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近年來,陜西省科技廳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增長、抓優勢、調結構、上水平”的總體部署,以技術創新為動力,緊緊圍繞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力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三年來,“13115”科技工程在工業領域內組織實施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重大科技專項167項,支持經費近2億元;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近60項,支持資金2億多元;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在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組建了工業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7個,支持經費2億多元;“13115”科技工程實施以來,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開發和轉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培育和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承擔的“120MN張力拉伸機”項目,攻克制約我國航空航天、軍工等發展所需的關鍵設備核心技術;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承擔的“大型裝備用有色金屬層狀復合板材”項目,已成功開發出可替代進口的、滿足PTA、濕法治金、火力電站等大型項目裝備用高性能有色金屬層狀復合板材;依托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組建的“陜西省焊接鋼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開發出西氣東輸所需X80高強度管線鋼φ1219×18.4mm螺旋縫埋弧焊管和X80高強度管線鋼φ1219×22/26.4/27.5mm直縫埋弧焊管,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撐作用,促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
一、著眼未來,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針對陜西省優勢和區域特點,整合和發揮現有科技資源優勢,著眼未來五到十年期間工業領域發展的總體目標,著力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增值潛力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突破,引領和推動陜西省經濟發展再上新的臺階。根據陜西省已有產業基礎和研發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等領域,以科技專項的方式組織研究和開發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風電并網控制、化學電源及車用動力電池;碳纖維、航空鈦合金材料、核能用新型鋯合金材料、低碳含氟專用化學品;生物檢測及疫苗、創新型藥物、生物醫學材料及器件;衛星導航、物聯網新型傳感器、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光伏產業的核心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裝備、高速鐵路器材及設備等重大產品。同時推進資源主導型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煤炭、石油天然氣、礦產、生物等陜西省主要資源轉化的產業優化升級,攻克新興煤化工、鹽化工、超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鉬鈦深加工、尾礦和廢渣的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帶動形成一批資源轉化新產品。
二、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促進產業升級發展
一是實施重大專項。按照“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發展”的思路,圍繞陜西省汽車、能源、裝備制造、石化、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物流、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產業的技術需求,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名牌產品,加快推廣應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
二是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圍繞省政府確定的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八大支柱產業,選擇一批對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重大科技項目,搶先一步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獲取自主知識產權,占據產業鏈的高端,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效鏈接。為我省實現產業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依托企業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近幾年,陜西省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如陜汽、陜鼓、西電集團、寶雞石油機械、法士特、延長、秦川等組建了工業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7個,支持經費2億多元;我們繼續加強現有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解決行業和產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為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同時繼續聚集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新組建一批工程中心,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行業和技術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是積極推進“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省先后有11家企業成為國家級試點企業,36家省級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通過開展試點工作,大幅度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我們將著眼于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形成比較成熟的、可推廣應用的自主創新成功經驗,為廣大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借鑒和典型示范。
三是著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我省重點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鼓勵和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聯合高等院校,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創新鏈上下游的對接和整合。目前陜西省已建立了石油服務、太陽能光伏、新材料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下一步將圍繞陜西省支柱產業,建立包括半導體激光器、物聯網等在內的一批新的技術創新聯盟,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快先進技術輻射和轉移,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四是搭建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行業和區域創新能力。從2009年起,我們在“13115”科技創新工程中設置陜西省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專項,目前已經建立了17個平臺。建平臺的目的就是通過整合、集成、優化科技資源,完善相關基礎條件建設,提升科技公共服務能力,為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產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并為產業特色形成、產業升級、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顯著的支撐作用。
我們將圍繞《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陜西十二個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促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真正實現陜西省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四、建設特色科技產業基地,促進產業聚集
建立專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是凝聚多方面資源的有效途徑,也是產業聚集快速發展的理想模式。這幾年,我們結合產業特點分別建成7個不同模式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863軟件專業孵化器基地、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西安產業化基地、國家光電子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級陜西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西安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西安國家通信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寶雞國家鈦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下一步陜西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具有支撐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要求,結合陜西省相關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確定的重點發展方向,立足陜西省特色和優勢產業,著眼于未來發展需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再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促進產業聚集,加速產業發展。
五、構建科技服務體系,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一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起功能齊全、支撐有力的創業中心、創新服務中心、孵化器等科技服務機構,構建起較完善的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打造基地優良創業環境。建立起相互聯系、相互支撐、不可分割的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培育一批新興的高技術企業,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全省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
二是積極組織中小企業申報國家創新基金。2009年,陜西省共獲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達252項,爭取國家創新基金支持金額突破億元大關,達16816萬元,位于全國第五,僅次于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創歷史新高。陜西省在創業板上市的寶德股份獲3次創新基金項目支持。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其它8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也獲得過創新基金項目支持。創新基金在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環境、引導地方與社會資金進入高新技術領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動力。
三是加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自2008年10月以來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開展以來,陜西省已通過認定企業868家。通過高企認定工作,不斷推進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有效引導企業通過創新投入,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以自主研發核心的綜合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