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平,曾群英,王素華,張海英,沈月華
(南雄市中醫院,廣東 南雄 512400)
眼睛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我國學生近視發病率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1]。廣東省南雄市位于粵北山區,地方經濟落后,老百姓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學生勤勉好學。但對近視眼發病不夠重視?,F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取以學校為單位的隨機整體抽樣方法,抽取我市兩所中學4982名初中生(9964眼)進行視力、屈光檢查。其中男生2526名(5052眼),女生2456名(4912眼)。
1.2 檢測方法 用室內燈箱式"E"字國際標準對數視力表檢查視力,以5.0行與被檢學生的眼等高,受試者距視力表5 m。分類標準:正常視力為5.0以上;視力<5.0者即為視力低下,其中<5.0且>4.8者為輕度;4.8-4.6者為中度;≤4.5者為重度。
2.1 在受檢的4982名(9964眼)初中生中視力下降的學生有1920名(3642眼),占受檢眼數的36.55%,其中女生1094名(2086眼),男生826名(1556眼)。視力減退率女性(42.47%)顯著高于男性(30.80%),經檢驗P<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同學齡組視力減退發生率比較 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學齡組視力減退率差異很大,經檢驗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一學齡組在不同學齡視力減退率的差異也很大。

表1 視力減退情況的性別比較(眼)

表2 不同學齡組視力減退發生率比較(眼)
2.3 同一學齡組在不同學齡的低視力發生率比較 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隨學齡增長視力減退率明顯升高,經檢驗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同一學齡組在不同學齡的低視力發生率比較(眼)
2.4 不同學齡組低視力嚴重程度的比較 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隨學齡增長視力減退的嚴重程度加重。初一輕度視力減退占16.56%,中度占47.24%,重度占36.20%;而初三輕度視力減退占10.98%,中度占38.99%,重度占50.03%。經檢驗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4 不同學齡組低視力嚴重程度的比較
3.1 學生視力低下的流行病學特征 即學生視力低下以近視為主,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近視程度加深;青春期為發病高峰;城市高于農村;女生高于男生;經濟發達地區高于次發達地區。上述特征瞿佳[2]亦有分析。
3.2 導致學生近視的因素 一是遺傳因素,近視的遺傳方式已確認為多基因遺傳[3],迄今為止已發現4個相關基因均為常染色顯性遺傳方式[4],遺傳因素導致的近視往往是高度近視,發病年齡相對較早。二是發育因素,嬰兒眼球較小,遠視眼,但隨年齡增長,眼軸逐漸加長,至青春期方發育正常。如發育過度,則形成近視[5],此種近視稱為單純性近視,多在學齡期開始。18歲以下人群中近視眼表現的性別差異,可能由于女性發育較早所致[1]。三是飲食因素,我國飲食習慣以谷類為主,可影響鋅的代謝和正常吸收,精致食物中淀粉含量高,能分泌高濃度的胰高血糖素,使協調眼球發育的關鍵因子減少,使眼球軸改變,易發生近視[6]。四是環境因素,近視眼形成主要原因不是用眼習慣不良,而是視覺環境不佳(包括光污染),與閱讀時間長短有關,大量動物實驗和社會調查證明長期近看是引起近視的根本原因[1]。
3.3 近視眼的防治 近視眼的治療原則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1)堅持做到防“近”,學習、看書不能太近;防“久”,連續看書30 min-1 h必需休息一下眼睛;防“暗”,不要在光線弱的地方看書寫字。(2)結合教育改革,減輕學習負擔,保證睡眠,加強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3)改善學習環境,光線要適宜,學校教學設施的設置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4)做好眼保健操,持之以恒,操練時正確按摩穴位,以感酸脹為適度,達到消除疲勞,增強目力,放松調節的目的,從而真正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5)均衡營養,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主副食搭配,粗細糧結合。(6)加強宣傳教育,使學生掌握近視眼的防治知識,了解其可防性,可治性,不防不治的危害性,以及長期防治的重要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降低近視眼的發病率。(7)定期檢查視力,發現視力下降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相應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目前最有效、安全的方法是對不同年齡組采用不同的睫狀肌麻痹藥物散瞳,進行準確的檢影、他覺驗光,配戴適度的眼鏡,控制近距離作業時間,定時休息,并輔以緩解眼疲勞的藥物,延緩近視的發展。
[1]陳茜和,廖宇潔.應屆高中畢業生視力及屈光狀態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5,5(5):1043-1044.
[2]瞿 佳.堅持防治近視眼研究的正確方向[J].中華眼科雜志,2003,39(6):321.
[3]毛新華.中學生近視原因調查及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1):204-206.
[4]Paluru P,Ronan SM,Heon E,et al.New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igh myopia maps to r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3,44(5):1830-1836.
[5]馬愛玲,李獻東.中學生近視眼的形成及預防[J].山東醫藥,2009,49(47):36.
[6]Ariyarajah V,Spodick DH.The bachmann bundle and interatrial conduction[J].Cardiol Rev,2006,14(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