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嵐 于曉陽 張 麗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西南地區土地承包經營行為的博弈思考
——以西雙版納州為例
○蔣 嵐 于曉陽 張 麗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本文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為例,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進行實地調研,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土地承包經營主體行為與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之間的博弈狀況。研究表明,無論有無糾紛的發生,成立仲裁機構都可以使政府和農戶進行最優選擇。
仲裁機構 動態博弈 模型 策略選擇
本文的分析數據來源于2010年6月份的調研,以西雙版納的土地承包戶為調查對象,以景洪市、勐海縣和勐臘縣為調查地點。經調查統計,全州在補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期間,共排查出農地權屬糾紛1435起,糾紛面積11萬畝,糾紛的主體主要是戶與戶之間的宗地界線糾紛,其次是農戶宗地界線與集體林、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國營農場、駐軍等界線糾紛。目前,景洪市成立了部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試點仲裁機構,勐海縣成立了省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試點仲裁機構。由于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時有發生,加上仲裁機構數量為數較少,且還在試點階段,農戶進一步經營流轉的積極性下降,導致背離土地流轉初衷的情況出現。
1、博弈模型的選擇
本文選用的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這種博弈是各博弈方的選擇行為有先后次序,而后選擇行為者能夠看到先選擇行為者的選擇內容,博弈主體相互了解得益情況且對博弈過程也完全了解,因此動態博弈中各博弈方的地位是不對稱的。本文涉及的主體是政府和農戶,政府在成立仲裁機構的過程中重點考慮的是社會效益,而農戶考慮的是經濟效益,雙方的不同追求形成了一種博弈關系。其中,政府在這一博弈過程中起支配地位,具有最先決策權,農戶根據政府的決策選擇自己的行為。政府和農戶相互了解彼此的得益情況和選擇過程,所以,此博弈屬于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是否該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是雙方博弈的結果。
2、博弈樹的建立
(1)博弈模型可選策略集。本文涉及的博弈主體有兩個,一是西雙版納州政府,二是農戶,雙方的策略選擇如下:
政府的可行集={a1成立糾紛仲裁機構,a2不成立糾紛仲裁機構};
農戶在政府選擇a1的情況下,可行集={b1農戶接受仲裁機構的調處,b2農戶將采取“非規范”的抗爭方式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
農戶在政府選擇a2的情況下,可行集={b1農戶將采取“非規范”的抗爭方式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
(2)地方政府與農戶的博弈樹。根據雙方的策略集和行為選擇秩序,我們用動態博弈樹來具體表示雙方行為選擇的順序和策略集,如圖1所示。

圖1 地方政府與農戶之間的博弈樹
動態博弈中博弈方的策略是行為主體在各個博弈階段針對各種情況相應選擇的計劃而預先設定的。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并在此假設前提下,分析發生糾紛和未發生糾紛的情況下政府和農戶放入博弈的過程與結果。
1、博弈模型的假設條件
(1)為簡單起見,假設此次博弈僅為西雙版納州政府與農戶的雙方博弈。
(2)西雙版納州政府是先選擇行為者,對是否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有最終決定權。
(3)政府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最大化,而農戶追求的是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
(4)當有糾紛發生時,農戶接受調處的成本是T,“非規范式”抗爭的成本是C,且T<C。
(5)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戶收益為R,政府的社會效益為S,政府的信用收益為CX。
2、博弈主體相關收益分析
政府收益用u1表示,農戶的收益用u2表示。當政府選擇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時,農戶不同的策略選擇所產生的雙方收益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雙方策略選擇及其收益
3、相機抉擇和策略中的可信性問題
(1)當政府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時農戶的策略選擇。當糾紛發生時,農戶將從b1和b2中進行選擇。假設農戶在糾紛發生時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即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調處,雖然接受調處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但農戶的合法權益最終將得到保障。此時,農戶的收益為R-T。
考慮打官司通常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并且常常不能充分保障勝訴當事人的全部利益,因此,農戶將采取“非規范”的抗爭方式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非規范”的抗爭方式包括恐嚇、聚眾斗毆、毀壞作物等等。但非規范式的方式不一定會奏效,那么農戶的威脅就不再是可信的了,是一種不可信的“空頭”威脅。農戶不僅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在抗爭過程中會蒙受損失,且加深了農戶之間的矛盾。此時,農戶的收益為R-C,又由T<C知R-C<R-T,因此,當有糾紛發生時,農戶會選擇策略b1,即接受仲裁機構的調處。
當未發生糾紛時,農戶會選擇b3,即和諧相處,相互監督,農戶的收益為R。很顯然,政府成立糾紛仲裁則會對農戶起到震懾和監督作用,以減少糾紛事件的發生,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
(2)當政府未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時農戶的策略選擇。當糾紛發生時,若政府未成立仲裁機構,則農戶只能選擇b2,即采取各種“非規范”的抗爭方式達到自身的利益訴求。而“非規范”的抗爭方式很可能使雙方都蒙受損失。此時,農戶的收益為R-C。
當未發生糾紛時,農戶會選擇b3,即和諧相處,相互監督,農戶的收益為R。即使政府未成立仲裁機構,社會也會安定有序。
(3)政府的策略選擇。當糾紛發生時,政府的最優策略選擇是a1成立糾紛仲裁機構。糾紛發生時,政府若成立仲裁機構,則政府的最大收益為S+CX;未成立仲裁機構,政府的收益為S-CX。顯然,S+CX>S-CX。因此,當糾紛發生時,政府應選擇a1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此時收益最大。
當未發生糾紛時,政府的最優策略都是a1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根據前文所述,無論政府是否成立仲裁機構,農戶都會選擇b3,即和諧相處,相互監督。由于S+T+C+CX>S+T+C,故政府選擇成立仲裁機構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S+T+C。成立仲裁機構不但保護了農戶的合法權益,對侵害者有足夠的震懾作用,而且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充分保障了社會公平和經濟活動的效率。因此,政府應選擇a1成立糾紛仲裁機構。
本文通過對比成立糾紛仲裁機構和不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情況下農戶的行為選擇以及政府的策略選擇,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是否有糾紛發生對農戶行為選擇有顯著影響
由于補換發證工作尚未完成,且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導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主要表現為:農村土地流轉多數是農戶間自發進行的;并未建立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缺乏服務和指導;土地流轉用途也較為單一。因此,一旦發生糾紛,農戶將從b1和b2中選擇,即通過仲裁或自行解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可能危害了社會的安定團結,降低了土地承包經營的社會效益。
2、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是實現雙方博弈共贏的最優結果
由博弈模型可知,與不成立糾紛仲裁機構相比,政府成立糾紛仲裁機構可獲得的社會效益最大。同時,對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實現最有效的社會分工合作、提高農戶的法律意識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立糾紛仲裁機構既可以在未發生糾紛時防微杜漸,監督和引導農戶的經營行為,又可針對實際情況解決糾紛問題,以保障社會的公平,對西雙版納州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
3、加快完善糾紛仲裁機構配套建設,以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
目前只有景洪和勐海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試點仲裁機構,處理的農村土地糾紛仲裁數為三件。要建立健全市、縣、鄉、村調處班子,構建調處網絡。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認識,把林權糾紛調處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各級調處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以保障農戶的經濟利益,實現政府的社會效益,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
4、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規范土地承包經營行為
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提高干部群眾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守法的自覺性,積極引導群眾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糾紛。加大執法力度,保證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在農村中的領導和管理。對于借糾紛帶頭鬧事、破壞社會和諧、違法亂紀的人員,必須依法懲處。還要克服本位主義思想,正確處理跨區域的林權糾紛。對于雙方爭議較大的案件,在處理時機尚未成熟之前,要協同相鄰地區的縣鄉村積極做好穩定工作,防止事態擴大,矛盾升級。因此,要規范土地承包經營行為,除了靠“村規民約”外,還必須要完善立法。
5、追溯西雙版納州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產生的根源,降低糾紛發生的概率
積極組織專家進行定期、定點觀察和調研,認真抓好排查工作。對于排查出來的不穩定因素,要本著早發現、盡快查、解而不結、疏而不堵的原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還要抓好林權糾紛的來信來訪工作,對群眾的來信來訪一定要認真對待,以便追溯西雙版納州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產生的根源,降低糾紛發生的概率。
[1]田昕加、王兆君: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議[J].林業經濟,2009(5).
[2]房兵、張鳳英: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思路與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0(20).
[3]王進: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09(10).
[4]員金松:土地流轉中農民權利的保護機制分析[J].農業經濟,2010(8).
[5]李勇: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力與障礙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3).
[6]戴青蘭: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中的農民權益保護[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2).
[7]楊建淮:土地流轉過程中法律缺位問題探析[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9(3).
[8]祝保平:創新機制,強化土地承包規范化管理[J].農村經營管理,2006(12).
(責任編輯:李文斐)
book=124,ebook=33