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龔韻秋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陳曉慶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便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極度繁榮的時期。但是,我們卻為之付出了慘重的——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和環境也收到了較為嚴重污染。冰川融化、生態系統退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發等大量事實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后果將觸及糧食、水資源、能源、生態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威脅的今天,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能源結構,改變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現有能源消費格局。
目前,世界上少數國家在國際組織提出將“碳關稅”納入國際貿易規則。也有部分發達國家正在貿易領域磋商制定包含“碳關稅”條款的法案,更有所謂“碳關稅”,既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碳關稅”不僅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同時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但是,如果僅僅實施“碳關稅”而不發展低碳排技術,不僅不能達到抑制碳排放的目的,反而在會增加一個貿易壁壘。目前中國出口的商品集中在高能耗、高碳密集型產品,根據最近數據估計:按照30美元/噸碳征收關稅,這將會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如果關稅上升為60美元/噸碳,中國隊美國的出口下降幅度增加2.6%以上。可以看出,“碳關稅”將嚴重制約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量。
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中污染存在排放總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復合型污染嚴重等特點。我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高耗能、低技術、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上,這些商品中含有的礦物燃料、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屬制品及一般低端機械設備等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這些均屬于低端加工產業鏈條中環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費密集型產業,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很大。
想要實現低碳生產,就必須大力發展高生產率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這些設備應包括清潔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先進低碳技術。由于技術落后等各種原因,我國在能源方面的技術發展較為緩慢,關鍵技術和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慢。因此,我國大多數企業,所采用的都是傳統的能源利用技術,包括各出口企業。在生產方面,我國的企業大多采用高能耗的低端設備,管理方式的效率也較低。另一方面,我國出口企業大部分為電子產品的裝配企業或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而且大多以中小企業為存在形式,這些企業缺少資金來購買那些昂貴的設備。因此,他們不得不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電力中,火電比例達77%以上。據計算每燃燒一頓煤炭就會產生約4.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與我國相比,美國的核電十分充足并且污染較小;歐洲的能源結構更是多元化。僅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國企業在使用能源方面就已經落后于發達國家了。
筆者認為,要實現低碳經濟,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開發和利用新的低碳技術。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注重科技創新和先進低碳技術的引用及推廣,且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同時,我國的財政政策也應當向采用低碳技術的企業傾斜,加大鼓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盡早實現產業技術升級,在適當的時候甚至可以提供財政補貼,以彌補出口企業更換設備的資金的不足的問題。
我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高耗能、低技術、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其中礦物燃料、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屬制品及一般低端機械設備等產品占出口的主要比重,而這些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都很大,這些產業都既屬于低端加工產業鏈條中環境污染密集型產業,又屬于能源耗費密集型產業。
要使我國的對外貿易產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必須調整我國目前技術含量、環保標準和附加值都比較低的出口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同時,要大力發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國際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在節能減排的同時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哥本哈根會議之后,貿易中綠色比重進一步增加,低碳經濟的興起為中國外貿創造了新的機會。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漸形成了綠色消費理念,這表明國際綠色消費品市場存在很大的開拓空間。我國出口企業應當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偏好的變化及各種國際標準。可以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引導企業按照綠色要求設計產品、選擇原材料、改進工藝和生產線、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新興技術,推動企業的管理向國際化、標準化發展,由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向效率高的可持續型經濟轉變。企業自身要健全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機制,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
在世界范圍內,較成熟的碳標簽是由英國發起的。從2007年起,英國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成立了碳基金,鼓勵向英國中小企業推廣使用碳標簽。日本緊隨其后,鼓勵日本公司在商品包裝上詳細標注產品生命周期每個階段的碳信息。歐盟也積極推出新的規則對生物燃料的碳足跡衡量做出強制規定。除此以外,在國內推廣使用碳標簽的國家還有法國、美國、瑞典、加拿大、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各國通過推行碳標簽制度表示要求公司要有緩解氣候變化的意識,引導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像關注價格和品質一樣關心商品的碳足跡指數。可見,國際上已經基本形成了低碳消費的觀念。
可以預見,在將來的國際經濟流動中,越來越多的進出口方會要求對方提供組織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碳足跡”指標,而顯示碳足跡,加注了碳標簽的商品也會更加容易進入國際貿易流通領域,也容易被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接受。
一方面,眾多國際公約和各國政策法規都在不斷加強對環境保護,我國企業應該充分掌握各國際公約和各國政策法規,熟悉各種法規政策的約束性規則。一是為了讓自己的經濟行為能合理合法,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企業信譽,而盡量避免引起他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二是,當我們在國際貿易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這些公約、規則能幫助我國企業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合理利益。
另一方面,我國國內應該積極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制保障機制和法律規章制度,形成具有法律效益的低碳保障體制。并通過采取行動落實這些法律法規保障機制,規范和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引進新設備,走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筆者認為,在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中國應當做出以下主張:發達國家必須強制減排以承擔起歷史上過度排放的責任,同時中國也應當樹立有責任心的大國形象,主動減排。同時,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低碳技術方面的很多先進經驗,積極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并消化先進的節能技術、提高能效的技術和可再生資源技術,學習發達國家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1]謝軍安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8,(12).
[2]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M].社會科學家,2009,(2).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Z].2008-10-29.
[4]王軍.理解低碳經濟[J].生態經濟,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