、鴨等農畜禽的喂養、防病技術。這些技術是農民能用得著、易見實效的技術,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的安全穩定。同時,專欄里面還大力推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新技術,幫助農民依靠現代農業新技術增加收入。又如《生態農村》專版主要是圍繞中央、省委提出的生態文明的要求,針對當前農村環境質量相對較差,部分農村存在農藥化肥污染、村落污水橫流等狀況而開辟的專版。報道主要以宣傳生態農村為切入點,宣傳測土配方施肥等節肥技術,病蟲草害生態控制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減少農村生活廢棄物、畜禽糞便的污染,改善農村衛生狀況等。
做好新農村建設報道,必須要選準“三農”問題關鍵點——農民關切的話題。如農民增收問題、土地問題、農村的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都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關系自身的切身利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的收入。由于農產品具有收入彈性低和價格彈性低的特性,單純靠增加農業生產容易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要通過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一方面流動出來的勞動力由農產品的供給者變為農產品的需求者,另一方面使留在農業的勞動力耕地面積增加、擴大經營規模,農民的人均收入才可以長期持續增長。因此,要重視種植結構、品種結構、經濟結構、區域布局的調整報道,引導農民由單純的生產者變為經營者,推進農業向組織化發展,才能使農業實現現代化轉變。
引導農民樹立科技增收觀念,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我們“三農”報道的主線。土地不僅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問題直接關系農民的權益、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穩定,我們一定要通過報道好黨中央政策,給廣大農民以“定心丸”。要正確對待土地流轉問題。在當今工業化和小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農民離開土地甚至離開農村,因此,引導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有利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施標準化,使土地資源有效利用。對違法亂占亂征農民耕地的,要從正反兩面給予深入報道,并且旗幟鮮明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2]。
新農村建什么,怎么建,農民最有發言權,這就要求記者將筆觸、話筒、鏡頭伸向農民,了解農民的期盼、愿望,傾聽農民心底的呼聲。讓農民說話,說農民自己想說的話,這樣的報道才有鄉村風味、泥土氣息。切忌存在著“唯上”的傾向, “首腦”的宏論多,農民的聲音少;成功經驗多,基層觀點少。
報道的語言應該平實、樸素,通俗易懂,多用農民的鄉俗俚語[3]。如《福建科技報·三農周刊》在《消滅荒山創“林改”》中,引用農民的語言“火燒山是‘老頭放火(開荒用火),干部打火,農民觀火,領導惱火’。林農說得好:‘種樹像種菜,誰種誰砍賣,耕山勝種田,營林能發財。’”在《情注老區謀發展》中,群眾高興地說:“‘五通’是個德政工程,讓老區人民的心與上級干部融通了,讓老區的經濟與外面的大市場溝通了!”在報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優秀事跡和典型經驗,也必須多用平民語言,要避免使用太過華麗的詞藻,讓農民能夠體會到先進典型的成功經驗就在自己身邊,能夠切身感受到典型的激勵作用。
總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新農村建設的報道同樣是長期的、復雜的。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報道,還要十分注意報道的方式方法。新農村建設報道有別于以往的“三農”報道,必須跳出傳統“三農”報道的單一思維,用新的視角審視新農村建設,找準角度,找準切入點,讓新聞呈現出時代性和貼近性。
[1] 桂運東.新農村建設報道如何破題[J].今傳媒,2006,(6X):49-50.
[2] 徐建堂.選準關鍵點,提高“三農”報道質量[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6890/4509944.html.
[3] 董秀芳.新農村建設報道:讓主角說話[J].視聽界,2007,(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