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才
[摘 要]針對牡丹江山多地少、土地比較分散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增收方式來提高農業耕種的機械化程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十分重要。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非常突出,研究并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增加農民收入的實效性,對保證牡丹江市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增收;實效性;對策分析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內涵及特征
1.內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相聯系,帶動農戶進入市場,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規模和經營指標上達到規定標準并經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企業。
2.特征。龍頭企業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必須是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或流通企業或批發市場;二是必須具有較大的生產經營規模,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三是建立了真正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和利益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農民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益。
二、牡丹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基本情況
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具有一定帶動能力、規模以上龍頭企業98戶,其中國家級2戶,省級15戶,市級81戶,總產值或銷售額52.5億元,利稅3.86億元,同比增長10%和6%,有15.5萬戶農民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之中,農民來自產業化經營收入達4 200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56%。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的發展趨勢是好的,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差距。一是龍頭企業整體實力偏低,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二是龍頭企業原材料缺口較大,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三是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四是龍頭企業發展環境不寬松。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方式
1.企業+農戶,“企業+農戶”型,即以企業為主,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產銷一體化經營組織。從農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這是比較理想的合作經濟模式,但也是出現問題較多的合作經濟模式,因為農戶在合作經濟中往往會處于弱勢地位,不能有效地預防企業損害農戶權益的機會主義行為,一旦出現問題,經常會對農戶形成致命的打擊。現在有人提出改造“農戶+公司模式”,我認為改造這種模式的合理方法,應該是先把農戶組織起來,成為“組織化農戶+公司模式”。
2.企業+基地+農戶,主要有三種方式:①企業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②企業租地建基地,雇用農戶在基地從事生產;③企業租用農戶土地建基地,吸收農戶以土地、勞動力、產品、資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給出租農戶或大戶經營。農戶從這三種方式中可獲得勞動報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費等收入。
3.企業+中介組織+農戶——中介組織聯動型模式,中介組織: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供銷社、技術協會、銷售協會以及農民合作社(無經濟實體),以中介組織為紐帶,組織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使眾多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者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較大規模的經營群體,實現規模效益,是對龍頭企業帶動模式的改進,在發達和欠發到地區都較為普遍。
4.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合作社一體化型模式,在合作社發展壯大后成立企業實體來銷售、加工合作社內部成員(和外部成員)生產的農產品,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產、加、銷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它對合作社的投資能力要求很高,目前主要存在于東部和沿海地區。
四、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實效性對策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轉變領導方式放在突出位置,要做到“八個引導”。
1.引導主導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在主導產業的培育上,要指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同時要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馬和盲目擴大規模;要指導群眾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使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
2.引導龍頭企業的健康成長。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龍頭企業的培育必須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真正起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帶頭羊”作用。政府應幫助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新機制,充分利用資產重組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的成果,以低成本或重組形成新型的農業市場主體,不斷增強實力,提高企業競爭力。
3.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運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愿合作、利益同享、風險分擔、共同發展”的取向,從利益分配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兩方面對其市場主體的行為加以指導,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管理體系,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引導合作經濟組織的自發形成。合作社按產業化經營要求組織生產,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應在不動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和自愿、互利、民主、服務的原則,鼓勵農民參與興辦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
5.引導農業科技變革與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而農業科技進步的主體應該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能取得經濟回報的推廣項目,要逐步交由企業承擔。政府應著重于體系建設、法規執行、信息發布、扶持和規范企業等,鼓勵社會力量從事技術推廣。
6.引導金融系統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應當鼓勵商業銀行按照“效益優先、因地制宜、規模經營、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和掌握足夠的產業政策信息的基礎上,選準選好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金融杠桿支點。
7.引導市場體系的加速建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必須大力發展市場網絡,建立健全流通服務體系,形成一個以批發大市場為主框架、以各級綜合農貿市場為支持、以各地自建商貿城為網絡、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體系。
8.引導和扶助農戶和企業分散農業風險。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過程中,要著力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以合作保險為主的農業保險體系。可以考慮采取農民合作經營加層層保險的聯網形式,建立起以合作保險為主的農業保險體系。與此同時,還要合理制定農產品保護價格水平,完善農產品保護價格制度,并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來分散農戶的市場風險。
(作者系哈爾濱商業大學國際貿易學碩士研究生)□(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