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聰 賴凌燕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西方交流的越發頻繁,中西方關系的逐漸緊密,作為對交流手段研究的翻譯學的研究也更加受到了學界的關注。然而正是因為這種關注也讓人們注意到了在翻譯學的研究當中存在著當今學術研究的共同誤區。比如有的所謂學術已變成了“學之術”,為學而學,學而無術,論而無理,依著西方人的葫蘆畫瓢,這樣別人造理論,我們學理論、用理論。此為其一,另一方面即為當今學術太強調自我特色,忽略學術理論的共通性,此外還有理論上的“物我對立”,理論語實踐的脫節。而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則需要我們去幫助翻譯學的研究把握正確的方向,避開這些誤區,從而實現研究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翻譯;翻譯學;誤區;理論與實踐
一、翻譯學研究的現狀
存在著“為學術而學術”的誤區
當今學術的誤區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方面,比如有的所謂學術已變成了“學之術”,為學而學,學而無術,論而無理,依著西方人的葫蘆畫瓢,這樣別人造理論,我們學理論、用理論、完全沒有通過自身理性的分析而借鑒。此為其一,另一方面即為當今中國學術太強調自我特色,忽略學術理論的共通性,要知道,學術是不分政治,不分國界的,學術的共性是不容忽視的。此外還有理論上的“物我對立”,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這樣的誤區同樣存在于翻譯學的研究當中。翻譯更加強調實踐的領域,而翻譯學則是對翻譯的深入研究。我們常說,實踐證明真知,而真知又指導實踐。因此光是看到了翻譯實踐的現實意義而忽略了翻譯學理論學研究的重要性,或者混淆了兩者的概念都陷入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學術研究的誤區。
二、當今學術研究誤區在翻譯學研究中的具體體現
1、當前翻譯研究過于注重“怎么譯”
回顧中外兩千余年的翻譯史,我們都一直把圍繞著“怎么譯”的討論誤認為是翻譯研究、甚至是翻譯理論的全部。從西方翻譯史上最初的“直譯”、“意譯”之爭,到我國后來的“信達雅”等等,幾乎都是圍繞著“怎么譯”這三個字展開的。但是,如果仔細想想,我們就能發現,實際上“怎么譯”的問題,早已基本解決。“怎么譯”的問題今后仍會繼續討論下去的,只是在討論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這個問題所包含的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翻譯家們對翻譯技巧的研究和探討,這是翻譯家們在翻譯實踐中的體會和經驗總結,其中有些經驗也已經提升到理論層面,有相當的價值,從而構成了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的內容則是一些已經為人所共知的基本道理。對于初學翻譯的人來說更為合適。因為對這些人來說,“怎么譯”的問題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新鮮的問題。而對翻譯界來說應該跳出狹隘的單純的語言轉換層面上的研究,而更多地從廣闊的文化層面上去審視翻譯,去研究翻譯,這樣會更有意義。
2、當前翻譯研究片面強調“實用主義”
我國翻譯界在翻譯學研究上存在的第二個誤區是對翻譯理論的實用主義的態度,片面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以為凡是理論,就應該對指導實踐有用。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認識,我國翻譯界對譯學理論的認識也往往強調“來自個人的翻譯實踐”。這種對翻譯理論的實用主義態度帶來了兩個直接的后果:首先是局限了翻譯理論的范圍,把翻譯理論僅僅理解為對“怎么譯”的探討,也即僅僅局限在應用性理論上。其實翻譯理論所涉及的面應該是很廣泛的,有學者就曾提出過,每種語言都是獨特的,都是不可取代的,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每種語言都是不可譯的。對翻譯理論的實用主義態度所帶來的另一個后果就是把理論的功能簡單化了,使人們以為似乎理論只具有指導實踐的功能。其實,理論,包括我們所說的翻譯理論,除了有指導實踐的功能以外,它還有幫助我們認識實踐的功能。理論的認識功能也就是幫助人們理性地認識客觀事物,包括人們的實踐的功能。
3、我國當前翻譯學研究忽視了理論的共同性
我國翻譯學研究的第三個認識誤區是,在談到翻譯理論或翻譯學時,有些學者總習慣于強調“中國特色”或“自成體系”,從而忽視了理論的共通性。其實除了與意識形態、國家民族的社會體制等有關的理論以外,其它理論通常都有其共通性。自然科學理論是如此,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也是如此。否則,如果一種語言就有一種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的話,那么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種語言,是否就會有成百上千種翻譯理論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當然由于翻譯時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各國、各民族的翻譯必然會有各自的一些特點,但這些特點更多地是反映在翻譯的實踐層面,或者部分地反映在應用性翻譯理論上,而不是翻譯的純理論層面。
三、翻譯學研究需要避開當今學術的誤區
今天,翻譯不僅成為當今國際學術界最熱門的話題,而且也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眾所注目的地步。這源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頻繁增加,人們對于語言傳遞準確度和美感的需求,以及學術研究地位的提升。然而這其中折射出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很值得我國翻譯界的思考。我國當前翻譯學研究開展領域太小,真正知曉甚至是深入研究者更寡,研究開展范圍的局限勢必到底研究成果的局限。此外,在這些所謂的翻譯學研究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于翻譯操作實踐性的研究,只注重了翻譯時的技巧,翻譯的方法,翻譯時的準確等等,而往往忽視了對于翻譯最根本理論的研究,這就又導致了許多人在翻譯作品時雜亂無章,毫無理論依據可尋,注視了小處細節而忽視了宏觀的把握。只有真正適合的翻譯理論才能支持譯者從通篇來把握翻譯的技巧。學術應該是世界的,共通的,而不是狹隘的,局限的。因此翻譯學研究必須走出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這些誤區,通過真正學術層面上的翻譯研究,通過嚴謹的理論層面上的闡發,翻譯的的性質才能被人們真正認識和理解,也只有這樣,翻譯才能得到人們充分的重視,并獲得它應有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王寧.《視角:翻譯學研究(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0.1
[2]杰里米·芒迪. 《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7.9
[3]莫旭麟. 學術研究的新意從何而來《論實踐中的兩重關系》寫作過程回顧. 《現代學術研究雜志》 07年5月(總第九期). 國際刊號:ISSN 1991-7406
[4]桂乾元. 我國譯學研究現狀評述. 《語言與翻譯》. 1992年01期.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1-0823 國內統一刊號CN 65-1015/H
作者簡介: 夏思聰(1982.1-),男,四川成都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