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比較優勢是一國或地區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安徽必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比較優勢,以此為基礎融入國際國內產業分工體系之中,并著眼于未來,積極培育其動態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
一、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性
現有的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文獻中,關于目標產業的分析大都運用的是靜態比較優勢模型或比較靜態比較優勢模型,地方政府在目標產業的選擇過程中大都是根據本地現有的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研究不多見,這從側面反映出大多數的產業選擇理論模型仍停留在以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為主的方法上。
20世紀末期開始出現了動態比較優勢模型,主要以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Grossman &Helpman;(1991)和Redding(1999)模型(簡稱KLYR模型)為代表。這些研究通過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引入國際貿易模型,使比較優勢的決定因素得以內生化從而形成了動態比較優勢。模型中經濟增長率和比較優勢一并由經濟系統內部力量決定,這些模型強調了比較優勢變遷與內生技術進步之間的互動關系,考察了連續時間內比較優勢的內在決定因素及其演化機制。本文將國際貿易理論的相關結論引入產業發展理論中,這些理論研究的政策涵義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而言尤為重要,同樣對安徽省的目標產業的選擇也具有重大意義。
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分析揭示了一國的產業選擇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而論證了政府作為引導者對目標產業上的選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信息經濟形態的形成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建立在勞動力和資源基礎上的比較優勢作用已經逐漸減弱,技術創新成為一國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的主要途徑。只有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發展中國家才能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并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不斷融合。無論是對外貿易結構還是對內產業結構的動態升級,比較優勢動態化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途徑。一方面,通過技術進步及要素的積累和高效配置,可使比較優勢進行動態演化,進而促使對外貿易結構從低級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高級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升級。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是要素稟賦結構的表現,比較優勢的動態演化又能同時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因此,只有動態的比較優勢理論才能真正實現發展中國家貿易地位的轉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在提出挑戰的同時,社會經濟的高度信息化也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比較優勢動態演化、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契機。因為在新的經濟形態下,一國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的動態化特征更加明顯。因此,研究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和實踐,對指導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促進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安徽省貿易結構近年來呈現的特點
安徽省近年對外貿易發展格局有所變化,出口產業比較優勢情況有所改變。其出口貿易結構整體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由于對外貿易活動固化了原有的產業分工模式,導致安徽的出口部門被鎖定在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和低端工序產品上。如安徽17類出口產品在全國具有極強比較優勢,這幾類產品依次為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及油臘、食品、飲料、煙草及制品、化學工業品、車輛及有關運輸設備,有4類產品是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化學工業品也是低端加工的化學工業品,安徽的高技術化學工業品還是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值。車輛及有關運輸設備的出口具有強比較優勢主要得益于安徽兩大自主汽車企業,江淮汽車和奇瑞汽車,但安徽出口的汽車等運輸設備大都是中低檔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而且安徽的汽車產業仍然是不具有貿易競爭優勢,進口還是大于出口。具有強比較優勢的是塑料、橡膠及制品、生皮、皮革、毛皮及制品、珠寶、貴重金屬及硬幣和賤金屬及其制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一國或地區主要出口其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的產品,安徽的勞動力、農副產品和部分資源相對豐富,上述的數據分析結論也驗證了這一點。
2.部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呈現優勢弱化的趨勢。具有比較優勢產業中,有6類產業比較優勢有弱化的趨勢,這6類產業大都是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安徽已經不能簡單的靠自然資源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來參與未來的市場分工了,這些優勢正在減弱或被其他中西部省市分享,此類的產業發展不具有動態比較優勢,今后的國際國內競爭會更加激烈,很難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占據優勢。
3.安徽有比較劣勢的產業有6類。這其中既包括活動物、礦石、木及木制品和石及石材制品等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包括機械電氣設備,精密儀器設備、鐘表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所以說安徽應該鼓勵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發展原本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但同時這6類產業的RCA指數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說明政府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已經是這部分劣勢產業的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
4.作為安徽近年來重點扶持的車輛及運輸設備產業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成為全國范圍內具有強比較優勢的產業,尤其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安徽汽車產業的產業框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得以體現。目前,安徽基本上形成了以整車為主導,以改裝車、零部件為支撐,門類齊全的汽車產業格局,涌現出一批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汽車骨干企業,創造出一批知名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車和零部件產品品牌。安徽已經跨入全國汽車大省之列,汽車產業已日益發展成為安徽的龍頭產業。三大產業基地的格局已經穩固形成,合肥市汽車工業已初步形成了輕型汽車、汽車底盤、商務車、豪華大客車、微型車、轎車等較為完備的汽車生產體系,產品品種、規格比較齊全,研發、生產基本配套,汽車工業總體優勢日益明顯;蕪湖市以奇瑞為龍頭形成了幾乎覆蓋所有零部件的汽車產業集群;馬鞍山重型載貨車與改裝車生產基地的典型代表是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重型卡車、重型專用汽車和混凝土專用改裝車生產研發基地之一。
三、安徽動態比較優勢產業的培養和目標產業的選定
1.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比較優勢的動態轉化。安徽應該將自然稟賦及時地轉換為后天稟賦,不再單純依賴勞動力和土地等自然資源,而是依靠現代先進技術努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合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能增強安徽產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改善貿易條件增強經濟實力。對一些資源型或勞動密集型的比較優勢產業,要進一步保持并擴大其比較優勢,但不難看出,它們也有明顯的下滑趨勢,這意味著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安徽應該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步伐。具體而言,應將傳統產業的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細化,加大對傳統產品設計及加工程序細化的中間使用的技術投入,以提升最終產品的技術密集度和附加值,從而不斷增強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2.“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這是胡錦濤在2008年元月視察安徽時的講話。基于長三角經濟圈的快速發展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安徽應加速融入長三角,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的協作與發展,提出東向發展的戰略和參與泛長三角發展分工與合作,安徽經濟的真正融入長三角,對安徽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積極融入長三角充分利用周邊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同時,安徽也要積極培養自身的優勢產業,加大對比較優勢產業和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引導,將外部優勢和內部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安徽經濟快速平穩的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