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旭
(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北京市 101149)
日本在分析物流問題方面,經歷了從產品生產、商品銷售、市場需求角度到能源環境角度的轉變。隨著對高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增加,運輸業也由原來的重、厚、長、大、少批次、大批量、低頻度向輕、薄、短、小、多批次、小批量、高頻度轉變。
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貨物需求量不斷增長,貨運量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平行關系。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進入低經濟成長時期,調整了產業結構,增加了高附加值商品的生產,貨運量增長速度變緩。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貨運量又一度下滑。20世紀80年代起,以內需主導型經濟為主,生產和消費都活躍起來,貨運量開始大幅增長。到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增長呈下降趨勢,特別是1991年泡沫經濟破裂后,經濟出現了負增長。日本經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和穩定增長階段后,進入了長達10多年的經濟低迷時期,即被稱為“失去的10年”的長期經濟蕭條階段。這一時期,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公共投資減少,消費需求下降。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增加,制造業比重開始下降,日本國內貨運量的增長也相對停滯下來。
日本90%以上的貨運量由公路和近海運輸承擔。2007年,日本國內貨物總運輸量53.9億噸,其中公路49.3億噸(占總量的91.4%)、海運4.1億噸(占總量的7.6%)、鐵路0.5億噸(占總量的1%);2007年,貨物周轉量總計為5820億噸公里,其中公路3550億噸公里(占總量的61%)、海運2030億噸公里(占總量的34.9%)、鐵路230億噸公里(占總量的4%)。
1.鐵路運輸。日本鐵路在20世紀80年代前屬于國有,1987年4月進行民營化改革后,改稱日本鐵路公司(Japan Railway Company,JR),共成立了七家鐵路股份公司,其中按照區域劃分建立了六家客運公司,另一家專門承擔全日本的鐵路貨運,簡稱JR貨物。JR貨物盡管進行了民營化改革,但實際的股東仍然是日本政府,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公司。不過該公司的經營完全實行了市場化,營業范圍遍及全日本。[1]從鐵路貨運量看,1950年為1.6億噸(占總量的31.4%),1964年達到歷史最高紀錄2.6億噸(占總量的15%),而后直線下降。鐵路貨物周轉量從1950年的338億噸公里(占總量的52.1%)增加到1970年的最高值634億噸公里(占總量的38.7%),之后開始下降。鐵路貨運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1)產業結構的調整。日本鐵路運輸主要以大宗初級產品為主。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初級產品需求量降低,高附加值貨物需求量增加,工業產品和生活消費品等高附加值貨物逐漸轉向公路運輸。[2]
(2)鐵路發展落后制約了鐵路運輸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對高效率運輸的需求越來越高,鐵路運輸逐漸落后于公路運輸。另外,日本基本上沒有企業自用貨車鐵路線,不能大量增加車次,而且還存在鐵路車站設施不足及鐵路公司投資能力有限等問題。
日本鐵路進行民營化改革后,服務質量明顯提高,鐵路貨運設備也得到改善,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一些產品,包括新鮮蔬菜和水果等也開始轉向鐵路運輸。另外,日本鐵路貨運大多采用集裝箱運輸,包括各種規格的冷藏箱以及與海運接軌的聯運集裝箱。集裝箱上都裝有電子標簽及衛星定位跟蹤系統,可以隨時掌握運送方向及安全狀況。此外,貨運列車速度不斷提高,目前鐵路貨運列車平均時速97公里,最高可達130公里。
2.公路運輸。日本政府多年來持續推進公路建設,高速公路網絡遍布全日本,公路成為日本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從貨運量來看,除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有所下降外,基本保持直線上升趨勢。從周轉量看,1966年公路(650億噸公里)超過鐵路(559億噸公里),1985年公路(2059億噸公里)超過沿海運輸(2058億噸公里),成為日本第一位的貨運工具。從收入比率看,日本物流業營業總收入有50%以上來自卡車運輸。公路貨運量增長的原因有:
(1)公路運輸的優越性。日本公路運輸具有迅速、便利、安全、準確的特點,可提供“當日送達”、“指定交付時間段”等送貨到家的服務。由此,日本物流領域一個巨大的行業——宅急便行業得到了發展。[3]
(2)市場需求的高度化。隨著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以及網上交易、郵購、廢家電產品回收等多批次、小批量物流業務的急劇增加,公路運輸承擔起準時配送(JIT)等高效配送服務。
(3)道路基礎建設的推進。在日本,收費公路為修建道路而設立的公路專項使用基金,推動了公路的建設。以公路使用者作為增加稅收的對象,實行專款專用。正是這種穩定的專項道路基金,確保了公路修建的財源。
近年來,公路運輸下滑趨勢的出現與日本政府的引導有關。由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內需緊縮,公路運輸成本逐漸提高。[4]另外,隨著汽車運輸多批次、小批量配送的增加,交通阻塞、道路擁擠、環境污染、能源浪費問題增加。日本政府針對耗能多的卡車運輸采取了外部成本內部化措施,要求開發低公害汽車燃料,環境保護對卡車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5]
3.水路運輸。依靠進出口貿易的日本經濟,與世界各國的貨物交流主要依靠海運,海運僅次于公路運輸,是日本第二位的貨物運輸力量。整體來看,日本沿海運輸呈增長趨勢。1950年,沿海總貨運量0.49億噸(占總量的9.4%)、周轉量255億噸公里(占總量的39.4%)。20世紀90年代,沿海運輸上升到歷史最高值,其中1990年總運輸量5.75億噸(占總量的8.5%),1991年周轉量2482億噸公里(占總量的44.3%),而后開始逐漸下降。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
(1)面向沿海城市的產業布局。二戰后日本把工業基地都設在沿海地區,利用進口原材料發展工業,再通過沿海運輸把產品運往內地各城市。另外,從環境角度考慮,把高能耗的工廠從城市搬到沿海一帶,把生產電子部件等產品的低能耗工廠搬到城市。這種產業布局與生產方式充分利用了日本的區位條件,發揮了沿海運輸的優勢。
(2)加大了港灣設施的投資。加大沿海大型深水碼頭、港口物流集聚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貨物裝卸的機械化和集裝箱化。生產制造了承擔大宗貨物運輸的大型專用貨船,增強了大宗貨物運輸能力。
(3)海運立國戰略的確立。作為傳統海運國家,日本確立海運立國戰略,把海運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增強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各國的貿易與貨物交流。
在海運方面,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日本進出口量急劇下降。此外,還存在適用于消費物資的散裝運輸體制不健全等問題。
4.航空運輸。日本是亞洲重要的空運中心,2007年成田機場貨運吞吐量達209萬噸,位居世界機場第三位。盡管日本航空貨物運輸分擔率不高,運輸總量不大,但整體處于直線上升趨勢,且增長速度很快。隨著準時配送和高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增加,海外生產后通過空運返銷到日本市場的商品大幅增長。航空貨運增加的原因有:
(1)綜合運輸與多式聯運的發展。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空運與鐵路、水路相結合的貨物聯運模式,充分利用航空運輸的速度優勢,提供比海運快、比空運便宜的運輸服務,發展航空貨物運輸。
(2)航空客運的低迷。在客運達到飽和的情況下,貨運成為各航空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通過更新機型以及對飛機裝載艙位的有效利用,提高航空運輸效率,促進運輸貨物種類的多樣化,使貨運量不斷增加。
1.貨物總運輸量與純運輸量的區別。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交通年鑒》等統計資料中,貨物運輸量指一定時期內,從起點到終點,各種運輸工具累計運送貨物重量之和,是以各種運輸工具為中心的貨物總運輸量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國運輸方式不同,其貨運量的統計方法也各不相同。鐵路按貨物發送量統計,公路按貨物到達量統計,水路運輸中,內河運輸按發送量統計,近海運輸則按到達量統計。
《日本統計年鑒》、《日本交通年鑒》等統計資料,每年也要公布貨物總運輸量的相關數據。另外,從1970年開始,日本國土交通省每五年編制一部《全國貨物純流動調查報告書》。貨物純流動調查是在掌握貨物總運輸量的基礎上,以貨物本身的位置轉移為中心,以礦業、制造業、批發業、倉儲業發生貨物運輸的具體地點為對象進行統計,把貨物發送地到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區間進行統一調查,這樣所得到的數據就是貨物純運輸量。
比如,A地的家電工廠要把500臺10噸電視機運往D地的批發商(見圖1)。由表1、表2可以看出,由于統計方法不同,貨物總運輸量和貨物純運輸量在地區間貨物交流表(簡稱OD表)中的表現也不相同。
(1)貨物總運輸量的統計。把A地到D地10噸電視機的運輸分為幾個階段,并結合不同運輸方式綜合考慮。其中包括:從A地到B地汽車運輸10噸、從B地到C地鐵路運輸10噸、從C地到D地汽車運輸10噸,最終貨物總運輸量為30噸。
(2)貨物純運輸量的統計。只考慮起點和終點,從A地到D地運輸10噸電視機的最終貨物純運輸量為10噸。另外,在所用到的各種運輸工具中,以運輸距離最長的運輸工具為代表。

圖1 貨物總運輸量與純運輸量的比較

表1 貨物總運輸量的OD表

表2 貨物純運輸量的OD表
貨物純運輸量用以下公式說明:

其中,YS表示區間S內的貨物總運輸量(噸),TAD表示AD區間內的貨物純運輸量(噸),μSAD表示區間S的利用率。
2.貨物純運輸量的意義。在物流活動過程中,以各產業生產出來的所有貨物為對象,通過對貨物品種、重量、收貨地、收貨人所屬行業、運輸方式、物流時間等內容的調查,可查明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貨物運輸真正的出發地、到達地及流動量。貨物運輸真正的出發地和到達地,就是貨物在一定距離的移動中,伴隨附加值變化的起止點。貨物純流動調查,對每個區間內每件貨物的發貨地和收貨地、發貨人和收貨人所屬的行業、所采用的運輸方式等進行調查,可查明貨物真正的發貨地、收貨地與流動量。
(2)從貨物的移動可以看出各產業及行業間的聯系。這就要對貨物發貨地與收貨地的產業和行業情況進行調查。貨物的產業聯系也可稱為產業間及行業間的貨物流動。通過明確物流與經濟活動的互相關系,結合經濟結構變化預測貨物流動方向和流通量,明確產業結構變化給貨物運輸結構帶來的影響。
(3)貨物運輸發生的原單位。可明確單位銷售額、單位工作人員、單位面積平均發貨量等各種原單位。判斷發貨方各因素與貨運量的關系,根據產業布局的不同滿足不同的貨物需求。
(4)明確貨物主要的運輸手段與運輸路徑。對一個區間內貨物在發貨地、收貨地之間的流動情況展開調查,并對貨物運輸方式、高速公路出入口狀況進行分析。明確運輸路徑后,可查明相關運輸工具利用狀況及各種運輸工具間的互補關系。
(5)查明每件出廠貨物的重量和批次。調查每件出廠貨物的流動情況,不受運輸方式容量限制,查明伴隨生產、銷售、倉儲保管等活動,每件出廠貨物的重量和批次,實現合理化運輸。
(6)明確貨物的實際重量。不同運輸工具在統計時都按照各自的運輸單位進行調查,而純貨物流動調查根據單位重量進行統一調查,可以明確各運輸方式所處的地位與競爭關系。
3.從貨物純運輸量分析貨運量減少與周轉量增加的原因。近年來,日本在貨物總運輸量下降的同時,貨物周轉量卻不斷增長。這主要是因為:
(1)貨物運輸距離的增加。隨著一些日本企業把生產轉移到海外,所調配籌集的原材料及商品的距離越來越遠。
(2)貨物總運輸量與貨物純運輸量的統計存在差異。由于網絡購物、產地直銷等汽車直接輸送與集成配送模式的增加,物流節點數量減少,運輸效率提高,導致貨物總運輸量與純運輸量差距縮小。
(3)單一運輸模式減少,綜合運輸及多式聯運增加。這種運輸模式的變化,導致貨物純運輸量不容易統計,而貨物總運輸量因容易獲取而成為分析貨物運輸的主要數據。
4.日本貨物總運輸量與純運輸量的比較。2005年,日本總運輸量是純運輸量的1.82倍,與2000年的1.95倍相比,兩者比率有所減小(見表3)。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
(1)在總運輸量統計方面,作為最終的汽車末端運輸,要把其運輸量重復計入總量。同時,宅急便業務在運輸途中多次裝卸搬運、完成混載共同配送時,也要將其重復計入總量。
(2)在純貨物流動調查中,農業、建筑業、零售業、服務業的貨物沒有被作為調查對象,自營物流的貨物也沒有被列入調查范圍,在進口貨物的港口和機場,最初貨物流動沒有被統計。
1.運輸貨物的品種比例。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運輸貨物的品種比例也發生了變化。運輸對象由水泥、石灰石等運價負擔較大的大宗貨物,轉換為精密儀器、半導體等運價負擔較小的貨物。
從日本《全國貨物純流動調查報告書》可以看出,一方面,2005年礦產品貨物純運輸量為6.38億噸(占總量的20.8%),與1975年的6.78億噸(占總量的27%)相比,其貨運量與所占比因素對物流的影響和作用,能全面反映經濟與物流的關系,說明物流活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為衡量國家間物流競爭力提供依據。

表3 貨物總運輸量與純運輸量的比較
綜上,對日本貨物運輸的分析表明,在產業結構與運輸體系的變化中,貨物純運輸量能夠真實地反映貨物最實際的流動情況,貨物附加值可以衡量國家間物流發展水平的高低。重都在下降。同樣,農產品和水產品及林業產品的比重也分別由1975年的5.2%和2.3%下降到2005年的4.9%和1.8%。另一方面,金屬工業制品、化學工業產品、輕工業產品及其他工業產品的貨物純運輸量與比重則呈上升趨勢。
2.貨物附加值的變化。隨著日本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原材料加工等初級產品的比重不斷下降,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貨物附加值也不斷增加(貨物附加值=貨物價格/貨物重量=GDP/貨運量=美元/噸)。根據《全國貨物純流動調查報告書》,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日本制造業每萬日元產品的重量分別為81.87千克、79.25千克、72.81千克、70.80千克、69.35千克、66.93千克,是下降的,這充分表明了貨物附加值的增加。
3.利用貨物附加值衡量國家間物流水平。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衡量國家間物流發展水平,認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越低,說明物流越發達,效率越高,物流競爭力越強。但物流成本的高低,不僅受物流管理水平的影響,也受經濟產業等因素的影響。考慮到不同國家經濟產業等因素的差異,直接用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國家間物流發展水平,不夠準確,缺乏說明力,很難全面反映國家間物流水平的高低。
日本經濟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2007年日本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 1.6%、29.9%和68.6%,整個國民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以有形產品為主的傳統工業比重下降,以無形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引起了貨物價值的提高、貨物重量的下降,對重量輕、附加值高的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貨物附加值指運輸單位重量貨物所創造的價值(GDP),利用該指標可以從綜合角度評價經濟
*本文系中國物流技術協會2009年度重點課題“物流服務理論及模式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中物技秘字[2009]11號)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并受到北京物資學院日本物流研究中心資助。
[1]姜旭.日本的貨物運輸[A]//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7)[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96-105.
[2]野尻亙.日本の物流[M].東京都:古今書院,2005:166-194.
[3]姜旭.日本物流概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5):50-53.
[4]姜旭.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A]//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8)[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51-56.
[5]姜旭.日本循環經濟與現代物流技術[A]//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9)[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