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國,朱巖海
(濱州市簸箕李引黃灌溉管理局,山東 惠民 251700)
簸箕李灌區是黃河下游大型灌區之一,控制版圖面積2243km2,設計灌溉面積 11.3萬hm2,擔負著惠民、陽信、無棣三縣11萬hm2耕地的灌溉和沿渠、沿海地區30萬人口及20萬頭大牲畜的飲水任務。灌區主要骨干工程有:渠首引黃閘兩座,引水能力分別為100m3/s、50m3/s;總干渠1條,長38km;干渠2條,一干渠長45.6km,二干渠長 66km;支渠 144條,總長 927.5km;渠系建筑物1364座。灌區年均引用黃河水4.0億m3,最大年8.9億m3,年均灌溉土地 700km2,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適宜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是魯北地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但目前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仍屬欠發達地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潛力巨大。
灌區運行40多年來,由于配套資金嚴重不足,致使灌區渠道襯砌率低,渠道滲漏嚴重;建筑物老化失修,部分建筑物超役運行,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發展新農業的需要;尤其土質渠系,損失水量嚴重、沿渠兩岸沙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改造治理,嚴重制約著灌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灌區效益的最大發揮。目前干級渠道襯砌率僅為11%,每年的輸水損失達1億m3,支級渠道幾乎全為土渠,襯砌率不足1%,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8。灌溉仍采用漫灌,旱灌一次每畝需水500余立方米。隨著黃河水近年來限引時間的逐漸增長,黃河水已變為可用而不可靠。為了徹底淘汰舊的灌溉模式,合理用水,科學用水,發展節水灌溉已成為灌區當務之急。
隨著上游沿黃地區用水量增加,受小浪底水庫調控運行,黃河來水徑流量明顯減少,加之多次調水調沙,河床降低,閘前黃河水位有較大程度的降低;2004年東引黃閘上游9號挑流壩改建,迫使黃河主流南移,東引黃閘閘前淤積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農田用水關鍵時期基本引不出水;2005年以來,灌區啟用西引黃閘,而西引黃閘設計流量50m3/s,引黃水量較小,不滿足灌區下游的用水要求,致使灌區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灌區內農田灌溉仍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亂扒亂堵溝渠的現象較嚴重,而且灌區內渠道多為土渠,堤防破損,滲漏水較嚴重,嚴重浪費水資源。
主要表現在管理道路不暢,交通、通訊設施落后,以致于供水調度不夠迅速,工程管理養護不及時;量化管理措施陳舊、不配套,與灌區的發展不相適應;科技服務體系缺乏,跟不上科學用水、優化調度的要求。
節水灌溉工程是一項一次性投資較大的工程,而農民群眾普遍人均收入不高,傳統農業種植效益偏低,投入與產出比例失衡,不能促進廣大農民建設節水工程的積極性,在沒有足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預期的農業節水灌溉任務難以完成。
很多群眾都意識到水資源緊缺,但僅限于思想領域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節水的實際行動。灌區水資源缺乏,政府開源節流,優化配置,以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但農民缺乏全局觀念,特別是未實行計量政策,按耕種面積收費的方式,更使節水和農民利益很難掛鉤,只管自己的收成不管節水與否,以至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
灌區上游的地下水蘊藏量較為豐富,水質也符合灌溉標準,但由于使用黃河水灌溉較為便利,且水價低(0.056元/m3),致使當地的地下水資源仍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此外,利用地下微咸水作為補源方面還有待于開發。
實行計劃用水,科學用水,節約用水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力措施。因此,要加大節約用水宣傳工作的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逐步建立節水型社會,同時社會各行各業加強對水的高效利用。針對灌區內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利用現有的水利配套工程,大力發展渠道襯砌、管灌、微灌等節水工程,特別推廣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節水灌溉技術,如“小白龍”輸水灌溉;2)秸桿還田,調溫保墑;3)實施地膜覆蓋技術,調節土壤溫度,減少水分蒸發;4)廣泛推廣耐旱優良品種,使用抗旱劑、保水劑等田間節水技術;5)深耕加施有機肥,維持土壤持水量,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6)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地下水,配合引黃河水,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灌區內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加強用水監督管理,按量配水,建立合理的水價格,利用經濟杠桿作用,從按畝收繳水費模式向按方收費模式轉變,從成本價逐步走向市場價。同時,健全和完善農田用水計量體系,對各取水口用水戶加強測水、計量巡回檢查,做到按用水計劃調配黃河水,逐步實行計劃用水,科學配水。
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現有控制性建筑物的維修、恢復、改造與提高上,利用國家對節水工程的投入,爭取對灌區的資金支持。
努力爭取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通過工程措施減少灌溉水從水源送至田間沿程的水量損失,改善沿渠生態環境。在對干級渠道輸水性能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應對解決措施。如襯砌沙質渠床的主要輸水干渠;改建輸水干渠上的“卡脖子”工程,以達到短時間、大流量的供水要求;改造干級渠道取水口門,杜絕跑、漏水的現象。
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和約束各項水事活動,增強灌區廣大農民的水法規和水商品的意識,將黃河水源的管理納入法規軌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發揮黃河水的效益。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術和灌水質量,縮短灌水時間,提高灌水勞動效率和節水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進行田間工程改造,劃長畦(溝)為短畦(溝),改寬畦為窄畦,設計合理的畦溝尺寸和入畦(溝)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勻度和灌水效率。研究表明,在入畦單寬流量為3~5L/s時,灌水定額隨畦長而變,當畦長由100m改為30m時,灌水定額減少150~204m3/hm2;當畦長 30~100m時,畦單寬流量從 2L/s增加到 5L/s,灌水定額可降低150~225m3/hm2。
以灌區的節水示范區為例,經調查常規地面渠灌綜合毛灌溉定額為5250m3/hm2,節水示范工程建成后,大田作物噴灌毛灌溉定額為2700m3/hm2,每公頃年節水2550m3;果樹滴灌每公頃年節水4050m3。根據工程資料及灌溉試驗分析,本區現狀小麥平均每公頃產5250kg、玉米 5700kg、棉花1200kg,實行噴灌后平均增產 15%,根據計算示范區年增總效益18520元,水利分攤系數按0.5計,則水利效益為92.6萬元。示范區每年節水約88.3萬m3,這部分水源可擴大灌溉面積266.64hm2??傊?,灌區實施節水灌溉,節約了大量能源和勞力,促進了農業由勞務投入向科技投入的轉變,顯示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楊麗豐,何宏謀,梁志勇.西北內陸河灌區節水灌溉模式及節水效果分析[J].人民黃河,2007,29(11):66-67.
[2] 繳錫云.依靠新的理論技術推動節水灌溉研究的突破[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3(1):1-4.
[3] 陳芝鍵.水利工程灌區節水技術思考[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14(5):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