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強,孫晶輝,張慶全
(1.滕州市水利建設工程公司,山東 滕州 277500;2.濟南市水文局,山東 濟南 250100)
在國內一些節水試點城市,經過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了節約用水的幾種模式,即管理型節水模式、科技型節水模式、工程型節水模式、公眾參與型模式、循環利用型節水模式等。如何在用水、節水工作中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結合幾種節水模式,筆者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既要注重制度建設,更要強調觀念、工程、管理、科技和公眾參與,綜合運用法制、行政、經濟、技術、教育、工程等多種措施,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充分發揮水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效益。
以法制規范節水,首先要按照我國水法法律及相關政策法規管好水、用好水。其次,各級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水利政策,以規范和限制用水,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再次,各級水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措施,狠抓落實,
從點滴做起,確保把法律、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據了解,目前,全國污水的保守排放量為584億m3/年,現存生活和工業垃圾總量超過125億t,而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 1.3億t的速度增加。在開源節流的前提下,既要注意防止水污染對水資源帶來的危害,又要注意合理開發水資源,保護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各類水體的使用功能,以不斷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充分利用水資源為重點,開源節流。在某種意義上,減少污水排放量和加大治污力度就是節水。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城市水處理廠的功能建設,力爭較高的污水處理率;另一方面,要實現工業污水的達標排放,特別是要加強對冶金、化工、造紙、印染、制革等污染危害大的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要實現零排放,就要讓水“動”趕來,達到循環再生持續利用。
節約用水,更新觀念是根本,設施建設是關鍵。充分利用節水器具和節水措施,舍得投入,注重實效。我國節水器具和節水設施較少,不少地方因水價偏低,用戶對節水器具漠然視之,而有的地方想利用,市場上卻缺少相應的設備,在現行的經濟市場宏觀控制條件下,應及時有效地解決好這類矛盾,積極推廣應用節水器具,依靠科學技術,通過科學功關,破解難題,真正實現節水。
利用國家所有的水資源和水工程供水,按照水法律法規規定,向受益者收取水資源補償費和供水水費,
是維持供水工程正常運行的需要,同時也是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保護水環境的需要。水價過低,人們更不注意節約用水,結果,一方面用水量大,加劇了用水緊張。另一方面造成排污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
在十二五規劃中,水利部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就是根據我國目前的水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及時合理地引入市場機制,調控水的價格,充分利用價格杠桿來制約和調節用水量,是必不可少的調控手段。在城市生活中,實行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在非生活用水上,應對單位生產性質和用水途徑進行分類,采取分質分級用水;在農村,要加強水源管理和利用,逐步實現水權所有制和有償付費制。
在現實生活中,一切有意或無意浪費水的行為都源于思想道德修養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就供水單位而言,以德節水就是要恪守職業道德,增強管護意識,加強供水設施和系統的檢修和維護,盡最大努力降低損失。作為用水單位和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樹立良好的節水意識,把節約用水作為單位和個人應盡的義務,做到不該用的堅決不用,時時處處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珍惜水、愛護水、節約水。充分發揮公眾廣泛參與的作用,讓水在良好的習慣中省下來。
節約用水是一項長期系統工作,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實現科學發展,人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