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凡
倫敦眼(London Eye)的現代化和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的古樸,兩者完美結合成為了現代“大倫敦”經濟圈和倫敦金融城的標志。倫敦與北京類似,既是世界性大城市,也是英國首都,只不過中國人熟悉的“倫敦市”,實際是大倫敦市。
大倫敦市經過1965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共分33個行政區,由三部分組成:最核心的倫敦金融城,大約等同于北京的皇城內城區域(俗稱“四九城”);倫敦城外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面積約為303平方公里,地位略同于北京的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四區;其它20個區為外倫敦,大約等于北京的郊區。
英國人熟悉的“倫敦市”,指的是City of London,主體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核心區域,即金融界大名鼎鼎的寸金之地——“倫敦金融城”。該城原有面積一平方英里,因此倫敦人親切地稱為“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
雖然被細分為33個市區,但“大倫敦”經濟圈的政府職能劃分卻非常簡單。大倫敦市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級別下,分倫敦區政府(London Borough council)和倫敦城市公司(The City of London Cooperation),擁有同等的行政級別。倫敦區政府負責管理內、外倫敦的32個區,倫敦城市公司則專門負責核心區“那一平方英里”。
同心圓+反磁力模式
“大倫敦”經濟圈最初的設計模式來源于1937年英國政府成立的“巴羅委員會”,并由該委員會于1944年完成輪廓性規劃報告,其后陸續制訂了倫敦市和倫敦郡規劃。“大倫敦”經濟圈以倫敦金融城為中心,向外擴散至大倫敦的32個行政區域,并建設M25環城高速公路,形成第二層同心圓。在“大倫敦”市區外,基于環保構想,建設了第三層綠帶環(Green Belt)。
1946年《新城法》通過后,掀起了新城建設運動,到十九世紀50年代末,在距倫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徑內,建成8個被稱為倫敦新城的衛星城,目的是為解決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條件惡化、工業發展用地緊缺等問題。目標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內部平衡和自給自足”。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城千方百計引進工業,并注意避免工業部門單一化。在新城區,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務設施,以滿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例如,倫敦西北的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具備了較為完善且獨立的城鎮功能,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不再依賴母城解決基本生活和工作的問題,大大減少了母城與衛星城之間的通勤壓力,事實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區域性城鎮。
此后,政府為打破同心圓模式的封閉性,又沿著三條主要快速交通干線(M1、M11、M4)向城市向外擴展,形成三條長廊地帶,在長廊終端分別建設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地域范圍內解決倫敦及其周圍地區經濟、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發展問題。以M1為例,南起倫敦,北通紐卡斯爾(New Castle),即貫穿了盧頓、米爾頓凱恩斯等環倫敦衛星城,又構成了通往伯明翰、謝菲爾德、曼徹斯特等幾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型城鎮的高速交通,形成城市帶的同時,成為產業革命后英國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和經濟核心區。
關鍵的“綠帶”
“大倫敦”經濟圈模式雖已確立,但在實際操作時難免遇到阻礙。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集中在“綠帶”建設上。出于對優化倫敦市內環境和防止城市無限制膨脹的考慮,英國政府在“大倫敦”外套上了“綠色緊箍咒”。此舉引起了與大倫敦市接壤的幾個郡政府和“綠帶”地區土地所有者的不滿。
經過多方博弈,英國議會于1938年制定了《綠帶法》,從法律層面對與“綠帶”相關的白金漢(Buckingham)、愛色克斯(Essex)、赫特福德(Hertfordshire)、薩里(Surrey)和大倫敦市(Greater London)等幾個區域政府進行約束。《綠帶法》中對“綠帶”土地的出讓、使用、租賃權進行了限制,即土地個人所有者與當地政府簽訂“綠帶”土地使用合同,繼而得到由當地政府提供的資金補償(主要來源于各地綠色組織的捐款)。
隨著金融業的興盛,倫敦金融城如磁石般吸引著本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勞動力涌入。由于核心城市規模太大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諸如交通擁擠、地價飛漲、環境污染、人居環境惡化等,內生了一股“外溢”的力量,其動力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郊區化,而平衡“外溢”的關鍵是“綠帶”。
城外大范圍環繞綠色植被,提高了周邊居住環境,加之“綠帶”外擁有8座衛星城和大批“功能型”城鎮,促進了人口向外擴散,在政府的引導和強大的法律效應下,英國成功完成了城市“外溢”的進程。
“金絲雀”打破貧富地界
倫敦總就業人口中約五分之四在金融保險業中,比所有工業部門職工總和還要多。作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外匯市場、歐洲美元市場和國際保險中心。除了作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Z-的倫敦股票交易所,倫敦還有眾多的商品交易所,從事著有色金屬、羊毛、橡膠、咖啡、油料、古玩等貴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的買賣。國際金融機構和眾多國際組織在倫敦設立分部,這讓倫敦金融城“那一平方英里”顯得過于狹小擁擠,而且出現了土地和住房價格飛漲、交通擁擠嚴重等問題。相反,倫敦東部地區吸引的投資很少,失業率高,廢棄土地大量積存,處于衰退狀態。
為了緩解城區發展不平衡,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歐盟空間計劃委員會成員羅賓·湯普森參與了倫敦東部新城的規劃設計。據湯普森介紹,位于東倫敦港口區(Dockland)的金絲雀港(Canary Wharf)是東倫敦地區改造的典型。在那里建造起高高的辦公樓,引進輕軌,使之成為東倫敦的“金融城”,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金絲雀港還會有進一步發展,”湯普森表示,現在金絲雀港有倫敦第三大購物中心,新建很多住宅,超市、餐飲也隨之注入。2012倫敦奧運會的建設工作還在進行中,隨著奧運場館和周邊服務設施的建成,倫敦東部會出現奧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