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剛
2009年10月份以來,在不改變專戶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的前提下,陜西省財政廳創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銀行信貸資金的激勵機制。
2009年10月份以來,在不改變專戶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的前提下,陜西省財政廳創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銀行信貸資金的激勵機制。
這項機制的主要內容是對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實行“指標管理、預算總控、資金集中、統一調度”,財政存款按商業銀行考核量化打分所占比重進行存款分配,引導商業銀行加大了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確保了財政資金保值增值。
改革的背景
長期以來,陜西省部分財政資金通過在商業銀行設立專戶進行支付,對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減少資金撥付環節、防止擠占挪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財政專戶資金規模的不斷加大,專戶資金管理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專戶開設過多,重復設置;二是大量資金沉淀在各個專戶里,“一個專項資金對應一個銀行賬戶”,資金難以統一調度,資源無法合理配置;三是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缺乏有效融合和銜接,專戶資金存量的多少與銀行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度無關,難以體現財政資金對商業銀行的引導和帶動,更無法發揮“四兩撥千金”的杠桿作用;四是商業銀行無序競爭,影響消極。
為了充分利用專戶沉淀資金撬動銀行信貸資金,支持陜西經濟快速發展,陜西省財政廳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模式進行改革的意見。
改革的進程
2009年10月,這一改革經陜西省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后開始實施。
為了確保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改革的順利實施,陜西省財政廳專門成立了劉小燕廳長任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為改革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之后,陜西省財政廳召開了駐陜各商業銀行主要負責人參加的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管理改革座談會,通過大力宣傳改革的內容和意義,認真聽取各家銀行對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為改革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同時,陜西省財政廳組織開發了省級集散賬戶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對業務流程、權限設置、票據管理等各個關鍵節點的控制,以及電子實時對賬、異常業務預警等功能的實現,保證了納入集散賬戶管理系統的資金安全。
并且,陜西省財政廳制定了《省級集散賬戶廳內業務處理暫行辦法》、《省級集散賬戶管理業務流程及崗位職責》等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為改革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規范的制度保障。
為確保第一次資金歸集和分存的萬無一失,陜西省財政廳多次召集省級財政專戶開戶銀行、定期存款存放銀行,以及廳內相關處室負責人和經辦人開會,認真研究具體業務細節和相互銜接,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在省財政廳的精心組織和各商業銀行的密切配合下,2009年10月12日,14家商業銀行的省級財政專戶財政專項資金,全部及時準確劃入省級集散賬戶。10月13日,陜西省財政廳將按比例扣除預留資金之后的資金,全部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入14家商業銀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改革開局良好,實現了對省級專項資金的統一歸集、統一支付、統一調度、統一核算和保值增值。
改革的辦法和成效
按照陜西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激勵暫行辦法,陜西省主要是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對商業銀行進行考評,確定各商業銀行的存款比例,保證財政專項資金向銀行進行存款分配時的透明、公正,并確保存放商業銀行財政專項資金的安全,從而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本省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立考核評價指標。考核評價指標劃分為以下三大類:
(1)安全性指標,反映銀行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運營情況及內部控制水平。包括流動性、管理和內部控制、總行支持度、盈利性、資產安全性五個分指標。
(2)貢獻度指標,反映銀行對我省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納稅規模、貸款規模、在陜營業網點數量、創新性四個分指標。
(3)服務質量指標,主要反映銀行代理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包括支付結算水平、信息反饋質量、管理協調水平、人員業務素質和支付系統性能五個分指標。
核定各商業銀行總評分。采用評分辦法對各商業銀行進行評價。首先每項分指標確定一個權重并分為多個類別,每個類別確定一個分值。其次根據各銀行相關指標的評定等級,按照指標權重,計算該行的各指標得分。最后將各銀行的分項指標得分加總,計算出該銀行的總得分。對商業銀行的考核評分原則上一年一次。
核定財政存款在各商業銀行的分配比例。計算各商業銀行的總得分在各商業銀行評分總和中所占的比重,作為財政存款在該商業銀行的分配比例,從而確定該商業銀行獲得的財政存款分配數額。
另外,為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陜西省財政還與銀行業監管部門建立了風險預警機制。當商業銀行流動性或管理以及內部控制出現問題時,省財政隨時啟動風險預警機制,及時收回財政存款。
經過5個多月的運行,陜西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改革成效不斷顯現。
1有力地調動了商業銀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改革實施之后,各商業銀行都表示要加大對地方經濟和企業的貸款規模,來提高自己的得分和存款分配比例;
2徹底解決了財政專戶設置過多的問題。此次納入省級集散賬戶的財政專戶近百個,涉及預算內,社保,非稅等多種資金類型,除涉及收入匯繳業務需要暫時保留的專戶外,其余專戶均已撤銷;
3確保了專戶資金的安全運行。通過使用省級集散賬戶管理信息系統,在財政部門內部形成專項資金預算編制、執行、監督三權既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的內部管理機制,在財政部門和代理銀行之間,形成比較規范、透明的相互監督機制,確保資金的安全運行;
4實現了財政存款利息收益最大化。經過改革,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大幅增加,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