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利,楊 震,劉 晨
(1.滕州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山東 滕州 277500;2.滕州市水政監察大隊,山東 滕州 2775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滕州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節水型社會建設是解決滕州水資源供需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滕州市自2004年被確定為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市)以來,堅持開源、節流、保護、管理并舉,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措施,對水資源統籌規劃,優化配置,統一管理,高效利用,各行業節水一齊抓,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近年來,滕州市由純農業縣發展為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綜合城市。農業由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到目前糧、經、菜穩產高產的新格局,工業由相對集中的手工作坊發展到目前以機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醫藥、建材、輕紡等六大支柱產業多面開花的新布局。城市的用水結構也由以農業灌溉為主的低需求用水,向農業、工業兩不誤的保證率較高、需求相對集中的用水轉變,隨著滕州經濟的不斷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必將增大,需要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程度,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約束性目標,強化水資源節約和保護,要以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滕州市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只有協調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做好節水工作,才能保證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近年來,為了滿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農民收入,滕州市大力發展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農業出現了現代化、設施化、產業化發展的良好趨勢。但由于傳統的季節性供水模式,使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和影響,為農業發展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保障,已成為水利建設的緊迫任務。滕州市工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工業用水量的比例越來越大,要實現工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必須提高工業用水水平,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工業的健康發展。
根據多年的調查,傳統的節水手段只是以政府行政推動為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調動用水者的節水積極性。節水是個綜合性問題,貫穿于水資源的開發、配置、使用等全過程,傳統的節水工作只注重某一領域或某一環節的節水,人為割裂了其整體性,使節水工作很難形成協同效應,這樣的節水只能是某一方面的節水,很難使節水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基礎上,山東省和棗莊市已分別制訂了《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棗莊市節約用水辦法》等法規規章,滕州參照法規并建立了專職的執法檢查隊伍,加大了節水執法力度,但滕州市現有的節水法規體系和制度還不健全,節水執法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缺乏科學、權威的節水規劃及管理規范,現有的方式不能滿足新時期水資源管理的更高要求。
滕州市節水型社會建設期間,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和重點用水單位間均建立了對應的直線管理網絡,形成了用水有人管、節水有人抓的管理制度,并建成了一大批節水項目,但部分企業還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同時,超計劃加價水費標準與法規體系不配套,計劃用水難以落實到位,水價、水資源費等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的經濟杠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有償使用水資源制度還沒有變成取用水戶的自覺行動;公眾參與水資源管理、節水投資和融資機制還不完備,多數是企業內部挖潛,缺乏相關的激勵政策和機制。
節水型社會建設不僅僅是水量節約,保護水質也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滕州市雖然初步形成了企業取退水水質監測制度,但是沒有形成系統性、統一性,水環境保護體系尚未健全完善,水功能區劃、水源地保護規劃與保護措施落實不夠到位;工業污水處理設施不配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或不達標排放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村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仍存在,農田施用化肥、農藥,各類水體存在污染,水安全受到威脅,日趨成為民生問題。
多年來,滕州市先后實施了農業節水灌溉、遠程抄表計量、城市供水管網改造、計劃用水審批等多項節水工程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節水效果。但是在全市范圍內,節水器具普及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目前處于起步階段,雨水和污水資源化程度還比較低;節水投入不足,并缺乏長效的保障機制。
多年來,滕州市不斷加大節水宣傳教育力度,群眾節水意識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群眾對節水型社會認識不夠;同時目前節水活動多數還是以政府部門為主,節水還沒有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充分認識滕州市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的嚴峻性,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節水,河庫湖灌區大力推廣渠道硬化防滲改造,井灌區大田作物積極發展管灌、噴灌工程,借鑒先進經驗,探索溝灌、膜上灌、激光控制整平土地等節水措施,菜田、經濟林果發展噴灌、微灌、小管灌技術;工業節水重點搞好一水多用,循環利用及污水處理回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加快中水設施、工業及城市污水處理回用工程的建設,逐步實現污水資源化,對老工業實施供水管道改造和節水工藝技術改造;在確保飲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實施城區公共供水管網改造和“一戶一表”工程,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訂與節水和計劃用水有關的規章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和計劃節約用水的管理,切實把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落到實處,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規劃、調度,按照先客水、后地表、再地下的用水次序及先生活、后生產、再生態的公共用水次序合理配置水源;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大節水稽查力度,認真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全面實行超計劃用水、額定用水、階梯型水價和水費、水資源費累進加價制度,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進一步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與分工,加快節水評價體系、考核標準、節水規劃和有關規章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公眾參與制度:發揮相關行業協會、用水戶等團體的作用,采取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水平;完善節水投入機制:合理使用水資源費,安排確定節水專項資金,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節水投融資機制,提高節水投資力度;建立健全節水責任制:嚴格評價、考核取用水單位節水措施實施情況。
在建立完善科學規劃體系、水資源管理與節水技術推廣體系的同時,重點圍繞工業節水、非傳統水源利用等方面,推廣節水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和新材料,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方案,完善滕州市遠程抄表監控系統,開發建設水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實施節水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技術性、科學性。
積極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節能宣傳周等,廣泛深入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和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形成良好的節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