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濤,張 峰,賈惠穎
(廣饒縣水利局,山東 廣饒 257300)
廣饒縣于2004年,率先在李鵲鎮試點實行集中供水工程。隨后在三年時間內,全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共新打配套深水源井94眼,安裝變頻恒壓供水設備100臺,鋪設供水管道1009km。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實施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群眾飲水困難問題,尤其是小清河以北鄉鎮集中供水工程的實施,除氟系統的安裝,提高了人們的飲水質量,保障了人們的飲水安全。而通過調查分析,個別供水系統還存在漏失現象,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隨著運行時間的加長,漏失現象將會更加明顯,直接影響水廠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管網的漏水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供水多為單個村莊獨立供水,給水管材質量不一,大多采用鑄鐵管和普通塑料管。廣饒縣在農村集中供水工程中,在工程選材上選用耐壓強度高,節能、環保、施工便捷、工程造價低的新型UPVC和PE管以及性能優良的管道附件,并且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確定專業安裝隊伍,大大降低了管網漏水率。
通過對南部鄰縣丘陵地區集中供水系統運行情況的調查分析,局部供水點地形高差較大,水壓長期過高,在運行過程中容易發生爆管。對于這類給水系統,要合理確定其設計壓力,采用安裝減壓閥、分區給水等措施來降低給水系統的壓力,減少漏水量。
管道接頭等處的施工處理不好是引起管道漏水的一項重要原因。農村供水采用管道接頭型式多為承插式,接口之間的環形空隙當填充剛性材料時,剛性較強,接頭受土壤不均勻沉降、水管伸縮、水壓偏高等因素的影響,產生松脫漏水現象。因此,在管道安裝施工過程中首先要嚴格工程材料的檢查驗收制度,其次就是要做好管道基礎的處理工作,保證基礎平穩,有足夠的抗壓強度,遇軟地基時回填沙石分層夯實;在地形變化較大、土質松軟地區,不但設置混凝土基礎而且還要打樁或設置支墩。當沿管線土質不均勻時,采用橡膠圈接口等柔性接頭,并嚴格控制接頭的施工質量,保證嚴密不漏水。另外,在工程完工后做好管道試水試壓工作,完善管道施工竣工資料,及時歸檔,方便管網以后的維修、管理。
水錘現象嚴重破壞管道系統,危害很大,要積極預防。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認真做好排氣閥的設置,特別是在地勢落差大、靠近泵房的主干管道上更應多方面考慮可能出現水錘的各種原因,認真設置好排氣閥。
對已建管網,要加強維護管理工作。隨著供水系統的不斷擴大,供水單位也要相應充實技術人員,分工分段,責任到人,同時配備相關檢測設備積極有效地開展檢漏、修漏工作。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遇到漏水情況做到反應迅速,處理及時。根據漏水的表現形式管道漏水分為明漏和暗漏,明漏通過加強管道巡查經過現場觀察就能發現,暗漏檢測較困難,主要通過聽漏法或分區檢漏法來測定。
1)現場觀察法檢測明漏。通過巡查,來觀察管道經過的路段地面上是否有漏水跡象。這種滲漏通過加強巡查就能及時發現,現場觀察法比較容易掌握且簡單易行,但比較粗略,要求巡查人員認真細致。
2)聽漏法。此法是確定漏水部位的有效方法,也比較簡單宜行,其工具就是一根簡單的聽漏棒,將聽漏棒一端放在閘閥上或管線地面上,從棒的另一端來聽是否有漏水聲,從而找出漏水點的位置。但此法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一般選擇在夜間,以免受到周圍聲音的干擾。確定聽漏位置也要求檢測人員對管道情況非常敦悉,檢測人員根據管道使用情況和以往的檢修記錄來判斷漏水的可能性,依此來確定聽漏點。此法簡單易行,但要經過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積累才能掌握。
3)水表分區檢漏法。在供水地區范圍很大,地面情況復雜,無法通過現場觀察確定漏水點的情況下用水表分區逐個進行測試以確定漏水地點。可將整個給水管網根據管網布局結構分成幾個獨立的小區,在檢測一個小區時將和其它小區相通的閥門全部關閉,只開啟裝有水表的本小區的閥門,使小區進水,從而分辨出該小區是否存在漏水。在查明一個小區后,繼續依此法將該小區分成更小的區,繼續檢測,逐步縮小范圍,再結合聽漏法就可以找出漏水點的具體位置。
1)對于局部管壁裂縫漏水要根據不同管材來確定不同的修補措施。對于鑄鐵管管壁裂縫漏水可采用管卡修補;對于PVC塑料管管壁裂縫漏水采用同規格、同材料的塑料管箍或快速接頭修補,將裂縫處管材鋸掉,用PVC粘接劑將管箍和管道連接或直接用快速接頭連接。2)接口漏水。根據不同的接口方式確定不同的補漏措施。對于鑄鐵管接口要看采用的是灰口還是鉛接口,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不同的措施:灰口時應剔鑿灰口表面,用環氧水泥砂槳填實抹平;鉛口時要剔除鉛口,重新灌鉛、打實。對于PVC塑料管接口漏水,可采用同規格、同材料的相應管件修補,即將接口處管道連同管件一起鋸掉,用PVC粘接劑將新配管件與原管道連接。3)由于運行時間長久老化,或受外力影響管道損壞嚴重無法修補或修補費用較大已無修補價值時,就要考慮更新管道,以保證供水系統的正常運行。
治漏工作是一頂長期的任務,要降低供水管網的漏水量,需要從設計、施工和維護管理等多個方面共同著手,各部門相互協調,不斷創新,從機制上探求一種最科學的管理辦法,真正使得漏損達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