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海,王 華,劉 靜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總人口558萬人,面積10356km2,其中農業人口403萬人,耕地面積54.53萬hm2,是全國大型商品糧基地之一。該市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1.53億m3,人均占有量為211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 10%;畝均占有量143m3,為全國畝均占有量的8%。多年平均降水量554.8mm,多年平均蒸發量1086mm。近年來,工業得到較快發展,初步形成以電力、紡織、造紙為主的工業體系,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范圍擴大和城鎮人口增加,致使水資源需求量迅速增長,地下水嚴重超采、水環境不斷惡化等問題日漸突顯,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問題,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淺層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已形成寧津、夏津—武城兩個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其中寧津淺層地下水超采區面積650km2;夏津—武城淺層地下水超采區面積800km2。深層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德州、衡水、滄州大的深層區域漏斗群,并且已引起了部分地區的地面沉降。
全市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51,灌溉節水率僅為12%,灌溉水生產效率僅為 1.2kg/m3,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率為56%,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約為55m3,遠遠大于同等國外先進城市水平。
目前,德州市現行管理體制為源水、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環節的管理責任由不同部門負責,水利部門負責供水;污水處理、城市供水歸建設部門;污水排放歸環保部門。致使涉水事務工作協調難度大,難以對用水的所有環節進行全程式管理,不利于水資源的高效節約利用,不適應節水型社會建設對水資源管理的要求。
近年來,德州市制定了一些有關水管理的法規、規章,對強化水資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多是各有關部門根據自身管理職責制定的,缺乏全局性的通盤考慮,沒有形成完整的法規體系。各部門在制定管理法規、規章時缺乏統一依據,在工作中難免產生矛盾。由于有限的水資源管理職能被人為地分割開來,無法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水資源統一管理政策,也無法編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規劃,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帶來許多實際問題。
全市水價形成不合理,水價值和水價格嚴重倒掛,水價偏低,居民生活水費支出不足家庭收入的1%,多數企業用水成本占其生產成本的比重不超過2%,農業不收水資源費,導致節水意識淡薄,水浪費現象普遍。
目前,德州市水資源監測所采用的技術比較落后。一是監測站點偏少,分布不合理。僅在主要河流設立10個斷面監測點,各支流河口和主要入河排污口均無監測站點,不能及時掌控河道水質狀況;淺層地下水長期觀測井點只有34個;沒有深層地下水長期觀測井點。二是各縣(市、區)監測設備不配套,觀測井失修,難以保證監測精度。三是農業用水計量率較低,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缺乏執行平臺,大水漫灌現象普遍;工業用水計量設施不到位,無法進行水平衡測試;農村生活用水計量尚未實現一戶一表,水資源浪費現象還較普遍。
一是應理順部門職能,實現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配置和統一管理,達到取水、供水、用水和排水的統籌管理,切實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管理和公共服務兩方面的職責。二是將污水處理、城鎮供水推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三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水資源統一規劃,采取多種形式,引導社會用水,指導企業供水,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一是在明確全市水資源分布狀況和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的基礎上,根據各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科學分配全市水資源量,探索水權水市場形成機制,將宏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通過層層分解,明確到縣(區)、鄉(鎮)、灌區、用水戶,做到層層有指標。同時,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實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灌溉面積。二是盡快制定出臺有關用水定額指標及管理辦法,形成較為完備的節水技術標準體系。依據水權總量,核定單位工業產品、人口、灌溉面積的用水定額和基本水價。以定額核總量、總量不足調結構,定額內用水執行基本水價,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
建立和完善計量、監控系統是實現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水權管理的基礎,目前該市的水資源監測和計量系統還很不完善,僅能對大的河道進行水量水質監測,不能滿足建設節水型社會要求。工業要計量到每個用水戶和生產井,生活用水計量做到一戶一表,農業用水要計量到斗渠和每個取水井;要完善地下水水位與水質監測系統,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要建立入河排污口監測網絡,保障河道水質功能;要完善水資源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水資源信息共享和社會監督。
要建立適應統一管理、科學管理的水法規體系,為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提供法律保證。要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同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銜接的政策體系,為水資源管理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打好基礎。要建立適應市場運行的水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新機制,在政策方面制定有利于節約用水、水資源費征收、雨洪利用、污水處理及回用、地下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政策。
目前,該市水價不能體現水資源的實際價值和水資源的分質定價,今后應建立靈活的水價形成機制,根據市場和水資源狀況,對不同質的水源采用不同的價格,刺激用水戶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長期以來,大多水利工程投資以開源為主,而節水工程投資較少,特別是工業和生活節水投資更少,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管理效率低。今后,應建立節水激勵機制,加大節水資金投入,從收取的水資源費和水費中提取部分資金,專門用于節水管理與節水技術的研究推廣,并形成制度化。
一是宏觀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穩糧擴經草,即穩定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增加飼草種植面積,提高單方農業用水的經濟產出,優化農業用水,合理調整農、林、牧、副、漁各業用水比例,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節水高效農作制度,提倡發展和應用節水種植技術,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限制水稻種植面積。三是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注重節水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使公眾樹立水資源有限、水資源有價、用水有償的觀念,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普及公眾節水知識,增強社會對節約用水的認知感,促使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同時,要建立公眾參與的信息平臺,廣泛接納公眾信息,實現公眾與水管理部門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倡導成立各種規范的用水組織,如農民用水協會、行業用水協會等,實現用水戶自主管理,自我發展,降低水權管理的制度成本,形成水資源管理的良性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