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 易崇英 熊芳芳
文化創意產業,又稱創意產業,作為當代社會、文化與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影響廣泛的關鍵詞,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不斷延伸的外延,在現階段成了一個易拓展的、多維度的、多層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綜合概念:“它以創意創新為核心,以知識資本的運作為手段,統攝生產、傳播、流通、消費等產業發展全過程,是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集群。”隨著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各地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崛起,全國各地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也掀起了高潮,四川洛帶、廣東梅州、福建永定、廣西博白、深圳坪山以及臺灣等地的客家文化創意發展已取得相當的成果,倍受世人關注。因此,借鑒先進經驗,深度開發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客家文化的搖籃——江西贛南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客家文化,是一種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千百年來,客家文化不僅是贛、閩、粵的資源文化,而且散發至全國各地流傳、繼承并發揚光大。近幾年來,如何利用客家文化傳統?如何發展客家文化產業?成為全國各地的客家文化研究的主要課題,四川洛帶、深圳坪山以及臺灣等地,更是蓬勃興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首先,從地處內陸的四川洛帶來看:四川省擁有300多萬客家人,是中國內陸客家人數僅次于廣東、福建、江西、廣西的第五大客家人聚居區,四川洛帶鎮客家人占85%。1999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洛帶鎮建立研究基地,在經過專家學者的全面調查、研究、分析當地資源狀況后,把目標定位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2000年春節策劃舉辦“四川省首屆客家火龍節”,由此揭開了洛帶鎮發展旅游業的序幕,迅速使洛帶鎮成為四川省的一個特色旅游名鎮,并進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名鎮之列。2005年10月世界客屬大會第二十屆懇親大會在成都召開,洛帶投資數千萬元,狠抓古鎮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的同時,提升古鎮文化品位。
其次,從現代都市深圳來看:深圳坪山有百年傳承的原生態客家文化,以“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力爭創全省乃至全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城鎮。建設大萬世居客家民俗館、培育客家特產、風情飲食、星級酒店、文化產品經營一條街,形成3平方公里客家特色旅游城。
此外,從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臺灣來看:臺灣客家人口約占居民總數的15%。臺灣地區大力提倡文化產業始于21世紀初,目前它已作為執政當局的施政目標和文化機構與地方縣鄉的探討實踐的課題。注重客家文化與環保、文化與觀光產業的結合,力爭建構高價值的、永續性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注重客家文化的商業運作,注重產、研、民密切結合,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貫穿于教學、科研、人才培訓、產業發展、產口銷售等各個環節之中。
各地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給贛南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結合地緣特征,找準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客家文化作為獨特的傳統文化,其在物質、行為和精神層面上都具有獨特的內涵與風格,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文化與所遷徒之地的文化融入,使全國各地的客家文化在不同地區又有具體的差異。因此,客家文化的產業發展,應該在產業布局、主題挖掘、形象設計、藝術形式等方面,結合本地區域特征,以旅游產業為發展的切入點。
(2)建立研發基地,為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準確定位。研發基地的建立,可以使政策制定者、學界及業界相互結合,使不同視角、不同觀點得以碰撞,在調查分析、個性文化創意、總體布局規劃、旅游產品設計、營銷策略制訂、創意人才培養等方面,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促進客家文化的有序發展。
(3)注重整合營銷傳播,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由美國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提出的整合營銷傳播理論( IMC),主張把一切企業的營銷和傳播活動,如廣告、促銷、公關、新聞、直銷、 CI、 包裝、產品開發進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組讓消費者從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對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強品牌訴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整合營銷傳播在中國的實踐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深受企業界歡迎。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摒棄單一的方式,而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手段特點是新媒體進行整合營銷傳播,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成為各地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致勝之道。
贛南客家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客家人文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人才優勢明顯,贛南所轄18個縣市、區,人口860余萬,95%以上屬漢民族的客家民系,休閑文化客觀需求與消費力大有潛力。近年來,贛州在江西省率先出臺了《贛州市“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文化產業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逐步形成了以現代傳媒、印刷復制、娛樂演藝、音像影視、文化旅游和藝術培訓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群。演出方面,《快樂標兵》、《山歌情》等優秀戲劇成功演出,擁有一批演出公司,建設了一批演出場館;休閑娛樂方面,打造了贛州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娛樂城;網絡動漫產業方面,華億科技開發的“數字贛州”走在了全國前列,被專家認為“國際領先、國內一流水平”;出版發行方面,《贛南日報》、《贛州晚報》越辦越好;會展文博業方面,建立了博物館、城展館、客家文物博物館等場館。
但是,與全國各地的客家文化產業相比,目前贛州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缺乏開發的深度,主要表現在:市場觀念淡薄、經濟效益弱;缺乏創新人才,文化內涵發掘不深,客家文化特色不濃,缺乏真正富有客家特色的本土文化創意作品;缺乏產業鏈的形成與開發,市場發育機制不全。缺乏品牌戰略意識,市場戰斗力不強;缺乏有效傳播渠道,社會影響力不大。
我們認為,贛南客家文化的深度開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轉變思想觀念,確立市場效益意識。在新的市場營銷環境背景下,發展文化產業,只有以市場為導向,大力開發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立足市場,做強做大,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從而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長期以來,人們強調文化藝術的娛樂功能與教育宣傳功能,習慣于將文化藝術作為打發時光的消遣方式,或者是宣傳造勢的一種手段,只注重其社會效益而忽略了其經濟效益,沒有把這種藝術生產的產品做為經濟的標的物去審視、去透析,致使文化藝術的生產過程走入了一個怪圈:“政府給錢我做事”、“給多少錢、做多少事”、“要做好事,就要多給錢”。實際上,文化產品同樣具有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其價值的實現方式就是文化藝術消費這一特殊的消費態式。所以,文藝演出、文學創作、書畫作品創作、民間工藝等,不能無償服務展覽觀賞,應該作為商品,使其實現服務價值。可見,樹立市場意識,向市場要發展,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是觀念轉化的關鍵,也是贛南客家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
(2)利用數字化手段與技術,推進文化產業升級。在文化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贛南作為客家文化的搖籃,如何順應潮流,把握機遇,把贛南幾千年燦爛的文明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從而產生巨大的競爭力?我們認為,以數字化高新技術開發原創性客家特色產品,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全面改革,實現整個行業的換代升級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方面,從新興內容產業等高端產業入手,大力發展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出版、動漫和網絡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行業,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流通、傳播方式。贛南華億科技的“數字贛州”探索證明,將數字技術作為贛南發展創意產業突破口是切實可行的。
另一方面,依托贛南高校人才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創意人才的創造性,創作原生態的具有贛南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內容,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數字信息、影視、演藝、文化資訊等內容為主,實力雄厚的大型內容提供商。
(3)建立創意產業園區,打造創意產業鏈,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創意產業園區是產、學、研和售的聯合協作,是對創意產業進行研究開發、技術訓練、信息交流和生產制作的集合體。根據贛南客家文化發展基礎,贛州建設創意產業園區必須把科技、資金與贛南客家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充分挖掘、開發和利用各種地域文化資源,集中政府、企業、科研與教育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力量,重點打造幾方面產業園區:動漫創意基地、民間工藝創意基地、傳統藝術創意基地、影視創意基地、堪輿創意基地。
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依靠單個產品的影響力,難以達到整體的規模效應。只有組建完善的創意產業鏈,強化分工協作與規模,才能充分發揮創意產業的競爭優勢。
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客家文化受到世界的尊敬,從創作的角度上,我們要改編贛南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研發既有贛南客家文化特色、又受國內、國際主流市場歡迎的創意產品,向全國展示贛南客家文化資源,向世界展示客家文明。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臍橙節、論壇等方式,尋求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國內發達城市的合作與共贏,不斷拓展贛南客家文化產業市場,使贛南客家文化走向全國、走向國際。
(4)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贛州城市形象。 文化產品做大做強的核心要素是形成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規模、集聚效應和高附加值。但目前贛南客家文化產業沒有形成大品牌,缺乏精品意識,這成了贛南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要樹立贛南客家文化品牌,第一,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大力挖掘地方特色,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贛南客家特色、客家風格、客家氣派、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廣播、影視、動漫等適合市場的文化藝術精品。第二,要加強調研,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打造名牌產品;第三,以籌辦臍橙節為契機,搭建創意文化交流平臺,舉辦以創意產業為主題的國際創意文化節、博覽會、高層論壇、專家研討會、設計比賽等,帶動贛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城市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第四,積極舉辦和參與國際性展銷洽談活動,加強贛南創意產業與國內外大城市的交流與合作,以提高贛南創意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總之,要依托贛州豐富的文化資源,實施品牌戰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通過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張揚贛州客家搖籃的城市個性,增強贛州對消費人群的吸引力、提高贛州空間的經濟價值,提升贛州的城市形象。
[1]金元浦.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型中國的戰略選擇[N].人民日報,2006-12-29, (14).
[2]陳世松.論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成都市龍泉區洛帶鎮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2006,(5).
[3]繼承和挖掘本土客家文化資源,推進客家文化產業化[EB/OL].福客民俗網http://www.folkw.com/www/dongtaizixun/134022885.html.
[4]陳世松.論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成都市龍泉區洛帶鎮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2006,(5).
[5]林琳.關于文化藝術走向產業化的幾點思考[J].呼蘭師專學報,2002,(12).
[6]邵汝軍.發展我國創意產業的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